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武漢市第一醫院國家醫療隊聯合專家組組長齊栩(右一)和同事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病區給危重症患者進行檢查。
湖北武漢,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決戰已經打響。
「2月19日,全市拉網清底大排查行動最後一天,20日開始推進新增確診病例當日收治,21日實現存量核酸檢測清零,22日開始當日新增當日清零……」武漢實現「應收盡收、應檢盡檢」,意味著底數摸清、敵情已明,「武漢保衛戰」決戰時刻已然到來。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全國各地3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千軍萬馬」中,「江蘇軍團」陣容強大——18支隊伍、2449名醫護人員,規模在全國各省(區、市)居首。
「在省委省政府強力支持下,我們『糧草』充足,兵強馬壯,士氣正旺!」江蘇援湖北醫療隊總領隊邱澤森說,將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鐵軍精神」,與武漢人民同舟共濟,與各地援軍並肩作戰,為打贏「武漢保衛戰」貢獻江蘇力量,在「全國一盤棋」中奮力挑起江蘇擔當。
決戰決勝,鼓鼙陣陣。連日來,從頂級專家到醫護人員,從重症醫院到方艙醫院,「江蘇軍團」嚴守陣地、衝鋒向前,在「武漢戰場」鑄就奮力戰疫、奮勇爭先的「江蘇群像」。
會師武漢,江蘇軍團「兵強馬壯」
2月21日,第九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31名醫護人員抵達武漢,增援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此前一天,第八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178人抵達武漢,他們將接管武漢市中心醫院兩個ICU病區,主要負責危重患者的救治。
報名、集結、出發、會師——目標武漢。這是過去一個多月裡,江蘇醫療衛生系統最頻繁也最激動人心的逆行壯舉。
「目前,『省隊』加上『市隊』『院隊』在內,共有九批18支隊伍在武漢集結完畢,總人數達2449人。主要分布在6個重症醫院、2家方艙醫院,擔當這8個『江蘇陣地』上的『中堅力量』。」邱澤森端出「武漢作戰圖」。
大決戰要有大謀劃。根據省統一安排部署,結合「武漢戰場」實際,「江蘇軍團」分為兩種「打法」:一種是與當地醫院「混編主導」。例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原來只有一個呼吸科一個ICU,第二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進駐後,人員迅速與當地醫院原有醫護力量混編,擴充到8個病區,從治療到查房、護理,都由江蘇隊員主導。另一種是「整體接管」醫院病區。例如,第三批整體接管同濟醫院中法新城病區的重症病房,第四批等隊伍接管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2號艙,以及多支省隊市隊接管武漢光谷醫院的5個病區等。
不管是「混編」還是「接管」,江蘇軍團的任務都是「挑大梁」。記者從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武漢指揮部了解到,面對面廣量大的收治需求,武漢當地醫院普遍呼吸科力量薄弱,ICU嚴重不足。在當地一些綜合醫院甚至是區級人民醫院,「兒科婦科骨科的醫生都上了」。武漢市第一醫院一名醫生告訴記者,疫情暴發以來,全員吃住在醫院。江蘇醫療隊的到來就是雪中送炭,終於能讓他們「喘口氣」。
「江蘇軍團」帶來的不僅是「生力軍」,更有「新武器」。江蘇醫療隊支援武漢市江夏區中醫院總負責人王謙說,首要就是幫助推動醫院完善和優化「三區兩通道」,這是防止醫護人員感染的重要功能區。如今,這一模式在武漢全市推廣。
江蘇省衛健委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中醫組組長奚肇慶教授介紹,馳援的醫療隊員帶去江蘇省中醫院特色的荊防敗毒散顆粒劑、上感顆粒等中醫藥藥方,前方診治時以這幾個方子為主,再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藥。
參與武漢大決戰,江蘇人拿出淮海戰役的「支前」精神,「戰場」缺什麼,江蘇就給什麼。最近,中醫特色的武漢大花山方艙醫院治療效果明顯,提出要增加上百個床位,醫護人員嚴重不足。信息反饋後,江蘇立即調動兵馬,火線增援。
「我們的防護服上不寫自己名字,都統一寫著『江蘇』,患者都親切地喊我們『江蘇大夫』。」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主管護師袁濤說。
衝鋒陷陣,戰疫攻堅「要塞高地」
近視眼鏡、護目鏡、防護頭罩三層隔離下,護目鏡上沾滿水珠。透著那一絲絲光亮,謝劍鋒用套了三層手套的手,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很快找準氣管切口位置,不到5分鐘順利完成整個操作,他這才長舒一口氣——這是2月19日上午10點多,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室裡發生的驚險一幕。
謝劍鋒博士是國家醫療救援隊隊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當天上午,金銀潭醫院兩例危重症患者急需實施氣管切開手術,他主動請纓:「穿上這身防護服,滿腦子就是救人,沒時間想別的。」
對醫護人員來說,最艱險最慘烈的「戰鬥」就是發生在ICU裡的重症和危重症治療。這往往意味著醫護人員要和患者一樣,爭分奪秒,和「死神」掰手腕。
「江蘇軍團」整建制接管的,大多是重症病區這樣的「要塞高地」,陣地多、任務重。全市5家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重點醫院,江蘇主要參與其中3個。在另外兩個集中收治點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和中南醫院,同樣忙碌著江蘇「白衣戰士」的身影。
