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臺灣音樂劇,對大陸音樂劇創作有什麼啟示?

2021-02-19 戲劇俠

(臺灣音樂劇《Misplace-第三個願望》,講述兩個女生靈魂交換的故事,北京劇空間劇場9.15-10.1)

就在近兩年,好多臺灣音樂劇來到大陸演出,比如《家·書》、《少年臺灣》、《微·信》、《Bullying》、《九層之家》、《天天想你》、《想瘦人生》、《受不了,我就是瘦不了》、《懷疑愛•症候群》、《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最近還有《Misplace-第三個願望》&《再一次,夢想》,下文會介紹下。

可以感覺到,臺灣音樂劇和常見的百老匯西區音樂劇很不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可能對大陸音樂劇創作有著一定啟示,正如敦華在《抒情傳統下的華語音樂劇》所說的:

1、倫敦西區跟紐約百老匯其實是雙城一體,雖處大西洋兩岸,卻是全球音樂劇文化工業的連體心臟。一條線整合的生產鏈,兩地的音樂劇已經成熟得就像是好萊塢電影,有一整套的標準生產操作流程,確保產品出廠時有一個消費者熟悉的模樣套式。美英音樂劇的特點大致上可以總結如下 :悅耳動聽的音樂(最好是聽完馬上可以哼唱) ,華麗壯觀的舞臺,令人嘆為觀止的舞蹈,更重要的是跌宕起伏的情節。

歷史上來說,20 世紀的美英音樂劇承襲了歐洲資產階級 18 世紀的感傷 ( 歌 ) 劇(sentimental drama/opera) 以及 19 世紀的通俗劇(melodrama)的傳統。歌舞視覺的享宴,是為了透過感官刺激來觸動觀眾的情感,而情感湧現最後目的,要的是肯定某種中產階級的道德觀以及世界觀。所以美英音樂劇所有的視覺聽覺元素,最後都是要服膺於故事敘事結構,如何「合歌舞演故事」,把故事背後的倫理價值觀有效體現才是目的。

(臺灣音樂劇《向左走 向右走》,改編自幾米同名繪本)

2、臺式音樂劇的一個路線 :小清新文藝腔,這個路線從一開始就沒有「學習」百老匯的意圖。反之,他們取徑臺灣小劇場的實驗美學,音樂走的是現代詩民歌調,敘事不是重點,而是透過視覺符號、音樂文字的弦外之音來創造一種氛圍,而氛圍創造的背後是某一種存在哲學或是詩化情感的取向。

如果要從西方的劇場界來尋找對照點的話,這一路的臺式音樂劇比較接近的是羅伯·威爾遜以降的意象劇場,不以敘事為主而以詩化氛圍的創造為目的。我們不妨把小劇場式的「文青」音樂劇,看成是先鋒美學市場化的結果。在直觀下我們看見了許多主流小資文化的符號,但是仔細分析結構與風格,卻又與全球資產階級熟悉的百老匯音樂劇相去甚遠。

3、我回想起那堂歐洲歌劇的課,最後老師要我們回去思索中國的戲曲傳統,那是中國農業文明時代發展出來的市井商業戲劇「合歌舞以演故事」的傳統。而這個傳統到了今日可以如何幫我們思考當代華語音樂劇的走向?絢麗的舞臺機關,流水線從劇本到演出的生產模式,這些美英音樂劇擁有的工業優勢是建立在其社會經濟生產條件的下層建築上的。

在這個條件付之闕如的狀況下,華語音樂劇該如何找到文化的立基點?我想起中國的抒情傳統,還有《向左走 向右走》裡那一首又一首詩一般的歌曲,王若琳的爵士滄桑感,搭配幾米畫風在空間上巧妙地運用,還有那詩歌歌詞背後傳遞出來的近乎存在主義式的孤寂感。或許正是這種抒情傳統在召喚著當代華語都會的中產主體一次又一次走進劇院,聽寂寞在歌唱。

來自臺灣的原創音樂劇《Misplace-第三個願望》本月15日將要在劇空間上演。屆時,四位臺灣年輕演員將為北京觀眾奉獻一場由兩位女主角靈魂互換引發的情感大戲。

《Misplace-第三個願望》講述了兩位女主角靈魂交換,並因為這次特殊的經歷找回自我的故事。Misplace的中文是「錯置」的意思,這個作品以靈魂交換作為故事發展的主軸。兩個女演員在劇中挑戰「一人飾演兩角」,而且還是互換演對方,用超現實的魔幻情節,表現戀愛中的人們最真實的內心想法。

