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調長笛協奏曲第1號K.313
在長笛獨奏前,我們聽到樂隊呈示幾個主要主題,第一個是最重要的。顯然,這就是莫扎特在選用"莊嚴"來說明速度時心目中的主題。整首協奏曲雖然輕盈優美,開始主題卻有某種程度的洛可可的莊嚴宏偉.獨奏長笛接下去演奏時,不滿足於單純按照慣例換個調來呼應那些樂隊主題,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過關係調e小調領域,用一個似怨似慕、似泣似訴的短句來豐富這一樂章。這一短句迄今猶為長笛專有的主題瑰寶。呈示部一個跳躍的小小的終止音型結束,這個音型毫無顯眼奪目之處,直到莫扎特的想像力撲了過去,把它改變成一長段展開部,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幾個基本主題的再現由獨奏與樂隊共同演奏,直到華彩段,這時莫扎特聽任獨奏者自由炫技。
這個精美的洛可可風味的末樂章採用法國迴旋曲式,基本主題第一次都出現在獨奏樂器上,這一主題回復三次,每次都略事裝飾。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開始,然後在音樂內容上越來越豐富,中間一個插段按法國習慣主要採用小調,最後一個插段結束在自由華彩上。接著,轉入迴旋曲基本主題的最後一次回復,最後幾個小節似乎在溫柔地撫愛。
a��n=g�H��拍子,迴旋曲式
這個精美的洛可可風味的末樂章採用法國迴旋曲式,基本主題第一次都出現在獨奏樂器上,這一主題回復三次,每次都略事裝飾。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開始,然後在音樂內容上越來越豐富,中間一個插段按法國習慣主要採用小調,最後一個插段結束在自由華彩上。接著,轉入迴旋曲基本主題的最後一次回復,最後幾個小節似乎在溫柔地撫愛。
**此音頻為帕胡德大師演奏**
帕胡德(EmmanuelPahud)於1970年1月27日生於瑞士日內瓦,從六歲起開始學習音樂,1990年自巴黎音樂學院畢業,之後繼續從師 Aurele Nicolet(尼可萊)。他在許多重要競賽中奪得過獎,如1992年日內瓦、1989年Kobe及1988年Dunio的國際音樂競賽中,在十二個獎項中就拿下了八項。他並得到瑞士法語社區電臺獎的獨奏獎,以及歐洲會議的Juvnetus獎。此外,他也榮獲曼紐因基金會(Yehudi MenuhinFoundation)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音樂家論壇的桂冠。
帕胡德在年輕時候就已在許多的長笛大賽中脫穎而出,在二十二歲時進入了樂壇兩大指針之一的柏林愛樂。二十三歲時被指揮阿巴多提攜為樂團長笛首席。1998年及1999年之間,他參與維也納室內樂團、蘇黎世室內樂團、布達佩斯音樂節及東京交響樂團的演出,他並與鋼琴家Eric Le Sage在遠東、柏林、哥本哈根、法國及瑞士共同演出。此外,他亦在許多歐洲及美國的室內樂團演出。1999年至2000年,在柏林愛樂、巴爾的摩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等均有演出。
2001年,歐洲生於聖域音樂會中他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莫扎特D大調協奏曲,已成為當今世界古典音樂演奏的典範。
帕胡德就是「音樂舞臺上的天之驕子,長笛領域裡的曠世奇才」!
● 5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外籍人士、來自全國的數十位音樂界專家,全國各地數百位長笛師生親臨上海,只為一睹帕胡德舞臺上下之風採。
● 演奏家有多種,有些人遊歷世界,有些人則完全追求舞臺,比如帕胡德、馬友友。
● 他的笛音如同其外表一般迷人,有人曾經這樣形容,聆聽帕胡德貴族般的優雅音色,有如被世上最細緻的絲綢包圍的幸福感。
● 他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柏林愛樂中最出彩的,比如音樂會的電視轉播,最多solo的鏡頭都對準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