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點】楊忠衡:中國音樂劇發展之路,上下求索

2021-03-01 中演協音樂劇專委會




初識楊老師,是通過微信採訪。問好後,微信的語音留言裡,傳來一位播音員的聲音——字正腔圓、溫潤,一如文字資料、視頻資料裡留下的印象:謙虛平和、儒雅沉穩、氣度不凡。採訪過程中,作為專業樂評人出身的楊老師,各個經典作品的例子信手拈來,從古典到當代的專業知識如數家珍。博學的同時,又保持著謙遜細膩的態度,有意識地放慢語速,有意識地強調僅是一家之言,有意識地在每個問題間留空拍方便採訪者記錄……大師之風當如楊老師一般溫文爾雅。


他如何獲得兩位臺灣喜劇天王的青睞?

從巔峰到低谷,他怎樣調整自己?

對於音樂劇的發展他有哪些灼見?

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

臺灣樂評人、唱片製作人、編劇、音樂劇場藝術總監,曾任《音響論壇》副總編輯、《中國時報》文化記者、《音樂時代》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現任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數字藝術基金會董事、廣達集團廣藝基金會執行長、廣藝愛樂管弦樂團團長。
他長期在《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北京《愛樂》、中文版《留聲機》等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或樂評。應邀擔任金曲獎、臺新藝術獎、福爾摩沙藝術節等活動評委。著有《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發現貝多芬》《黃土地上的貝多芬─林克昌回憶錄》等書籍,曾獲第十屆金曲獎最佳唱片製作人獎、入圍第二十一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現常任音樂劇藝術總監、編劇作詞,作品有《梁祝》(2003年)、《世紀回眸宋美齡》(2006年)、《四月望雨》(2007年)、《隔壁親家》(2009年)、《渭水春風》(2010年)、《美麗的錯誤》、《東區卡門》(2012年)、《少年臺灣》(2013年)。
2010年他創辦了首屆「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2011年主持廣藝愛樂管弦樂團「廣藝靚樂」計劃,推動本土音樂多元創作新潮流、2012年主持創設兩岸表演藝術交流平臺「Bravo Net」。

有別於一般戲劇的編劇者,臺灣音樂劇三部曲--《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清風》並不是出自戲劇專業的編導演者之手,而全是由臺灣清華大學工科出身,沒寫過劇本也沒演過戲的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寫出的。除三部曲之外,他還推出的一系列音樂劇,包括《梁祝》、《世紀回眸:宋美齡》、《少年臺灣》等。他就是楊忠衡。

本是學習核能發電的楊忠衡可謂是和音樂沒有半毛錢關係,但偏偏他自幼就酷愛小提琴。「念大學的時候,我只要有時間都是在練琴,甚至有時候課也不上了。」漸漸地楊忠衡放棄了學業,走上了音樂的道路。

「幾乎所有臺灣的龍頭作曲家都挨過他的刀,如果我們的作品沒有走進觀眾的心坎,那是作者的問題,而不要埋怨觀眾欣賞不了你的作品。」隨著對音樂劇的深入研究,終於在2003年,楊忠衡「以身試水」做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音樂劇作品《梁祝》。

為了製作《世紀回眸·宋美齡》,楊忠衡不惜變賣了房產和所有的一切。「那時好像這個賭局已經進行到一半,而且我還深深認為,這個事情是值得繼續做下去。」楊忠衡說。

很多人為不同的理由投入音樂劇事業?有的是因為喜好,有的是看好市場……楊忠衡投入的原因比較特殊,是探索「中國音樂前途」這個深遠課題。但「中國音樂前途」與音樂劇有什麼關係呢?這中間有些曲折過程。

楊忠衡主張思考中國音樂前景時,對於西方優秀音樂傳統,可以當成學習過程的必修課,但不是終極目標。畢竟西方藝術產自它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我們研究再深,它也不可能成為我們的文化。但我們也不應該抱持狹隘的排他主義,畢竟我們需要了解、觀摩世界優秀文化後,才有足夠條件反思自己。楊忠衡率先用批判角度寫樂評,對臺灣當代樂壇提出質疑:學院派尾隨西方現代音樂,當做唯一教條來遵循,不深入探索自己的文化脈絡,不與民間文化互動,以至幾十年來沒有一部作品被社會接納,也就無法對當代文化的架構產生影響力,對外也就失去發語權。當柴科夫斯基、貝多芬、洛伊─韋伯……持續對世界傳播文化影響的時候,我們只能沉默。