提起刺點創作工坊,或許知道它的人不多,但是提到《家·書》,相信很多人會瞭然於心。

2017年,這部講述三個世代的母親與女兒的故事、探討失智症病患與家人間的相處與情感糾葛的音樂劇成功在內地進行了50餘場巡演,賺取了無數觀眾的眼淚。而《家·書》,正是刺點創作工坊的原創作品。

刺點創作工坊編導高天恆

談起創作的初衷,刺點創作工坊編導高天恆說,生活本身就有各種各樣如快樂、悲傷、荒謬、好玩的元素,真實反映生活、側重情感面的作品,能更直接地打動人心。

兩部劇中劇中表現的主人公對理想的追求、對自我的堅持、對所愛的人的付出,構成了刺點創作工坊對人性與生活的理解。

創立刺點創作工坊的初衷與目的?

高天恆:創作刺點創作工坊主要是想做華文的音樂劇,因為看到音樂劇在世界各地都還蠻興盛的,如紐約百老匯,印度寶萊塢,但相對來說華文音樂劇特別少,所以想要發揮所學,創作屬於我們華人的音樂劇。

第二個目的是刺點創作工坊很想要做教育劇場,讓戲劇融入生活,把每次的演出當作推廣的概念,讓一般民眾進到劇場來看演出,讓普羅大眾知道劇場不是艱澀難懂的,所以我們創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從生活出發,平易近人,讓一般的大眾都能看懂和享受,進而能感動和快樂。

音樂劇最吸引你的地方?

高天恆:音樂劇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是這個劇種很豐富很多元,有無限的可能性。比如說一場戲可能要看很多次才能看懂或印象比較深刻,但是音樂劇的音樂卻能立即讓你聯想到這段音樂在劇中的情節,這樣的連結使得音樂劇更豐富和更多元。

再者,搭配音樂的表達比單純的語言表達來得更具有影響力和具有深度,當然音樂劇除了音樂以外有更多的元素如舞蹈、肢體、影像等的結合,造就作品豐富以及較高的接受程度,這也是音樂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的原因。

你對臺灣音樂劇的特色和近年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高天恆:早年臺灣音樂劇的音樂與劇情推進的關聯性較薄弱,但近年陸續受到百老匯音樂劇的影響,即「歌詞就是臺詞,臺詞就是歌詞」的概念,越來越多的作品都在往這個方向前進。

由於中文音樂劇受到語言的限制,所以創作難度比其他語言更具有挑戰性,因為中文四韻中的三、四聲會影響歌唱發聲以及作曲。為了突破這種先天的限制,臺灣創作者不斷的從其他面向尋求突破,如音樂劇和京劇、歌仔戲、武術,舞蹈等做結合,這都是非常有潛力的方向,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突破嘗試。

《家·書》在內地引起蠻大的迴響,所以溫情路線是刺點創作工坊的特色嗎?

高天恆:《家.書》這部作品是著重在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以及母女的關係上,所以情節和氛圍是相對其他作品來說,是比較催淚和感動的。我相信這這部作品能在內地感動無數觀眾的原因之一,是這部作品能很真實呈現的家庭關係,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刺點創作工坊的作品是從生活出發,生活本身就有各種各樣如快樂、悲傷、荒謬、好玩的元素,我們的創作著重在人與人的關係、家庭關係,因為我們覺得著重情感面的作品能夠更直接的、深深的打動觀眾。

其實我們創作了很多作品,比如最近要到北京劇空間上演的《Misplace 第三個願望》它講的就是愛情觀念中的衝突、相處與想法,另一部《再一次,夢想》講的是家庭關係中的溫馨與隔閡。簡單來說,刺點創作工坊的作品是在讓觀眾容易接受、看得懂的程度上,把我們認為人與人關係最美的那些事,傳達與感動觀眾,並期許把這份感動一直傳遞下去。

《Misplace第三個願望》裡面的角色搭配和設定構想?

