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劇《Misplace-第三個願望》,講述兩個女生靈魂交換的故事,北京劇空間劇場9.15-10.1)
就在近兩年,好多臺灣音樂劇來到大陸演出,比如《家·書》、《少年臺灣》、《微·信》、《Bullying》、《九層之家》、《天天想你》、《想瘦人生》、《受不了,我就是瘦不了》、《懷疑愛•症候群》、《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最近還有《Misplace-第三個願望》&《再一次,夢想》,下文會介紹下。
可以感覺到,臺灣音樂劇和常見的百老匯西區音樂劇很不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可能對大陸音樂劇創作有著一定啟示,正如敦華在《抒情傳統下的華語音樂劇》所說的:
1、倫敦西區跟紐約百老匯其實是雙城一體,雖處大西洋兩岸,卻是全球音樂劇文化工業的連體心臟。一條線整合的生產鏈,兩地的音樂劇已經成熟得就像是好萊塢電影,有一整套的標準生產操作流程,確保產品出廠時有一個消費者熟悉的模樣套式。美英音樂劇的特點大致上可以總結如下 :悅耳動聽的音樂(最好是聽完馬上可以哼唱) ,華麗壯觀的舞臺,令人嘆為觀止的舞蹈,更重要的是跌宕起伏的情節。
歷史上來說,20 世紀的美英音樂劇承襲了歐洲資產階級 18 世紀的感傷 ( 歌 ) 劇(sentimental drama/opera) 以及 19 世紀的通俗劇(melodrama)的傳統。歌舞視覺的享宴,是為了透過感官刺激來觸動觀眾的情感,而情感湧現最後目的,要的是肯定某種中產階級的道德觀以及世界觀。所以美英音樂劇所有的視覺聽覺元素,最後都是要服膺於故事敘事結構,如何「合歌舞演故事」,把故事背後的倫理價值觀有效體現才是目的。
(臺灣音樂劇《向左走 向右走》,改編自幾米同名繪本)
2、臺式音樂劇的一個路線 :小清新文藝腔,這個路線從一開始就沒有「學習」百老匯的意圖。反之,他們取徑臺灣小劇場的實驗美學,音樂走的是現代詩民歌調,敘事不是重點,而是透過視覺符號、音樂文字的弦外之音來創造一種氛圍,而氛圍創造的背後是某一種存在哲學或是詩化情感的取向。
如果要從西方的劇場界來尋找對照點的話,這一路的臺式音樂劇比較接近的是羅伯·威爾遜以降的意象劇場,不以敘事為主而以詩化氛圍的創造為目的。我們不妨把小劇場式的「文青」音樂劇,看成是先鋒美學市場化的結果。在直觀下我們看見了許多主流小資文化的符號,但是仔細分析結構與風格,卻又與全球資產階級熟悉的百老匯音樂劇相去甚遠。
3、我回想起那堂歐洲歌劇的課,最後老師要我們回去思索中國的戲曲傳統,那是中國農業文明時代發展出來的市井商業戲劇「合歌舞以演故事」的傳統。而這個傳統到了今日可以如何幫我們思考當代華語音樂劇的走向?絢麗的舞臺機關,流水線從劇本到演出的生產模式,這些美英音樂劇擁有的工業優勢是建立在其社會經濟生產條件的下層建築上的。
在這個條件付之闕如的狀況下,華語音樂劇該如何找到文化的立基點?我想起中國的抒情傳統,還有《向左走 向右走》裡那一首又一首詩一般的歌曲,王若琳的爵士滄桑感,搭配幾米畫風在空間上巧妙地運用,還有那詩歌歌詞背後傳遞出來的近乎存在主義式的孤寂感。或許正是這種抒情傳統在召喚著當代華語都會的中產主體一次又一次走進劇院,聽寂寞在歌唱。
來自臺灣的原創音樂劇《Misplace-第三個願望》本月15日將要在劇空間上演。屆時,四位臺灣年輕演員將為北京觀眾奉獻一場由兩位女主角靈魂互換引發的情感大戲。
《Misplace-第三個願望》講述了兩位女主角靈魂交換,並因為這次特殊的經歷找回自我的故事。Misplace的中文是「錯置」的意思,這個作品以靈魂交換作為故事發展的主軸。兩個女演員在劇中挑戰「一人飾演兩角」,而且還是互換演對方,用超現實的魔幻情節,表現戀愛中的人們最真實的內心想法。
提起刺點創作工坊,或許知道它的人不多,但是提到《家·書》,相信很多人會瞭然於心。
2017年,這部講述三個世代的母親與女兒的故事、探討失智症病患與家人間的相處與情感糾葛的音樂劇成功在內地進行了50餘場巡演,賺取了無數觀眾的眼淚。而《家·書》,正是刺點創作工坊的原創作品。
刺點創作工坊編導高天恆
談起創作的初衷,刺點創作工坊編導高天恆說,生活本身就有各種各樣如快樂、悲傷、荒謬、好玩的元素,真實反映生活、側重情感面的作品,能更直接地打動人心。
兩部劇中劇中表現的主人公對理想的追求、對自我的堅持、對所愛的人的付出,構成了刺點創作工坊對人性與生活的理解。
創立刺點創作工坊的初衷與目的?