當然,華人音樂在近代遇到斷層,眾所皆知。音樂家面臨的難題,也是過往西方所無。現在臺灣樂壇已經失去欣賞「國人作品」的氛圍,創作音樂會常面臨找不到聽眾的窘境。實踐機會少,作曲家能力就越下降,聽眾更沒有信心,形成惡性循環。漸漸的,學院作曲家萎縮在自己的辦公室,靠圈內肯定取暖,而民間愛樂者只能繼續消費西方古典音樂。楊忠衡指出,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高峰期,短短一百年可以從巴洛克跨到浪漫時期,經典無數,而臺灣走過七十年,音樂作品幾乎無成果可累積。音樂產能的真空,在下個世代會造成危機,也是藝術工作者對文化使命的辜負。

那麼,解答在哪裡呢?用什麼方法,找回音樂家樂於創作,觀眾樂于欣賞的環境呢?楊忠衡多年來不斷探索,從事工作涵蓋媒體、唱片製作人、表演製作人,各種研究活動……最後,楊忠衡看到了音樂劇,在其中找到一線希望。

其實音樂劇與歌劇(或廣義涵蓋到傳統戲曲)一樣,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古往今來人們進到劇院,觀賞這種音樂、戲劇、舞蹈的綜合藝術,交流生活情感,也潛移默化的接受藝術薰陶。歌劇像今日的連續劇一樣是大眾娛樂,不需要文化準備,老弱婦孺、士農工商皆宜。好的歌劇就像一個動力火車頭,可以帶動許多門類藝術,例如聲樂、器樂、戲劇、舞蹈、舞臺技術…乃至整個表演事業的發展,因此曾被稱為「百樂之源」。

音樂劇?是否也可以像歌劇一樣扮演這種角色?

音樂劇有沒有機會成為現代華人的「百樂之源」呢?楊忠衡藉由發展音樂劇,去探索中國音樂創作的切入點。為此,他不滿足於只對西方音樂劇的學習模仿,而進一步藉由每部作品從事一些實驗,例如:

《梁祝》,第一部音樂劇,嘗試結合傳統戲曲跟西方音樂劇型式的結合。

《世紀回眸·宋美齡》,真正創作開端,實驗用音樂劇講述當代故事的可能。因為它的獨創性,讓楊忠衡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投入往後的製作。

《四月望雨》,「臺灣三部曲之第一部曲」。第一部嘗試用臺語、客家話、閩南語、日語所做的本土作品,具有劃時代使命:大家開始意識到傳統臺灣音樂也可以是音樂劇題材,而不僅僅是很西方風格的時尚元素才稱得上音樂劇。

《隔壁親家》,「臺灣三部曲之第二部曲」。題材從日據時代,跳到七○年代臺灣的鄉土,題材與音樂風格都有巨大的跳躍。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插曲:很多人聽到楊忠衡創作「臺灣音樂劇」,都認為在內地無法成功,因為語言與文化背景隔閡太大。當時《微·信》大陸方製作人:羅豔女士剛好到臺灣參訪並觀看了《隔壁親家》,看完演出非常喜歡,並當下邀請該劇於2014年到廈門演出。這令楊忠衡頗感意外。因為羅豔女士是湖南人,留學烏克蘭學習聲樂,各方面均與《隔壁親家》的文化氛圍差距很大。她的接受,說明一部閩南文化、閩南語的音樂劇,依然可以被廣大觀眾所接受,只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渭水春風》,「臺灣三部曲之第三部曲」,臺北市文化局委託創作,於臺北藝術節首演後,叫好叫座,特別是通過馬英九先生、黃煌雄先生等「蔣渭水權威專家」的考驗,贏得各方讚譽。

《東區卡門》在完成一系列與歷史有關的題材後,創作目光投向結合西方歌劇經典與現代臺北東區夜店文化背景結合的作品。

《少年臺灣》,臺灣第一部結合文學與音樂戲劇的音樂劇,用美學大師蔣勳同名散文集為題材,詮釋其文字、哲思與意境之美。雖然不以市場為考慮,卻是首演後馬上收到最多演出邀請的作品。

《微·信》,挑戰兩岸合制,以「電子云端上的人際關係」為切入點,作為首部「當代兩岸題材」的華人原創音樂劇,在內容上主打兩岸題材、在製作模式上由兩岸強勢文創機構合作、作品版權由兩岸共享,真正達成「一部作品,四個兩岸」的意義。目前正進行創作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與挑戰……