高天恆:一開始創作《Misplace第三個願望》的動機是非常簡單,人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一定會接觸到流行音樂以及古典音樂,也常會拿這兩種音樂類型來比較,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就想說如果有一部音樂劇作品,同時能展現古典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美,而且能夠藉此元素創造出角色,但就音樂的聽覺上就有非常多有趣的變化和可能性,所以古典和流行的衝突是整部作品創作的最原始概念。

後來在角色的發展過程中,我加入一般人對古典音樂的既定印象「文雅、浪漫」以及流行音樂中的搖滾精神「隨性、頑強」,創造出個性極為鮮明的兩位女主角以及後續的交換靈魂與其生活伴侶等衝突事件。我在創作劇情過程中,都是以矛盾和衝突為出發,用靈魂交換的手法反映出人是否滿意自己的生活現狀。

如果有機會能夠交換的話,你會想和誰交換?要換多久?還想換回來嗎?這是一個大問題,也希望觀眾能夠在看完這部作品後能夠思考一下,我們沒辦法幫觀眾回答,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但在劇中有我的想法,把握當下,珍惜眼前人!能讓觀眾獲得一些想法,這也刺點創作工坊最大的目的。

演出地點:北京劇空間

演出時間:2017.09.15-2017.10.01

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購票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P.S.從去年春節開始更新,陸續做了一些,還請指教~

點擊下面連結,即可查看閱讀量排行榜

No.1 《看看濮存昕是怎麼吐槽國內劇院的》

No.2 《展望:2017年的50部大戲,你打算看幾部?》

No.3 《2017中國音樂劇元年:24部劇目,引爆全年》

No.4  《【投票&優惠】十五部國際大戲!這個六月,你準備看哪些呢~》

No.5 《個人總結:2017年第七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六大看點 》

No.6 《攻略:大麥如何退款、退票和換票》

No.7 《你見過最強的戲劇和電影愛好者,有多強?(live愛好者同參考)》

No.8  《【招人】新京報:尋找最強實習生!戲劇演出方向~》

No.9 《實用手冊:如何在劇院表白、求婚和結婚?》

No.10《《國外海邊露天劇場的美圖(和結婚照)

