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某歌手、樂隊的專輯歌曲來串燒做音樂劇,這種創作方式並不是獨創。《媽媽咪呀》《Beautiful:the Carol King musical》《Jersey Boys》都是以此見長的音樂劇,尤其是《媽媽咪呀》更是在全球15個國家以不同的語言版本常年盛演不衰。第二次到上海演出的臺灣原創音樂劇《天天想你》,同樣用張雨生的歌曲串起劇中兩個愛情主要線索:一條是講述分開多年的攝影師戀人在臺灣咖啡館再次偶遇,化解當初分手的矛盾重新開始交往。另一條是知名女模特身邊有一位深深愛著她的娘炮化妝師,由於外形娘炮,他的愛被忽視多年,終於有一天因為兩人短暫分離,讓女模特醒悟自己是多麼需要他的陪伴。
和前面提到的經典百老匯音樂劇相比,《天天想你》的劇情有點清湯寡水、缺少懸念,也缺少點刺激,不過並沒有令人感到艱澀乏味。在劇中,很多80、90年代的流行金曲也被賦予了新鮮的表達,曲風更貼近當代的感覺,由張雨生的生前搭檔兼好友櫻井弘二擔當音樂總監和編曲。
當《我的未來不是夢》《大海》《姐妹》《天天想你》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響起時,不得不說,真是霎時喚醒了筆者少時對臺灣流行樂壇的喜愛。在幕間休息翻看場刊時,發現從流行樂壇到劇場舞臺、再到出版業、時尚電影圈,臺灣的文藝界處處都留下了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的足跡,31歲前的他可見是享盡了得天獨厚的喜愛。
近日,連續看了兩部臺灣創作團隊擔當主要製作的音樂劇,結合過去了解到的一些訊息,慢慢可以描摹出臺灣音樂劇現狀的一個側寫。
臺灣劇場人很早就開始音樂劇的創作和製作,和日本、韓國不同,臺灣劇場人很少做百老匯版權音樂劇,也很少從西方音樂劇發達國家吸收養份。憑藉臺灣劇場自身的發展成熟度,很早就形成了以原創音樂劇為主的行業生態。我所關注過的臺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公司有音樂時代、耀演、果陀……令人深感佩服的同時,也不禁質疑這樣的道路是否合理可行。這種現象在一些臺灣同業口中,有時也被笑稱為「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跑步。」
在大陸,音樂劇起步可以說非常晚,從最初的國際原版引進《24街》《悲慘世界》《阿依達》,到若干年前,開始製作中文版《媽媽咪呀》《貓》,近年則有部分版權製作的《Q大道》《森林誘惑》《一步登天》《我,堂吉訶德》相繼問世,加上各路神仙製作的原創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聶小倩與寧採臣》《媽媽再愛我一次》《錦繡過雲樓》《魔幻阿凡提》等,總體來說還是呈現著多樣化的面貌。而且,藉助資本運作的推動,大陸的音樂劇產業經常生產出非常特殊的製作模式。譬如直接聘用百老匯的主創團隊,結合日本、韓國的劇場技術力量,以多國合作的模式進行超大型的音樂劇的製作,《上海灘》《啊!鼓嶺》是此類中的典型。
一直很好奇,被稱為「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跑步」的臺灣原創音樂劇究竟長什麼樣?這次通過《微.信》《天天想你》,可以說窺見了和大陸原創音樂劇相似的共性。
兩相比較,《天天想你》在故事脈絡、歌曲選編上都比《微.信》更有完成度。兩部作品的藝術總監都是楊忠衡先生,其實此前我還看過同樣是他監督的「音樂詩劇」《少年臺灣》。我驚訝地發現,這三部作品中男主角的聲線都很特別,都不是我們慣常會選擇的「音樂劇的聲音」,三位男主角的聲線都各有各的特點,總結來說,都非常地沉、有磁性、略沙啞,也都比較軟糯,這種嗓音非常適合抒情,正像這三部劇一樣,都沒有強烈的情感激蕩,走的是清新抒情範兒。我甚至覺得,對男主嗓音的偏愛,是不是已經註定了音樂劇的風格走向?