楊忠衡的每部音樂劇,都有自己的嘗試方向,並希望藉這些音樂劇,尋找本土音樂創作的新途徑,以及被大家接受的可能性。探索,還在繼續……


1、一個自然的文化作品一定是因應社會而自然誕生的。

楊忠衡的第一部作品《梁祝》,創作初期很多人反對。當時做音樂劇的朋友認為,演員一穿古裝上臺,觀眾就覺得是地方戲曲,與華麗的音樂劇感覺差太多。楊忠衡則堅持音樂劇最大養分源自本土,怎麼挖掘本土資源,這是第一個重要要素。

2、必須要有豐富的創意,多元的發揮空間。

音樂劇在國外是一個巨大產業,也有完整的生態。以百老匯來說,有外百老匯,有外外百老匯,提供不同階層的人發表多元作品的機會。但在中國做音樂劇,缺乏這種金字塔的產業結構。大眾熟悉經典名劇,也就不自覺拿國人作品與《CATS》、《悲慘世界》、《巴聖母院》做比較,也就使音樂劇資源朝向大製作集中,也就只能讓有背景的製作人、有知名度的作曲家發揮。有才華的年輕人相形之下,空間是很小的,即使幸運找到門徑,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成長。多年以來,中國作為人口大國,音樂劇的創作成績並不成比例。《微·信》不敢說必然成功,但它提供音樂劇一個不一樣的做法和途徑。新秀+與時俱進的活潑題材+與地方場館合作=創造新的可能性,時機雖未已完全成熟,實驗依然必須有人先帶頭做。


3、為創作打造一個更美好的環境挖掘更多有才華的新秀。

華人音樂劇的成功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仍須盡力加速成長。以西方輝煌的古典時期音樂為例:白駒過隙,成千上萬作曲家被遺忘,最後大多數人只記得——海登、莫扎特、貝多芬。這並不意味著其他音樂家沒有做出貢獻,我們必須了解,盛世是由所有人共同創造的,大家互相積累學習促進,才能創造環境讓大師湧現並達到高點。不一味模仿;不急就章地夢想將作品推入百老匯,先在國內立足,與文化融合!每一個人每一步的努力都會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貢獻出屬於自己的、該有的成績,為未來做鋪墊!

 

雖然中國音樂劇事業仍處在實驗實踐階段,但已漸漸獲得重視:演藝院校培養音樂劇人才;藝術家、相關技術設計人員投入到音樂劇事業中;政府支持音樂劇發展……任重而道遠,音樂劇終將成為一種真正活躍而重要的劇種!音樂劇終將帶動整個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
迄今已完成傳奇音樂劇《梁祝》、音樂劇《世紀回眸.宋美齡》、臺灣音樂劇三部曲《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都會音樂劇《東區卡門》、文學音樂劇《少年臺灣》、都會音樂劇《微.信》2.0八部作品。

《梁祝》是首部結合現代與傳統的原創中文音樂劇,吸取西方歌劇、歌舞劇、傳統戲曲的元素,形成複合創作理念,發掘隱含於東方民間傳說與西方近代哲學間的感動。

《世紀回眸.宋美齡》是華人世界首部以中國現代傳奇人物為題材的音樂劇,溯尋宋美齡的成長與彷徨,回顧她的繁華與凋零,將風雲大事化為歌聲舞影。

《四月望雨》以「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一生為背景,發掘一段歷史塵封、埋藏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背後的愛與血淚記憶。

《隔壁親家》改編臺灣知名鄉土文學家──廖風德的得獎小說,精雕五、六○年代臺灣鄉土文化,由臺灣國寶級諧星「鐵獅二人組」澎恰恰、許效舜擔綱主演。曾於二○一四年首度獲邀前往廈門閩南大戲院演出,受到觀眾熱烈的感動與好評。

《渭水春風》是臺灣迄今規模最大的史詩音樂劇,以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為縱軸,看那個時代的前衛青年蔣渭水,如何與志同道合的兄弟一起醫治臺灣社會。

《東區卡門》以作曲家比才歌劇《卡門》為素材,將時空轉換,從十九世紀的西班牙來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臺北熱鬧的東區大都會,以時尚街舞場面傳達劇中人物的情緒。