相關焦點

  • 從《天天想你》說開:臺灣與大陸的音樂劇
    ,這種創作方式並不是獨創。 近日,連續看了兩部臺灣創作團隊擔當主要製作的音樂劇,結合過去了解到的一些訊息,慢慢可以描摹出臺灣音樂劇現狀的一個側寫。 臺灣劇場人很早就開始音樂劇的創作和製作,和日本、韓國不同,臺灣劇場人很少做百老匯版權音樂劇,也很少從西方音樂劇發達國家吸收養份。憑藉臺灣劇場自身的發展成熟度,很早就形成了以原創音樂劇為主的行業生態。我所關注過的臺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公司有音樂時代、耀演、果陀……令人深感佩服的同時,也不禁質疑這樣的道路是否合理可行。
  • 《漢密爾頓》口碑大爆,給了中國音樂劇市場什麼啟示?
    本周五上線Disney+的百老匯音樂劇電影版《漢密爾頓》,在海內外獲得了清一色的好評。影片在MetaCritic均分也高達90(計入44個評價),顯示為今年評分第二高的電影——排名第一的是91分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 大師課回顧|音樂劇的變革者———史蒂芬.桑德海姆的音樂劇創作漫談
    TAKE ME TO THE WORLD1月12日晚六點半位於音樂產業中心三樓的山葉音樂廳裡一場有關「史蒂芬·桑德海姆的音樂劇創作漫談」分享會如約而至。      參與的人群不止九麟戲劇工坊的小大學員們,還有高校專業老師,不同年齡的音樂劇愛好者們。
  • 經典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在山西演出
    令人關注的是,這部經典音樂劇中文版是由大陸出品,原版創作團隊由兩岸文藝界共同完成演出的。在劇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知名歌手沈曉岑等人的精湛演技,多名臺灣藝人也在其中擔綱重要角色。此外,在舞臺技術團隊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臺灣的資深工作人員,島內知名音樂人陳樂融還出任了該劇的歌詞校譯。
  • 臺灣《中國時報》文化新聞版面頭條報導:劉亮佐牽線 臺音樂劇登陸
    今天,臺灣《中國時報》文藝新副刊版的頭條,刊發了對阿鬥工作室及這次創想周受邀過程的報導,以下全文轉載,分享給大家。也感謝臺灣媒體朋友的支持與鼓勵。在劇場近30年,劉亮佐一直是中生代重量級演員,無論是吳念真的人間條件系列《上午零時十分》到賴聲川的《寶島一村》,劉亮佐都是硬底子班底。但多年來只做演員,劉亮佐說,自己已經到了需要轉型的時刻。「我已經厭倦每天等劇組打電話邀我演出的日子,一直做演員當然很有成就感,大家都認識我,但我仔細思考,我在劇場受到很多師長照顧,現在的我,已經有豐富的經驗跟人脈,我應該要幫助更多人。」
  • 優秀唱作歌手的音樂劇之旅 ——劉明峰專訪
    見到他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好文藝的運動員!難怪在服兵役時會入選陸軍儀隊,陸軍儀隊很像大陸的儀仗隊,其挑選與操練均是非常嚴苛的!演電影或者電視劇,都需要通過媒介影像去傳達自己面對觀眾時所要展現的東西,而且這個過程很多時候可以有重來的機會。但音樂劇就不一樣,音樂劇沒有媒介影像,演員必須是真真實實立於舞臺演繹,讓觀眾認識,讓觀眾走進,讓觀眾了解。這就有了一個樂趣:可以學習一鏡到底的表演!
  • 音樂劇《搭錯車》讓人淚光點點
    雖然當時十三場演出票售罄的盛況令人鼓舞,但全劇只有十首歌曲、尤其是未能在電影故事的發生地臺灣演出,仍讓丁當感到一種美中不足的遺憾,渴望著有一天能在臺灣,為她的歌迷和熟悉、喜愛《搭錯車》電影故事和歌曲的臺灣民眾唱響那些發自心底的歌,相信音樂製作和出品的音樂劇《搭錯車》圓了丁當和無數影迷歌迷共同的夢。全劇二十八首歌曲中,丁當演唱的多達十六首。
  • 成為音樂劇演員不是夢,從張雨生音樂劇作品《吻我吧,娜娜》開始
    果陀劇場:中文音樂劇新革命梁志民導演在臺北藝術大學就讀時,曾經自己寫詞、作曲制只有兩位演員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當年音樂劇演出在臺灣並不常見,這實驗性的演出頗受好評奠定他創作音樂劇的信心。1993年,梁志民導演獲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獎學金,去了紐約留學1年學導演,到大小劇場看戲、上課、在百老匯參加實務操作。
  • 專訪楊忠衡:中國音樂劇發展之路,上下求索
    但「中國音樂前途」與音樂劇有什麼關係呢?這中間有些曲折過程。楊忠衡主張思考中國音樂前景時,對於西方優秀音樂傳統,可以當成學習過程的必修課,但不是終極目標。用什麼方法,找回音樂家樂於創作,觀眾樂于欣賞的環境呢?楊忠衡多年來不斷探索,從事工作涵蓋媒體、唱片製作人、表演製作人,各種研究活動……最後,楊忠衡看到了音樂劇,在其中找到一線希望。
  • 山圖酒業&臺灣金牌藝人澎恰恰 邀您共賞原創音樂劇《釧兒》
    由山圖酒業總冠名 澎恰恰領銜主演享譽臺灣的原創音樂劇《釧兒》3月30日即將登陸廈門閩南大戲院啦
  • 臺灣音樂劇引發福清第二輪強降雨
