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1200bookshop(體育東店)我對誠品敦南店的第一印象,是11年前閱讀李欣頻的《誠品副作用》。那時候,李欣頻筆下的誠品書店,都是我無比羨慕的空間。我第一次走進誠品敦南店,是在2015年的春節期間。沒有拍照,只記得拿了一本手作書,坐在靠牆的書架前,看了一小會兒。
也許是因為這些年網絡上關於誠品書店的報導太多了,也或許是我自己去的書店太多了,總的來說,我並沒有愛上誠品敦南店。但是,在它結業的時候,我想回顧一下,這些年我泡過的24小時書店。
我把泡過的24小時書店,分為「遠行中打過卡」的書店和「城市裡不止泡一次」的書店。顯然,誠品敦南店屬於遠行中打過卡的書店,但它不是我去過的第一家24小時書店。早在2013年,我去的第一家深夜書店,是位於成都「東郊記憶」裡面的軒客會格調書店。
在成都軒客會偶遇自己的書那時候,我還帶著初級單眼相機,走進書店,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自己是很享受拍與被拍的過程。也許一晚上拍了50張,回去整理後寫博客,最終分享給大家5到10張,還寫點書店體驗的流水帳。現在回想,去軒客會格調書店拍照、回酒店、寫微博分享的過程,是我最早在書店裡,跟自己獨處的一種方式,也算是二十歲的勇敢吧!
到了2014年,我的第一本書《獨立書店之番外:好攝女泡書店》在春天上市以後,全國各地掀起了一陣24小時書店的熱潮。世界讀書日那天,北京三聯書店開啟了夜間不打烊模式。
那年夏天,我去了青島,當地的書店朋友把剛開業不到一周的明閱島推薦給我。既然來了,抱著打卡的心態,也要在凌晨時候去看看。印象裡,書店內人不多,在閱讀的有年輕人、孕婦,還有中年大叔。那大叔絕對稱得上深閱讀,我進去就看見他,走的時候還浸潤在書海裡。對我來說,深夜裡去一個城市書店的路上是疲憊的,淺閱讀也許是更貼近現實的。而記錄在明閱島裡讀書的人,也是我泡24小時書店的一種方式。
同年秋天,我去了上海福州路上的大眾書局,第一次發現24小時書店裡有那麼多人。看書的,還有專門來「睡覺」的。我在輕微的音樂聲和別人的打鼾聲中,讀完陶立夏的《練習一個人:當我開始愛自己》。她說:「一個人是指擁有自由的意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因這種精神狀態而營造的生活方式。」一個人泡書店也成了日後我的生活方式。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2015年夏天,我去杭州記錄書店,跟一位在書店工作的女性朋友一起去悅覽樹。到了悅覽樹,我們首先溜達了一圈,她站在書店工作者的角度,偶爾會拿出筆,記記。我呢?站在拍照角度,東看看西瞧瞧,不忘拍「有人讀書」。其實,這麼美好的環境,還「有人上網」「有人玩手機」呢。總的來說,悅覽樹讓文藝的讀者們願意在這個空間裡駐足,不只是讀書。幾年後,我的第二本書《慢半拍,我的書店光陰》出版,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悅覽樹主理人蔣瞰寫的《深夜書房》一書也在同一家出版社、同一時間出版發行。
24小時書店品牌裡,出版過書的不僅有杭州悅覽樹,還有廣州1200bookshop。早就在網上聽說了廣州1200bookshop,而我第一次去,是在2017年深秋了。1200bookshop體育東店,沒有Wi-Fi,適合安靜閱讀。選書也很精準,適合年輕人。
我參加了一次分享會,準確地說是周六晚上的小眾音樂分享會。創始人劉二囍也在現場,我發現他在自己的店裡很安靜,也不張揚。由於第二天早晨我要趕早航班,就決定下半夜留在1200bookshop了。我把書和手機放在桌子上,靠著沙發想眯一會兒。劉二囍巡店時提醒我,小心你的手機喔。那晚,書店裡真的有人讀書,有人在學習,還有人跟我一樣,半睡半讀。
最近兩年,每年都有去廣州,我都會去1200bookshop。雖然不是半夜在書店,我基本都是晚上去的,會買一些1200bookshop原創產品,比如胸針、布包等。還點過一杯「紅豆生南國」,就是熱乎乎的牛奶加紅豆。這幾年老在遠行,身體是透支的,喝完紅豆生南國,就乖乖回酒店睡覺了。對了,這家店的交通很便利,無論是地鐵還是打車。
泡在軒客會最後,跟大家聊聊「城市裡不止泡一次」的24小時書店:成都軒客會格調書店(钂鈀街店)。
習慣在初冬的時候,來軒客會看銀杏第一次到這家書店,是2015年。進門就看見很顯眼的招牌:「24小時BookStore」。在這裡,我還發現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後來,我抱著筆記本電腦,趕著一篇文章在第二天早晨發出去,居然一直忙到凌晨4點。那晚坐在靠窗的位置,喝了熱牛奶,忙著修圖與碼字。
2016年冬天,我從太古裡步行到钂鈀街,哪怕只是路過軒客會格調書店,也要進去看一眼。居然發現書店裡給書店相關的書做了一個專櫃,又一次不小心看見自己的書了,遠遠地拍了一張。而店裡,還是一如既往的安靜。
2018年深秋,趕早晨的航班,半夜就要去機場。我就乾脆少住一晚民宿,拖著行李箱直接到了钂鈀街的軒客會。那晚,我點了一杯焦糖牛奶,寫了一篇關於書店的總結:《在行攝臺灣書店的光陰裡,找到自己》。其間,我偶爾也會偷偷看窗外的夜景。
在書店裡寫完一篇文章,好像舒緩了一口氣,焦慮與緊張就會減少很多,這是多年來我的書店日常了。只是我的書店記憶裡,少不了軒客會。
去年秋天,我來成都生活後,平時從太古裡的方所文化走到青蓮上街的無早書店,總會經過钂鈀街,我也會去軒客會看看。初冬的時候,軒客會門口有很多的銀杏葉飄落。那時候,天氣變冷,而我整個人會變得清醒許多。
1200bookshop的「紅豆生南國」在24小時書店裡,無論是「遠行中打過卡」的書店,還是「城市裡不止泡一次」的書店,我發現它們有兩個共性,使得它們容易成為讀者心中的城市地標書店:第一,交通便利。臺北誠品生活(敦南店)、廣州1200bookshop(體育東店)、成都軒客會(钂鈀街店),都是在城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段。打車、坐地鐵都很方便。它們周邊有好吃的,多了一些煙火氣。這就讓這些書店們成了城市的符號。
第二,跟讀者的日常有關。最近我看了關於誠品敦南店的報導,發現臺灣60後、70後的文化創作者們,很容易提到自己的成長同誠品敦南店之間的關係。比如愛去敦南店曾經的雜誌區看書、自己的書出版後第一站一定是敦南店等。
對我來說,24小時書店中,跟自己的日常有很深的連接的,一定是成都軒客會格調書店(钂鈀街店)。那麼,你呢?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