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昆汀的新片上映並在國內外炒得沸沸揚揚,原本已經在國內定檔,大家摩拳擦掌準備去看,但卻因為一些不明原因慘遭下架。
拋開片尾的血腥暴力因素不談,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該片中侮辱並惡意醜化李小龍的鏡頭。由於之前沒有看到完整的影片,籠籠一直沒敢妄加評論,也並不想蹭這位「國際知名導演」的熱度。但就在前不久完整地看過該片後,籠籠只想說:
這一次,廣電總局幹得漂亮!
昆汀,這位鬼才導演想必中國影迷並不陌生,他所拍攝的《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無恥混蛋》等等作品皆為經典中的經典,對於」暴力美學「的完美呈現簡直到了令人拍案叫絕的程度,他的電影曾經陪伴籠籠度過了無數個大學宿舍裡的夜晚。
但就是這樣一位足以在影史留名的大導演,卻在其最新的電影作品中,將原本謙遜儒雅的李小龍塑造成為一個傲慢自大的「傻瓜形象」,被一位退伍軍人背景的特技演員(布拉德皮特飾演)打得找不到北。很多國內的「昆汀粉」反駁說這一幕僅僅是為了劇情的推動,是一群「美國人」在打架,並教育大家不要太過「玻璃心」......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首先來看劇情方面,李小龍是在皮特的回憶中出現。一開場,一個佩戴墨鏡全身黑色的黃種人在片場上對動作電影、對拳擊運動、對拳王阿里誇誇其談,甚至揚言可以將拳王阿里打成殘疾,狂妄與傲慢大大地寫在了他的臉上。
而後在皮特揭穿其「謊言」後羞愧難當,要求拳腳比試,並慘遭皮特暴打,被其三局兩勝(第一場皮特不還手「輸」掉,其餘都是李小龍被壓著打),完全顛覆了我們心中關於李小龍這一形象的認知。
那麼這段劇情有存在的必要嗎?
答案是完全沒有!
昆汀大費周章,用了整整一段(近10分鐘)對李小龍這樣一個配角進行了如此「負面」的描繪,結果是與主線劇情毫無關係,有或者沒有這一段都不會影響主要劇情。
誠然,電影是一件很個人的東西,昆汀導演也是一個「個人色彩」極強的導演,這也是我們愛他的原因。但就是這樣一段「為了貶低而貶低」的鏡頭,著實噁心到了包括籠籠在內的一大部分人群。
有人會說李小龍的失敗是為了襯託出皮特的「主角光環」,但是籠籠想說,以昆汀的過人才華有一百種表現手法可以凸顯皮特的勇猛無畏,但是昆汀卻偏偏選擇了這一種最為敏感的手段來為之,意義何在?
為什麼不把被打的那個對象直接換成拳王阿里或任何一位黑人武者呢?那樣豈不是更能凸顯出皮特的「主角光環」?因為他沒有這個膽量去碰美國人的「底線」!而打敗李小龍,不給自己惹上「種族歧視」的麻煩,顯然是昆汀自認為的成本最低的「戲謔」。
再來看看事後昆汀對於此事的態度。
在李小龍的女兒、籃球巨星賈巴爾、李小龍摯友伊諾山度等人紛紛發聲抗議後,昆汀在發布會上是這樣說的,「據我所知,李小龍本就是這樣一個狂妄之人!」。
這就相當於一群曾與李小龍親密接觸過的人告訴你,「我認識的李小龍不是這樣的」,而你偏偏要說,「不,他就是這樣的,我看網上這麼說的!」
但事實又是怎樣呢?
對於阿里,李小龍一直保持著敬畏之心,將其視為自己的偶像,家中收藏著阿里全部的比賽錄像帶,會在訓練之餘反覆觀看學習。而拳擊作為李小龍所創「截拳道」的三大支柱技術之一(另兩項為詠春拳和擊劍),對於他來說更是意義非凡,甚至在後期對於拳擊的研究超越了中國武術。
李小林從來都不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這一點只要看過他電視訪談節目的人就能輕易看得出來,相反他的性格中帶有東方人骨子裡的靦腆、儒雅與隨和。
試問一個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拋棄了武術門派之分,將哲學與武學思想相結合,提出「無形之水任方圓 」的武學理論,對待武學虛懷若谷,最早提出MMA理念,追求「直面內心恐懼」、「誠實表達自己」的人,可能會如此簡單隨意且狂妄地說出「我能把阿里打殘」諸如此類的垃圾話嗎?