    「家是遮蔽風雨的地方,甜蜜溫暖充滿陽光,縱然過去曾有痛苦悲傷,也讓我們勇敢忘……」6月20日晚,由真人真事改編的臺灣原創音樂劇《家·書》在大陸最後一場,也是第100場演出,在市文化藝術中心傾情上演。
  • 音樂劇《冰雪戀歌》創作記
    音樂劇《冰雪戀歌》現場11月7日忽然接到好友海納文化集團孫總的救場電話,由於時間過於緊張,明星的檔期也難以排開,有三場晚會的整體操盤希望崔導能夠挺身而出,掛帥執行。那就是哈爾濱萬達冰燈大世界將要在12月22日舉行的開園儀式音樂劇《冰雪戀歌》,以及後面12月24日的平安夜晚會及12月31日跨年晚會。
  • 臺灣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大陸首演 現代語言闡述古老神話
    新華社廈門11月16日電(記者付敏)臺灣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15日晚在廈門閩南大戲院上演,這是《山海經傳》首度在大陸演出。該劇製作人、臺灣師範大學教授何康國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期盼兩岸藝術界充分挖掘、利用,促進兩岸更緊密的融合。  據介紹,《山海經傳》的演出團體是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劇中很多角色由該校學生出演。
  • 兩岸原創音樂劇同臺競技 靈感火花促深入合作
    「知音音樂劇大賞」由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主辦,旨在為兩岸高校戲劇表演系所的學生、青年編劇導演,提供一個展現才藝、相互交流的平臺。此次競賽的八出原創音樂劇分別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以及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臺東大學、臺灣藝術大學、崇右技術學院。
  • 【行業觀點】楊忠衡:中國音樂劇發展之路,上下求索
    很多人為不同的理由投入音樂劇事業?有的是因為喜好,有的是看好市場……楊忠衡投入的原因比較特殊,是探索「中國音樂前途」這個深遠課題。但「中國音樂前途」與音樂劇有什麼關係呢?這中間有些曲折過程。用什麼方法,找回音樂家樂於創作,觀眾樂于欣賞的環境呢?楊忠衡多年來不斷探索,從事工作涵蓋媒體、唱片製作人、表演製作人,各種研究活動……最後,楊忠衡看到了音樂劇,在其中找到一線希望。其實音樂劇與歌劇(或廣義涵蓋到傳統戲曲)一樣,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古往今來人們進到劇院,觀賞這種音樂、戲劇、舞蹈的綜合藝術,交流生活情感,也潛移默化的接受藝術薰陶。
  • 【樂評】香港《頂頭錘》啟示
    可以先有曲,後填詞,照樣滴水不漏,一流劇詞,完全滿足劇本敘事與作曲表情的需要。音樂劇詞格變化多端,風格統一。《頂頭錘》作曲高世章,紐約大學音樂劇碩士畢業,深得百老匯音樂劇創作要領,同時諳熟粵語傳統音樂。開場鋼琴整和弦幾聲悶響,引出步履鏗鏘的前進主題,帶出一號男主角鄭開滿「一生不用記得太多,一生經過好似渡河」吟唱歌曲,引入合唱,大戲開場。
  • 《戲樂臺灣2020》演繹臺灣20年來經典音樂劇歌曲
    《戲樂臺灣2020》音樂會,由廣藝基金會攜手廣藝愛樂管弦樂團,集結臺灣音樂劇十數年的發展軌跡,將不同時代、不同團隊、不同作品中的代表曲目,以管弦樂團編規格重新編曲譜寫,邀請重量級音樂劇演員齊聚一堂,全新演繹那一首首點亮舞臺、開創未來的重要歌曲。同時因應時代趨勢,全場音樂會將開放直播觀賞,邀請全球觀眾一起享受跨越20年時空的美妙樂音與動人歌聲。
  • 音樂劇賞析——法、美音樂劇的特點
    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科幻到神話,無所不有,音樂不拘一格。四是靈活性,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五是高度的商業操作性。 旁白演唱旁白演唱是音樂劇的一個特色,可以是與故事完全無關的人的旁白,也可以是略有關係但仍以講故事為主的旁白。當音樂劇故事情節複雜時,音樂、舞蹈和舞臺表述複雜故事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有別的什麼形式來幫助,於是便有了旁白演唱這一藝術手段。
  • 活動開票 | 釧兒的前世今生—— 臺灣原創音樂劇《釧兒》藝術導賞
    臺灣傳統戲劇與西方音樂劇形式的全新創作《釧兒》講述一個落魄的歌仔戲班和一段相知相守的愛情。劇情圍繞經典歌仔戲劇《薛平貴與王寶釧》,當中「我身騎白馬過三關」的唱段,透過戲臺與流行音樂改編的不斷傳唱,深植在多數人的記憶裡,如同一首臺灣獨特的詠嘆調,唱頌戲劇歌謠中的深厚感情。《釧兒》以臺灣歌仔戲文化為底蘊,在西方的音樂劇架構中,創造屬於臺灣人的現代戲劇唱謠。
  • 藝考中「音樂劇」是什麼專業?
    於是今兒給大家科普下音樂劇!!各位看官坐好了!聽我慢慢道來!音樂劇是什麼?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臺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