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傳聞,印度將研製新一代P18型驅逐艦。該型驅逐艦的排水量達13000噸,一舉超越我國的055型,成為亞洲排水量最大的驅逐艦。看到這則消息,相信大家都會感覺震驚,一是我國055型的正常排水量才12000噸,二是印度現在的驅逐艦建造計劃還沒搞好,怎麼又匆匆推出了下一代驅逐艦。
印度海軍目前的主力驅逐艦是P15型德裡級、P15A型加爾各答級和P15B型。其中,P15B是印度海軍大型驅逐艦項目(P15)第三期型號,2015年4月,首艦維沙卡帕特南號下水,可因為馬扎岡船廠的技術有限,部分設施如軸系、上層建築等尚未安裝。後來就慢慢地舾裝,去年夏天,舾裝已基本完工,第2和第3層甲板卻又遭了一把火,什麼時候服役還是未知數。
另外,這些年印度的護衛艦也越造越大。P16型戈達瓦裡級的排水量3850噸,P16A型布拉馬普特拉河級的排水量和P16型差不多。P17型什瓦裡克級的排水量幾乎翻了一倍,高達6300噸,其改進型P17A的排水量達6700噸,幾乎趕上了P15B型。
但印度造了這麼多的驅護艦,許多關鍵設備一直都依賴進口。例如P15B型,由印度海軍造艦局總牽頭,馬扎岡船廠負責艦船總裝建造,俄國北方設計局提供總體設計、艦型試驗等技術服務,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提供作戰系統和防空飛彈系統,烏克蘭曙光機器設計聯合體提供燃氣輪機,波羅的海造船廠負責動力系統集成。芬蘭瓦錫蘭、美國康明斯、歐洲泰雷茲等防務公司都參與了研製和設備供貨。
另外,印度的造艦工藝也沒有明顯進步。去年海軍節,P15A型加爾各答號來青島參加活動。國內船舶工業系統的專業觀眾參觀後都是一聲嘆息,加爾各答號艦體的焊接、舾裝件安裝、管系施工、電纜敷設、塗裝等都做得非常爛,據說像「狗啃的」一樣,其建造工藝放到國內前20名都排不到。
現在,印度推出的這個P18型一步就跨入了萬噸大驅行列,但許多關鍵性的問題解決了沒有?
首先是動力系統。萬噸驅逐艦必然是採用燃燃聯合動力系統。我國驅逐艦的燃氣輪機和印度師出同門,都是源自曙光機械設計聯合體。俄式燃機動力系統與西方不一樣,採用的是加速機與巡航機搭配成一套主動力系統。但俄系燃機的熱衰減問題比較嚴重,對於這個問題,俄國人是通過不同輪機的組合來適應各方面的要求。我國不能接受這種非主流方案,又不會製造大功率並車齒輪箱,上述原因導致我國始終堅持採用柴燃交替方案,把驅逐艦的排水量控制在6000噸上下,直到技術突破後,才在055型上採用全燃聯合動力。
印度海軍正常在熱帶海域活動,燃機的熱衰減問題比我們還嚴重,他們的解決方法是簡單粗暴地上了四臺UGT-15000。加爾各達級沿用與德裡級相同的動力系統,問題同樣存在。或許,印度海軍已經適應了這種複雜的俄式全燃系統。如果P18型真的達萬噸以上,不知道印度海軍怎麼解決燃燃聯合的問題?
其次,驅逐艦的噸位並非越大越好。055型設計時,船舶、飛彈、雷達各分系統如果還沿用三代艦的設計思路,那麼排水量將達20000噸以上,由此帶來艦員人數增多、電力能耗上升、續航力降低等一系列問題。海軍要求貫徹頂層設計理念,打破條塊分割,對功能重複的設備進行合併精簡,將諸多雷達天線、電子對抗天線和通信天線、導航天線進行集成化、共形化和平板陣列化設計,這才出現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一體化綜合桅杆,排水量也降到了12000噸左右。
綜上,這一次印度突然宣布自己新一代驅逐艦的研製計劃,估計又是「PPT造艦法」,精神勝利而已。當務之急,還是先將P15B型的系統整合問題搞好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