從臺灣原創音樂劇的觀賞經驗裡,我也進一步加深一個認識,音樂劇的總體水平的提升,一定是在有較大規模和數量的製作基礎上,才有騰飛的可能。雖然,從完成度上看,可能臺灣原創比大陸原創,更貼近觀眾的觀演習慣,至少不會有太多上綱上線的政治目的,也沒有和我們的生活脫離太遠,這是基於臺灣劇場發展的整體成熟度作為先決保障的。小清新、煽情、善捕捉生活的點滴一直是臺灣戲劇的所長,這些在音樂劇原創中,也被保留和繼承發揮。但另一方面,就整體製作的水準而言,臺灣原創和大陸版權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無論硬體技術方面的支持,還是演員聲樂、舞蹈、戲劇的綜合呈現,大陸版權劇的可觀性都要強很多。之所以要做這樣不平等的比較,也是因為臺灣幾乎沒有版權製作的關係。
看到今天台灣的音樂劇,更讓筆者堅定了一直以來業內流傳的觀點——要發展音樂劇,就必須兩條腿走路,齊頭並進,一條是版權製作,另一條則是原創製作。
去年四月在首爾音樂劇節上,主辦方邀請的有關學者分享了韓國音樂劇的發展軌跡,結合今年初對韓國小劇場音樂劇《洗衣服》導演的採訪,慢慢也勾勒出一個韓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環境。
大約10年前的韓國,由國外引進劇主導的音樂劇市場已經蔚然成風,政府、民間紛紛支持音樂劇劇場的改造和建設,大學路的小劇場生態已經慢慢形成,文化基金對原創作品的支持也達到一個高度。當時還是學校學生的戲劇導演、編劇、音樂家紛紛投入音樂劇的創作中,用非常低廉的成本在學校裡進行原創的探索。這些創作者不出國門,就可以充分欣賞到西方主流音樂劇的面貌,豎立了非常西化的音樂劇觀。差不多同一時期,韓國出現一批直到今天還在常年駐演的原創小劇場音樂劇,比如之前就被製作成中文版的《尋找金鐘旭》,前不久來上海公演的《洗衣服》和另一部有著相當口碑的《當你熟睡時》。而行業協會的作用也在此間的發展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劇各獎項的設立辦法、音樂劇培訓機構的建立、音樂劇權威評論雜誌的發布、音樂劇一體化票務網站等等的推動,將整個產業推向成熟、高產的良性循環。
從幾方面看,無論臺灣大陸,發展音樂劇皆有很長的路要走。大陸在市場潛力上,佔了巨大的人口優勢,但凡國際音樂劇巡演團到訪中國,勢必滿載而歸。《劇院魅影》近年來的兩次來華巡演,就有「印鈔機」之功能,驚人的票房收益,也讓業內人士倍增信心,市場潛力是大的,就看怎麼挖掘。但是,當報表換成國內製作,結果就不盡人意了。臺灣受土地和人口的局限(不足韓國的一半)先天上看不算音樂劇生根發芽的好土壤。海外巡演到臺灣,一般只有臺北一個城市能做巡演,這樣一來,成本和票房必定受限,本土製作亦很難做長時間的駐演計劃,可能這也是導致臺灣音樂劇不走商業路線的根本原因。
文章歡迎個人轉發,但轉載其他平臺請聯繫Theater公眾號!
歡迎關注Theater公信平臺,分享戲劇知識、劇評、幕後故事、圈內資訊!
來稿信箱:1417114194@qq.com
其他評論閱讀
微.信:口味清淡,是因為價值觀所能承載的份量不足
大人物:用教父的酒瓶裝進自己的河流
間諜和偷情的結構之美
「技法撞衫」的烏鎮大師單元
風起青萍之末
能在黑暗中奔騰的,才叫靈魂
我是拙樸真誠的羅伯特
趿著拖鞋狂奔的本土音樂劇
人生有涯,芳心無罪
恨,是曾愛過的明證
生活的原型是一座小鎮
亞洲女人與命運的雙重和解
東方審美音樂劇之探索
從小說到話劇,一次完美轉變
肥皂水的治癒力量
小柯牌中國式音樂劇
我夢想,我驕傲
淺談兒童劇的幾個成功要素
優秀劇場作品的煉成沒有捷徑
眾相難斷風月情債
原創音樂劇迎來幸運日,中國式百老匯並沒有想像得遠
《上海灘》預演場評論
拯救不幸的公主是一種王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