《少年臺灣》以蔣勳描繪臺灣印象的動人同名文學作品為藍本,將文字化為戲劇片段與音樂篇章,成功轉化純文學作品為表演藝術。

《微.信》2.0是與閩南大戲院、上海中演聯合製作,以網絡世代兩岸都會男女的新人際關係為主軸,描述現代人如何透過網絡,傳遞對於愛與信任的渴望與思考。

本周末將演出第一部經典臺灣歌謠音樂劇《舊情綿綿》,講述臺灣人含蓄的思念之美,是音樂時代劇場第九部作品。音樂時代劇場未來將繼續記錄這塊土地發生的點滴感動,尋求創新與提升,發展原創音樂劇。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專訪楊忠衡:中國音樂劇發展之路,上下求索
    很多人為不同的理由投入音樂劇事業?有的是因為喜好,有的是看好市場……楊忠衡投入的原因比較特殊,是探索「中國音樂前途」這個深遠課題。但「中國音樂前途」與音樂劇有什麼關係呢?這中間有些曲折過程。
  • 【行業觀點】費元洪:贏在專業,輸在視野——音樂劇在中國當下的抉擇
    我們所從事的這一項古老的行業——劇場與表演,同很多行業一樣,在這個時代正經歷著有史以來的最大變革和挑戰。這變革的速度之快,影響之深,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判斷,它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力。經過了多年與海外各大音樂劇機構的交流合作和在中國的摸索之後,和在座各位一樣,我們其實越來越清楚,中國的演藝行業和音樂劇行業的環境,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類比的。中國有獨一無二的生活形態和消費習慣。
  • 招募【大師課堂】楊忠衡:《從歌劇魅影到四月望雨》談臺灣音樂劇古往今來
  • 傳統與新潮派的碰撞——楊忠衡專訪系列(二)
    當一個人可以放棄自己臺大的博士生學位,潛心投入音樂劇的創作時;當一個人可以在短短的遊學時間中,擠出時間觀看學習了六十幾部音樂劇時。那這兩個人,一定對音樂劇有著非凡的執著與熱愛!這兩位就是音樂劇《微•信》的導演——陳大任與作曲——張芯慈。楊忠衡曾看過他們兩位的作品並且喜歡上他們的作品,接觸後,更是堅定了自己的判斷,決定與他們兩位合作。
  • 2017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樂劇發展論壇明日開幕
    論壇將邀請來自來自中國大陸、英國、法國、日本和韓國原創音樂劇創作、經營和教育的代表性主體探討在「網際網路+」的新格局之下,如何以技術創新支撐文化創新,以文化創新助推產業發展。他的下一步計劃是製作中國版的《巴黎聖母院》,並將法國獨特的音樂劇帶入全球市場。主講題目:《法國音樂劇的特徵和形式》演講者將首先對法國音樂劇市場的發展及其重大轉折點進行介紹,並在此基礎上詳細闡述法國音樂劇獨有的特徵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 專訪丨沈偉: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11月16日,沈偉受邀參加廣州大劇院會員俱樂部-名家講壇,會後接受了劇院君的採訪,分享他與廣州如何結緣,又因怎樣的契機成為「風暴見證官,對於未來又有怎樣的規劃,讓我們一同走進:「沈偉: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 青託成長故事(十三)胡欣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青託成長故事(十三)胡欣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20-07-31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來聽原創音樂劇《微•信》,給耳朵洗洗澡吧!
    (楊忠衡老師宴請本月26號到達臺灣,參與排練的兩位內地演員吃火鍋)新的一年快要來了,快來場音樂劇給耳朵洗洗澡吧,廈門閩南大戲院與音樂時代劇場深度合作,打造當代兩岸題材精品劇---《微•信》,這是一部連接兩岸傑出創作人才交流的作品,將打造空前的華文原創音樂劇,成就廈門閩南大戲院與音樂時代劇場的合作傳奇,也必將是一場視聽盛宴,你的耳朵準備好了嗎?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與大庫倫的孩子們共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與大庫倫的孩子們共勉 2020-12-18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屋出租RENT》:「租」來的音樂劇之路應走向何方
    19世紀80年代,音樂劇開始被引入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音樂劇一直被當作西方的、資本主義的藝術形式。2002年6月,《悲慘世界》在上海大劇院演出,中國觀眾首次在現場觀看音樂劇原文語種,音樂劇開始佔領中國市場。2011年,《媽媽咪呀!》中文版推出,進入了中國音樂劇「元年」。然而,起步較晚的中國音樂劇仍然顯得不成熟,市場需求不足,屢遭挫折,一直沒有真正形成一個行業。
  • 回望2020辛勤磨劍終成鋒: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年度發布會召開
    2020年12月23日,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正式召開年度發布會。此次發布會,由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朱克寧會長和潘燕秘書長蒞臨現場並上臺致辭,基地旗下的「音樂劇出品公司連線」各成員機構均派代表出席,共同探討中國音樂劇產業的發展之路。
  • 從《天天想你》說開:臺灣與大陸的音樂劇
