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追雞,雞飛,
媽媽打孩子,婆婆怒,
婆婆打媽媽,反被打,
爸爸一起打媽媽……
這雞飛狗跳的一幕,不是電影小說,而是上周發生的真實事件。
這條新聞一出來,不少官方大V紛紛轉發,評論區裡吃瓜群眾們也討論得沸沸揚揚。
有人說,媳婦太委屈了,正常教育孩子,卻被老人打,又被丈夫打。這日子沒法過了!
有人認為媳婦打孩子也不對。老人看不下去可以說,但不該動手打人。
至於那個不勸架反動手的丈夫,既不會做老公,又不會做兒子,沒人同情也是活該。
更有明眼人直接抓出罪魁禍首,要將「雞」繩之以法。
其實,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他們對世界的探索。日常招貓逗狗地調皮,大人只要保證安全,大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生氣也犯不上動手。
婆婆看不下去兒媳打孫子,可以和兒媳好好溝通,跳出來打人也是太衝動;而那個不聰明的丈夫讓混戰更加混亂。
歸根究底這場荒唐大戰的根源是:
媽媽管孩子,婆婆不認同。
近年來,經常在網上看到關於隔代育兒的問題。年輕父母們忙於職場,育兒的重擔交給了家中老人。一邊是年輕人吐槽老人育兒觀念落後,一邊是老人辛苦受累還落埋怨。然而隔代養育真的是家庭衝突的定時炸彈麼?
隔代衝突誰之過?
首先,家庭教育中衝突在所難免,不僅存在隔代間,夫妻之間也會有意見不和的時候。
而衝突的核心在於大家都覺得自己的育兒方式是正確的,都想為孩子做主。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概念叫「看門人情結」,看門人會認為自己對所看守的事物是最好最正確的。
換到家庭教育中,所有照顧孩子的人,從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到父母親屬,甚至家裡的保姆阿姨,都會情不自禁地認為自己所做的是對孩子最好的照顧。
我就有這種傾向,認為自己肯定比別人帶孩子帶得好。你是不是也這麼想過?
「看門人情結」的好處是,讓孩子從每一位照顧者處獲得最優的照顧,但是也容易引發照顧者之間的競爭和衝突。
各方在對孩子話語權的爭奪中,矛盾衝突升級為重點,而「為了孩子好」的初衷卻成了次要問題。
在這些衝突中,隔代教養衝突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年輕人與父母是兩代人,他們之間存在著知識和背景文化的差異,再加上彼此疏於溝通,就讓這種衝突更加難以調和而凸顯出來。
孩子教育聽誰的?
簡單來說,誰承擔教育責任,就聽誰的。
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迫於種種原因,需要將教育的主要責任交給祖父母。既然你選擇了這種養育關係,那就接受這個現實。
當老人帶孩子時,更多地尊重老人帶孩子的方式;當自己帶孩子時,再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如果你能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那你就有更多的發言權。不能因為那是你的父母,這是你的孩子,就想隨時隨地做主,決定一切。
再者,誰有本事,聽誰的。誰懂得更多的養育知識,能切實解決孩子的問題,誰就更有發言權。當母親自己帶孩子時,如果其他人跳出來橫加幹涉,完全可以用你的教育知識和實力請對方閉嘴。
接受了教養關係的現實,我們再來思考如何讓事情變得更好。
如果你上班忙,平時主要由老人照顧孩子,那就在下班後多和孩子玩;周末花更多時間全心陪伴孩子;如果你要出差,抽空打個電話或者視頻都可以。
如果育兒知識不充分,那就趕緊學起來。所謂育兒先育己,想教育孩子,想獲得家裡人的認可,實力強才是硬道理。你的知識越多、能力越強,大家自然願意聽你的意見。
還有就是營造家庭合作的氛圍。你希望孩子看到怎樣的情景?是一家人互相仇視指責,還是一家人手拉手彼此陪伴成長?在理解的基礎上,彼此溝通合作,才是對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式。
隔代家庭關係怎麼處?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健康幸福並不取決於他擁有什麼,而取決於他和周圍世界的關係。
比如夫妻關係,父母關係,與朋友的關係等等。我們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就要教會他如何擁有快樂的關係。
建立一個良好關係,溝通很重要。每個人都不同,因此會有不同意見,但總有一些共性。
在育兒問題上,至少大家的出發點都是一致的「為了孩子好」,那麼在這個共性基礎上求同存異,一定能達成理解,互相合作。
然後是理解和尊重。認清當前的教養關係現實,理解對方是自己的合作夥伴,尊重彼此的不同觀點。
在其他教育者教育孩子的時候,避免橫加指責,多些溝通和有益互動。
最重要的是,懷抱一顆感恩的心。在壓力山大的當今社會,如果沒人幫你照顧孩子,將帶來怎樣的麻煩?勞碌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不辭勞苦照顧你的孩子,你有沒有說過一句「您辛苦了」?將心比心,誰都不容易。
當心態改變了,你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一樣,外在呈現出來的狀態和和行為也會隨之改變。你心懷感恩的一個微笑,所帶來的溫暖和理解,在家庭關係中是至為重要的。
和睦的家庭關係,是親子教育的關鍵。求大同,存小異,少一些抱怨和衝突,多一些感恩和理解,彼此良性溝通,為孩子塑造一個歡樂和睦、關係融洽的好榜樣。隔代養育是個問題,它需要家人共同努力;隔代養育也不是個問題,解決問題的Key在你自己手裡。
家長朋友們,您關於「隔代教養」是否還有困惑?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