高天恆:創作刺點創作工坊主要是想做華文的音樂劇,因為看到音樂劇在世界各地都還蠻興盛的,如紐約百老匯,印度寶萊塢,但相對來說華文音樂劇特別少,所以想要發揮所學,創作屬於我們華人的音樂劇。
第二個目的是刺點創作工坊很想要做教育劇場,讓戲劇融入生活,把每次的演出當作推廣的概念,讓一般民眾進到劇場來看演出,讓普羅大眾知道劇場不是艱澀難懂的,所以我們創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從生活出發,平易近人,讓一般的大眾都能看懂和享受,進而能感動和快樂。
音樂劇最吸引你的地方?
高天恆:音樂劇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是這個劇種很豐富很多元,有無限的可能性。比如說一場戲可能要看很多次才能看懂或印象比較深刻,但是音樂劇的音樂卻能立即讓你聯想到這段音樂在劇中的情節,這樣的連結使得音樂劇更豐富和更多元。
再者,搭配音樂的表達比單純的語言表達來得更具有影響力和具有深度,當然音樂劇除了音樂以外有更多的元素如舞蹈、肢體、影像等的結合,造就作品豐富以及較高的接受程度,這也是音樂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的原因。
你對臺灣音樂劇的特色和近年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高天恆:早年臺灣音樂劇的音樂與劇情推進的關聯性較薄弱,但近年陸續受到百老匯音樂劇的影響,即「歌詞就是臺詞,臺詞就是歌詞」的概念,越來越多的作品都在往這個方向前進。
由於中文音樂劇受到語言的限制,所以創作難度比其他語言更具有挑戰性,因為中文四韻中的三、四聲會影響歌唱發聲以及作曲。為了突破這種先天的限制,臺灣創作者不斷的從其他面向尋求突破,如音樂劇和京劇、歌仔戲、武術,舞蹈等做結合,這都是非常有潛力的方向,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突破嘗試。
《家·書》在內地引起蠻大的迴響,所以溫情路線是刺點創作工坊的特色嗎?
高天恆:《家.書》這部作品是著重在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以及母女的關係上,所以情節和氛圍是相對其他作品來說,是比較催淚和感動的。我相信這這部作品能在內地感動無數觀眾的原因之一,是這部作品能很真實呈現的家庭關係,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刺點創作工坊的作品是從生活出發,生活本身就有各種各樣如快樂、悲傷、荒謬、好玩的元素,我們的創作著重在人與人的關係、家庭關係,因為我們覺得著重情感面的作品能夠更直接的、深深的打動觀眾。
其實我們創作了很多作品,比如最近要到北京劇空間上演的《Misplace 第三個願望》它講的就是愛情觀念中的衝突、相處與想法,另一部《再一次,夢想》講的是家庭關係中的溫馨與隔閡。簡單來說,刺點創作工坊的作品是在讓觀眾容易接受、看得懂的程度上,把我們認為人與人關係最美的那些事,傳達與感動觀眾,並期許把這份感動一直傳遞下去。
《Misplace第三個願望》裡面的角色搭配和設定構想?
高天恆:一開始創作《Misplace第三個願望》的動機是非常簡單,人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一定會接觸到流行音樂以及古典音樂,也常會拿這兩種音樂類型來比較,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就想說如果有一部音樂劇作品,同時能展現古典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美,而且能夠藉此元素創造出角色,但就音樂的聽覺上就有非常多有趣的變化和可能性,所以古典和流行的衝突是整部作品創作的最原始概念。
後來在角色的發展過程中,我加入一般人對古典音樂的既定印象「文雅、浪漫」以及流行音樂中的搖滾精神「隨性、頑強」,創造出個性極為鮮明的兩位女主角以及後續的交換靈魂與其生活伴侶等衝突事件。我在創作劇情過程中,都是以矛盾和衝突為出發,用靈魂交換的手法反映出人是否滿意自己的生活現狀。
如果有機會能夠交換的話,你會想和誰交換?要換多久?還想換回來嗎?這是一個大問題,也希望觀眾能夠在看完這部作品後能夠思考一下,我們沒辦法幫觀眾回答,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但在劇中有我的想法,把握當下,珍惜眼前人!能讓觀眾獲得一些想法,這也刺點創作工坊最大的目的。
演出地點:北京劇空間
演出時間:2017.09.15-2017.10.01
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購票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P.S.從去年春節開始更新,陸續做了一些,還請指教~
點擊下面連結,即可查看閱讀量排行榜:
No.1 《看看濮存昕是怎麼吐槽國內劇院的》
No.2 《展望:2017年的50部大戲,你打算看幾部?》
No.3 《2017中國音樂劇元年:24部劇目,引爆全年》
No.4 《【投票&優惠】十五部國際大戲!這個六月,你準備看哪些呢~》
No.5 《個人總結:2017年第七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六大看點 》
No.6 《攻略:大麥如何退款、退票和換票》
No.7 《你見過最強的戲劇和電影愛好者,有多強?(live愛好者同參考)》
No.8 《【招人】新京報:尋找最強實習生!戲劇演出方向~》
No.9 《實用手冊:如何在劇院表白、求婚和結婚?》
No.10《《國外海邊露天劇場的美圖(和結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