    臺灣劇場人很早就開始音樂劇的創作和製作,和日本、韓國不同,臺灣劇場人很少做百老匯版權音樂劇,也很少從西方音樂劇發達國家吸收養份。憑藉臺灣劇場自身的發展成熟度,很早就形成了以原創音樂劇為主的行業生態。我所關注過的臺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公司有音樂時代、耀演、果陀……令人深感佩服的同時,也不禁質疑這樣的道路是否合理可行。
  • 對話藝術,情牽兩岸—— 閩南大戲院攜手兩岸劇院共探劇院多元發展,打造兩岸藝術生態圈
    此次對話,兩岸嘉賓不僅共享了雙方在劇院管理運營和創作上的經驗,探討了兩岸劇院行業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還表示會在「兩岸一家親」的思想下加強聯繫,用藝術的「橋梁」使海峽兩岸的交流愈發常態化,雙方通力合作共謀創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 韓國動漫的發展歷程與出海之路——專訪Retrobot創始人李達
    與中國一樣,韓國動漫也是深受美日之影響,且受限於本土市場狹小,發展難度更大。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韓國動漫走出了自己獨有的商業道路,並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早在2017年,韓國的角色經濟年銷售額就接近700億元了,角色經濟一直是韓國備受關注的領域,而動漫則是這一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十佳研究生 | 黃婕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個人覺得研究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行業背景和自身條件來選擇是否繼續讀博,每個人都有自己熱愛和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在研究生期間應多挖掘自己的潛能,多實踐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我們都可以在人生之路的求索中醉心所愛腳踏實地用心生活砥礪前行編輯:雪碧審核:李大偉稿件來源:轉自江南大學研究生會公眾平臺功能紡織材料沒時間解釋了,快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 區潔:音樂劇的追夢人
    歸來的星光,甘做音樂劇的播種人與外國相比,中國音樂劇缺少系統性的教學體系,在國外做音樂劇演員的時候,區潔對此久久不能忘懷,她期望中國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音樂劇教學體系,讓音樂劇發揚和傳承下去。2007年,她毅然決然回國,並先後任教於星海音樂學院和廣東第二師範學院。由於當時音樂劇專業在中國還沒有起步,華南地區高校沒有音樂劇專業,從事音樂劇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 中國首屆華語音樂劇大賞來了!對標百老匯託尼獎,馬拉松展演音樂劇...
    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主任張永華透露,本屆大賞攜手合翮文化、涵金文化、海笑文化、開心麻花、魅鯨文化、繆時客、七幕人生、染空間、徐俊戲劇、星在文化、一臺好戲、致敬文化等12家音樂劇出品製作機構,受疫情和時間空間限制,還未輻射到業內所有出品公司,無法以評獎方式激勵行業。
  • 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Block, Bryan Cranston, Santino Fontana, Elaine MayTONY獎自1947年設立以來,一直被視為美國話劇和音樂劇的最高獎項,含金量非常高。相對於歐美地區滿天遍地的報導,中國音樂劇卻無人問津。中國並非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原產國,雖已發展30年,但仍難走入大眾,也缺乏優質作品,處境非常尷尬。
  • 經典詠流傳 ‖ [第四期] 第3首 《上下求索》(離騷片段)作者 屈原 經典傳唱人 龔琳娜
    《上下求索》(離騷片段)作者:屈原 經典傳唱人:龔琳娜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餘上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 2017中國音樂劇為什麼這麼厲害
    ,資深音樂劇專家許鋒帶你全覽2017中國音樂劇的發展……2017年,對於中國的音樂劇市場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年」,國外原版音樂劇的引進、國外原版音樂劇的本土化、中文原創音樂劇,齊頭並進。 作為中國最成熟、規範的演出市場,上海在2017年的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上可謂風騷獨領。演出商、出品方紛紛把上海作為首演城市。其中,上海文化廣場又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最大的音樂劇演出綜合體。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教授的話來說:「過去六年,文化廣場見證並推動了音樂劇行業從浮躁到沉靜的過程。」不僅演出搞得紅紅火火,上海在音樂劇製作方面也做得風生水起。以往,北京是全國音樂劇製作的主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