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臺胞去了趟大陸,看到有用繁體字寫的招牌,便欣然嘆道:「大陸人民正在拋棄簡體字。」有位港胞接到中國新聞社新設的全球資訊網,發現用的是繁體字,也讚嘆 主持人心胸好寬廣。他們都不知道,在大陸,凡是與港澳臺同胞有關的場合,為了讓他們不至於成為文盲,使用繁體字是個沿用了十幾、二十年的慣例,《人民日 報》海外版不也發行了好幾年的繁體版後來因為大陸留學生去提意見才改成簡體的嗎?這是跟「拋棄簡體字」、「心胸好寬廣」毫無關係的,倒可以說反映了簡體字 使用者的自信,該用繁體時就用繁體,不害怕被繁體取代。反觀臺灣,可曾有過這樣的自信?可曾在與大陸同胞有關的場合用過簡體字?從前我撿到的從金門漂過來 的宣傳品,也都是用繁體字寫的呢。
這也可以說明在大陸並不強迫使用簡體字。華國鋒當主席後曾經推行試用第二套簡體字方案,也僅僅是試 行,並非強行。這一套方案也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有許多字從前和現在都在民間流行,民意基礎是有的,但試行了幾個月後就收回了,原因無非是:一、第一套方案 已在大陸通行二十年,大家已經習慣,再創新不容易;二、簡得太厲害,的確會造成識別上的混亂,如一個方框寫小了是「口」,寫大了是「國」,印刷體還好,手 寫可就不容易分辨了,想把常用的幾千個漢字全簡化成六筆以下是不實際的。這套方案的失敗反襯了第一套方案(即今天大陸的用字標準)的合理,它的被收回也證 明了簡化字的推行從來不是強制的。
有臺胞說,他不反對簡化字,但是反對共產黨「裁剪」簡化字。我不知道他所謂的「裁剪」是什麼意思。本來一個字可能有幾種簡化寫法,共產黨組織 專家對它們進行歸納整理,確定一種寫法為標準在全國通行,如果這就是「裁剪」的話,我支持這樣的裁剪,因為為了便於閱讀,文字必須有一個通用標準,幾乎每 個國家都有一個權威的機構在制定詞法、句法的標準,在大陸這個機構就是「文字改革委員會」,它不僅簡化漢字,而且廢除異體字,從而使中國大陸有了用字標 準。常用漢字不過五六千,但以前幾乎每個字都有兩種以上的寫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回」有四種寫法),有的寫法差別極大,相當於要記幾萬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常用漢字,徒然增加識字負擔。我看臺灣缺少的正是這樣一個委員會。臺胞說臺灣民間也用簡體字,但是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制定簡化標準,學校又不統一教,必然是 各寫各的,各行其是,那才叫混亂。有人說「讓市場來決定一切」,需知市場並非萬能的,在文字上更是如此,一個字有幾種寫法,有時很難使所有的人都逐漸採用 同一種寫法,因此標準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的,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更需要有權威的整理。秦始皇實行「書同文」,統一了漢字字體,共產黨簡化漢字、消滅異體 字,統一了漢字寫法,這種「統一」都必須靠強有力的專制政權來完成,也都是造福後代子孫的功德無量的大事。
還有的臺胞說,現在電腦普及了,使用簡體繁體對於電腦都一樣了。且不說現在中文打字速度仍然趕不上手寫,即使有一天趕上了,電腦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寫的。英文打字可謂迅速,美國 的筆記型電腦也可謂普及,但我還沒見過有誰是用電腦作筆記的。難道為了保存繁體字,就必須剝奪漢字的手寫功能?
還有的說,簡體字破壞中華文化,因為古籍沒法簡化,用簡體字就看不了古文了。這種論調,反映了某些繁體字使用者的無知的狂妄自大。古籍是可以轉成簡體字出版的,而且一般不會引 起閱讀上的困難。中國大陸用簡體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中學語文課本約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也用簡體字印刷,並沒有因此就看不懂、沒法教學了。更不必說 為了保存古籍原貌,大陸還有一些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類的出版社專門出版繁體字版古籍,而會簡化字的人,幾乎都無師自通看得懂繁體字。
關心自己及家人健康的讀者請購買
《科舟求健》《方舟子自選集》讓自己獲得更全面的科學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