戰場千鈞一髮,兵貴神速。2月13日晚,帶著江蘇省人民醫院重症監護領域的頂尖「家底」,第七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省人民醫院領隊、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劉雲抵達武漢。一下飛機她就直奔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病區:「來武漢就是來救人,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衝在前面。」
給患者「生」的希望,是江蘇醫療團隊必須打下的「硬仗」。2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傳出好消息——由南京鼓樓醫院帶領團隊治療的兩名重症患者順利康復出院。「重症患者精神壓力大,我就安慰他們,我們從南京來,就是為了救治你們!來了12天,基本情況已熟悉。」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成員、南京鼓樓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代靜泓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疾病,每天專家團隊都根據病人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案,分層、分級進行個體化治療,一定要儘早地捕捉、識別高危因素,有些病人在『懸崖』邊上,拉一拉就有了生的希望。」
果敢一針,省人民醫院急診「女超人」為患者打開生命通道;多學科協作,鼓樓醫院專家組成功搶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全副武裝」,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專家為患者「刺」出生的希望……在武漢,過去的每一天每一夜,生死轉換的故事都在不同的救治點真實發生著。
「重症室裡搶救,一有情況往往就找我們(江蘇醫生)。」邱澤森說。在武漢的江蘇醫護人員,每天走路平均步數高達1.7萬步。除了住地到醫院的路上,就是在「戰場」上不歇「奔跑」。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江蘇軍團」英雄群像躍然沙場。他們用鐵一般的意志、火一般的信念和手術刀一般的果敢,赤誠踐行著「白衣天使」的初心,篤行著黨中央和江蘇省委要求的「發揮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戰略協同,能打勝仗「減少傷亡」
「迄今為止,江蘇援湖北醫護人員無一感染。」2月21日,激戰正酣的火線上傳來最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與一般戰爭不同,武漢保衛戰的敵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新型病毒。可怕之處在於,稍有不慎就會損兵折將,一人感染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也正因此,每一批次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出發,省市領導都反覆叮囑領隊要「一個不少,安全回家」。
「對醫護人員來說,防護服和口罩就是戰場上的『槍和盾』。」江蘇第二批援湖北醫療隊領隊、省衛健委婦幼健康處處長顧壽永告訴記者,「戰鬥」初期,武漢戰場口罩、防護服奇缺,不少當地醫院醫生用的都是標準質量不一的「萬國牌」,且只能保障隔離區內使用。但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下,江蘇醫療隊基本上每人每天兩件防護服,再根據實際需求保障供應,N95口罩也足夠。
武漢保衛戰是一場「多兵種作戰」的系統工程,除了醫護人員在最前線衝鋒陷陣,還有更多江蘇人在前線奮戰。幾天前,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接到武漢方面請求支援函件,商請派遣支援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南京環保人聞令而行,長途奔襲500多公裡,2月17日清晨抵達武漢,沒有片刻休息就上戰場,一口氣從當天早晨7點一直幹到晚上7點。此外,江蘇還派出環境控制專家協同作戰,協助武漢方面精準施策,防止二次汙染。
「打仗,人多並不等於力量就大。關鍵是要調度有序,握指成拳,形成合力。」邱澤森說,江蘇援武漢醫療隊批次多、單位主體多,分散在全市十多個點,住地賓館星羅棋布。怎麼辦?在前線,一個個臨時黨支部迅速建立起來,推選各院有威望的名醫任黨支部書記,武漢指揮部方面派專員對接聯絡。每天晚上10點前,各隊將當日信息報送指揮部,同時接收統一指揮調度。而在微信群裡,江蘇各隊各批次各層級的信息從早到晚即時互通。
在專家看來,江蘇的穩定大後方是更大的「戰略協同」。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說,江蘇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特別是「零新增、零死亡」病例,得以抽調更多精兵強將馳援武漢,形成「江蘇軍團」的戰略優勢。
大決戰要有大擔當,大擔當才有大作為。
最新戰報從前線傳來:截至2月21日晚22時,江蘇援武漢醫療隊累計收治住院患者4392人。其中,搶救危重型病例112人、重型病例832人;累計護理患者人數4437人,累計治癒出院人數758人。
戰場熱血沸騰,戰鬥還在繼續。武漢,加油!江蘇鐵軍,加油!(王世停 王 拓 王子傑)
責編:朱簫
31724781,.江蘇2449名白衣戰士衝在前 堅決打贏武漢大決戰,.2020-02-22 23:21:28,.204232,.朱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