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你加一點吼,我自製的辣。」麵店老闆娘對我說,我點點頭說謝謝微辣就好。
「這個甜不辣先和面放一起,把碗給我,我去給你盛碗上湯。」看著錯愕臉的我,她笑笑:「優待下第一位客人,免錢的啦!」
每一個字,她都很認真地、慢慢地說,就好像和認識很久的老朋友說話一樣。
登上回深圳的飛機,我腦子裡仍縈繞著老闆娘身上特有的、臺灣人春雨般的說話方式。也終於可以有個安靜片刻,回想這七天短暫卻深刻的旅行。
CONVINIENCE
1 # 便利
到達臺灣,已經是下午兩點半。
出門在外,最怕天氣不好。逃離了連續幾天暴雨的深圳,感覺陰天的臺北,非常給面子。
在機場換完臺幣,大K很快找到了領取免費wifi蛋的服務點,把我們從沒有網絡的焦慮中解救出來。在去青旅的路上和司機閒聊,循例問問如何更地道地、用短時間體驗更「臺」的行程,司機樂呵呵自我推銷:「去哪裡都可以找我包車的呀,還可以去九份淡水走一圈。」
臺灣的地鐵叫捷運,錯綜複雜的捷運線路圖看得人眼花。也正是這縱橫交錯的臺北捷運,基本可以去到這城市任何一個角落。搭地鐵用的悠遊卡不僅全市交通工具通用,還可以在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使用。
說到便利店,就不得不提臺灣的便利店文化,7-11、FamilyMart(全家)等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品牌隨處可見,短短的幾百米的一條街上,常常可以見到3-4間的便利店。除了日常用品的購買,臺灣的便利店有各種簡餐輕食,甚至可以繳納電費煤氣費,甚至可以購買演唱會門票。無論玩到多晚,都可以在便利店填飽肚子。
*夜晚依然熱鬧的街頭
這次我們的行程,主要是圍繞著臺北藝穗節展開,每年的藝穗節都有精心設計的節目手冊,方便參加者查閱。節伴管家大K更是貼心地把推薦的節目整理成冊,每天的「管家推薦」都是我們首選的行程。大K來臺灣數次,看來已深諳臺灣的便利之道。
*臺北藝穗節背景牆
說起這次臺北藝穗節,在看過的表演和展覽裡面,我最喜歡歌手呂莘的「亂入一夏」迷你音樂會。音樂會在一個咖啡廳裡進行,音響效果和場地都算不上好,演出的團隊也說不上專業,是歌手呂莘的和她的幾位舊友,臺下的大多是朋友或者舊粉絲。正是這種隨意感,讓整場音樂會有種親切的感覺。每首歌的間隔,呂莘都會為大家說出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哪位團員喜歡到她家喝奶茶,哪首歌又是在支撐她走過最難熬時光種種。每首演繹更像把她的過往娓娓道來,整場音樂會舒適且充滿了溫情。
*臺北藝穗節節目 「亂入一夏」
DIFFERENCE
2 # 分歧
「來一把大陸妹。」這是在臺灣菜市場會常常聽到的話。臺灣人把生菜稱作略帶貶義色彩的「大陸妹」,這也從一方面反映部分臺灣人對大陸人的情緒。
在臺灣,橙子叫做「柳丁」,石榴叫做「芭樂」,土豆叫做「洋芋」,在臺灣的這幾天,也確實在一些方面感受到來自民間和政治一些分歧。臺北藝穗節有一個節目叫做「大稻埕遊艇趴」,匯集了臺北幾個較為出名的話劇和語言類演出群體,其中許多的「梗」和「包袱」,建立在嘲笑大陸人的素質偏低、執政黨如何忽悠無知群眾等,幾個同行的大陸友人面面相覷,很是尷尬。臺灣人大概會覺得這是言論自由的一種,但我看來這卻顯得幼稚與小家子氣。
*大稻埕遊艇趴門票
*表演現場
就像和臺灣朋友討論「怎麼看待臺灣人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臺灣人」這件事,每一個臺灣朋友都會毫不猶豫地贊同:「這沒錯啊,我們是臺灣人。」眾所周知,大陸當局對國民的教育中說的是「臺灣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卻絕口不提臺灣在國際上已是一個獨立行政國家的事;臺灣政府政黨紛爭,兩岸關係瞬息萬變,不談政治,兩岸人民還是兄弟。
KIND
3 # 友善
這幾天感受得最多的一個詞,還是「友善」。
臺灣人說話天生細聲細氣,無論男女老少,若對方是個妙齡姑娘,那嗲的程度更要加上三分。在臺灣很少見到有人吵架,甚至說很少見到有人扯著大嗓門說話,同行的臺灣朋友說了一個笑話,臺灣人吵架最愛用「你想怎樣」,於是兩人吵架可以循環說這句話「你想怎樣?!」「你想怎樣?!」……半小時不間斷。
因為友善,所以在臺灣問路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無論對方是否熟悉,ta總能想出辦法把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在臺北所有的公共運輸工具和城市設施中,都可以看到無障礙通道,這一方面,又能看出對殘障與行動不便人士的友善。
臺灣的服務行業,往往會讓人有去了日本的錯覺:標準的90度鞠躬,整齊劃一的「歡迎光臨」,甜美卻不虛偽的微笑,讓人的體驗舒適至極。
這種慢說話節奏,溫婉的語氣和說話方式,若要把它下一種定義,大概這是春雨一般的存在:
「潤物,細無聲。」
文字 攝影 / 劉政
編輯 / Fafa
設計 / 茵茵
「賞伴」Friends of Fests
這是關於節伴旅者的自傳,為你坦白屬於每一次旅程後的心路歷程!
回復以下 關鍵詞查看對應內容:節伴旅遊丨節事|賞伴
九月丨臺北藝穗節 |十月|烏鎮戲劇節一月|哈爾濱冰雪節
⋯⋯
等你,隨時微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