從疫情結束到今年國慶檔,國內網播和線下上映的電影加起來有不少,但有沒有發現,幾乎沒有一部古裝片,這種現象放在以前或許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在近兩年卻非常常見。這是為什麼呢?
盒子君為大家捋一捋,你就會覺得,造成這種現象絕非一朝一夕。
在港片的黃金時代,古裝片的市場十分火爆,尤其依靠各大名家小說的影響力。金庸古龍等知名大家的小說改編作品佔了一大半,大大增加了觀眾的接受能力。
其中有一個關于成龍的趣談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
成龍在當時已經是一線巨星了,但他主演的一般是現代警匪,很少有古裝片。成龍眼紅這個市場,曾虛心的向古龍請教,想拍他筆下的小說。古龍直言不諱:「你長得太醜了,不適合我小說裡的主角。」自此之後,成龍便很少提這件事了。雖然只是一個傳言,但足以看出當時古裝片市場的爆紅。
所謂文娛一體,主流文化市場總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娛樂圈影視作品的產出。
千禧年之後,香港電影逐漸衰落,內地影業崛起。由幾個大導演牽頭,率先在古裝片領域闖出一片天地。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在那個年代收穫了超過2個億的票房,成為了國內電影的天花板級別。此後《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十月圍城》相繼獲得成功,可以說張藝謀嘗到了內地古裝電影的第一波紅利。
陳凱歌的《無極》和馮小剛的《夜宴》相繼跟上,雖然毀譽參半,但的確鞏固了「大片」這個含義:臺詞要有逼格,服化道要費錢,場景要大氣,演員咖位要高。相對而言,港臺導演的古裝片就顯得格局窄小、常識短缺,從氣勢上就輸了一籌。
但是很快,「大片」就顯得後繼乏力。一方面觀眾紛紛吐槽「看不懂」,嘲諷導演在自說自話;另一方面高投資換不回高回報,沒有投資方願意為其買單。
於是古裝片又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喜歡看小說的書迷應該知道,有一段時間,靈異小說成為了市場主流。電影其實比小說更早,從趙薇陳坤周迅主演的《畫皮》開始,神鬼妖邪的題材就已經非常受歡迎了。導演們嗅到了這股氣息,將題材向西遊、封神、聊齋、白蛇等神話傳說靠攏,準確擊中了觀眾的痛點。
這類題材往往故事比較好寫,有現成的神話為框架,往電影裡添磚加瓦,費盡心思搞點愛情元素。特效的錢要花,但遠不如當年「大片」那麼實在,能有點視覺效果就行。周星馳的《西遊》系列和《捉妖記》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重點還是觀眾願意為這些「偽神話」買單。陳凱歌導演不信邪,花大手筆拍了一個《妖貓傳》;張藝謀也將信將疑,拿出《長城》試試水。結果可想而知,十分不如人意。
厲害的還是徐克,推出一個《狄仁傑》系列,有歷史有武俠,有愛情有奇幻,在古裝片市場裡殺出一條血路。
可惜的是,一部《泰囧》轟動了整個市場。一方面,大家看到了內地喜劇市場的潛力;另一方面,低成本的電影也能賺錢,何必勞民傷財做那麼多服化道呢?喜劇片再次崛起,古裝片逐漸式微,走向下坡路。
前面說過,港片古裝片的輝煌,得益於金庸古龍老一輩名家的影響力。而如今古裝片的式微,沒有好劇本也是成為了一大因素。「偽神話」雖然能夠稱霸一時,但隨著觀眾的審美疲勞,那些硬塞進去的多餘劇情反而成為了槽點。昔日引以為傲的「劇情深度」,成為了大家指責「亂改原著」的突破口。「偽神話」也成為了一種高危作品。明星聚集的《封神傳奇》和《阿修羅》,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前面講過,文娛一體,如今最主流的文化輸出莫過於網絡小說,影視市場最火爆的,也是網絡小說改編作品。然而網絡小說與金庸古龍作品有所不同,前者的文字數量要遠遠大於後者,又因為受眾人群差異太大,僅憑一部電影很難講完一個故事,目標人群不精準也很難讓觀眾買單。
舉個例子,提起金庸古龍,大家都知道是誰,但如果你說出一個網絡小說作者的名字,男頻和女頻肯定是互相不知道,又因為各種類型流派的差異,一個作者知名度的覆蓋就更小了。如果截取網絡小說的一段故事拍成電影,成品怎麼樣不說,願意為其買單的書粉貢獻的票房可能都夠不上投資。
所以與其拍電影,找幾個便宜的鮮肉、拍一部成本不高的劇顯然更划算一點。古裝類型的電影愈來愈少,以至於出現了斷層。影院想看國產古裝戲,只能靠動漫來拯救一下,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
接下來,《封神三部曲》和《侍神令》應該是比較受期待的古裝電影。一個是大導演烏爾善操刀,一個是由《陰陽師》改編。你認為哪部電影會開啟下一個古裝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