相反,在被問起「和阿里打誰會贏」這件事,記錄中李小龍為數不多的回答是「在拳臺上我不一定會輸,在街頭上阿里不一定會贏」(刻意迴避)和「你瞧瞧阿里的手臂那麼粗,他可能會殺了我」(承認阿里的強大)。
我們都知道李小龍徹底打破了武門派界限,開闢功夫電影的先河,但在這些光環背後有一點很容易被掩蓋掉,那就是李小龍首先是一名武術家,其次才是一位演員。前者是後者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前者,後者將什麼也不是。
「龍黑」們最喜歡用的一個點就是「李小龍沒有實戰記錄」,是的,現存的李小龍的實戰記錄確實鳳毛菱角,但是從他在熒幕上展現出的驚人的力量、速度、爆發力以及對於身體的掌控能力,難道不能對這個人的實戰能力略知一二嗎?這和光看運球動作,懂的人自認就能很清楚地看出這個人的打球水平如何是一個道理。
李小龍或許在武術方面表現得讓人感覺很「驕傲」,但那來源於他對於自身能力水平的信心,畢竟在那個時代,他的武術和思想幾乎領先於同時期的所有人。在片場,李小龍從來都不會炫耀,也不會故意挑事,更不要說被一位特技演員「暴打」了。況且,李小龍的背後,所代表的是一個族群,代表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飽受壓迫的黃種人,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按理來說,昆汀作為一個曾經拍過《被解救的姜戈》的國際知名導演,不可能這樣一點種族敏感性都沒有,而其在被指責種族歧視後,依然對待此事保持輕蔑的態度,開著完全沒有必要的玩笑,將那份典型的白人式優越感、傲慢和不尊重表現得淋漓盡致。籠籠在這裡便可以斷定,昆汀並不是像之前拍攝《殺死比爾》時被吹捧的「李小龍粉絲」,他只是個淺顯的功夫迷,也僅限於此。
那麼說回來,李小龍可不可以輸?可不可以被打倒?
答案是當然可以!
李小龍不是神,他也會失敗,也可以在擂臺上被擊倒,況且搏擊運動發展到了今天,已經出現了無數在身體能力方面超越李小龍的優秀武術家、運動員們,他們站在包括李小龍在內的前人武道家的「高峰」上,都在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武道」,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去拿現代人的訓練水平和技擊能力去和前人做比較,就像愛因斯坦並不比牛頓更偉大。
所以,李小龍不是不能輸,關鍵要看你如何將其表現出來,顯然這一次昆汀導演給出的答案相當糟糕且令人失望。
作為在美國屈指可數的「黃皮膚時代偶像」, 李小龍的生命後期都在致力於為中國人、為黃種人提升形象地位,間接地增加了亞裔的就業機會,打破「傅滿洲」這樣一個黃種惡人形象,讓「黃皮膚」不再成為被人們恥笑的「小丑形象」。
李小龍將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種種歧視、在好萊塢受到的不公平對待,都憑藉自己的拳腳功夫和武學思想在電影中漂亮地「回擊」了過去,並成功讓部分傲慢白人們閉上了嘴。
李小龍真正的戰場不是在擂臺上,而是在熒幕上;李小龍真正的強大不是身體,而是思想。
但昆汀似乎並沒有真正get到李在電影中所想要表達的東西,他只看到了李小龍電影中「飛揚跋扈」的一面,卻忽略了李為什麼要那樣塑造一個人物,是在受到何種不公待遇後的感情爆發,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民族情懷。
李小龍畢生都在為之抗爭且成功撕下的「東亞病夫」標籤,在今時今日昆汀又給重新貼了回去,簡直是莫大的諷刺!
有人指責昆汀,說他缺乏對待一個族群應有的敬畏之心。但在籠籠看來,昆汀並不傻,知道什麼碰得什麼碰不得,他缺乏的僅僅是對待「黃種人」的敬畏之心。
最後我們再來討論下,廣電總局將其下架這件事究竟是不是像某些網友說的情節無關痛癢、不要「玻璃心」呢?
首先,這並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在爭取本該屬於我們的那份尊重,要知道別人對於你的尊重程度建立在你是否足夠尊重自己上,憑什麼黑人能夠贏得尊重而黃種人卻不行?是時候該找找原因了。某些人連自己的尊嚴自己都不去爭取,反而還在網絡上相互謾罵、搞內訌,既然如此,那麼由國家來帶頭「小題大做」一下便很有必要了。
其次,儘管我們都知道電影是虛構的,但電影中的情節與場景卻將真實地「覆蓋」到我們對於真實人物的印象之上,我們的文化認知之上,從而破壞掉我們對他們建立在真實行動之上的記憶。這就是為什麼電影的導演、製片人有責任在拍攝歷史人物時,保持關於他們角色內容的基本真相。
關於「李小龍被暴打」這一點,在拍攝時包括布拉德·皮特在內的眾主創都已經看不下去,我們就更沒有必要幫昆汀去「洗」。
也就是說,在藝術創作上昆汀有足夠的權利以任何他想要的方式來塑造李小龍這一形象,但如今電影中這種草率且帶有明顯種族主義色彩的描述方式,無論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尊重他人的角度來看,顯然都是一種失敗。
再來說說那些拿國籍說事的人,李小龍改變國籍有他自己的原因,雖然身為美籍華人,但他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一直在致力於向世界宣揚中國的武學文化和思想,且從未做出過任何對不起祖國的事情!
反觀那些一邊在出國時享受著前人給你帶來的「中國光環」,一邊詆毀著為推動這一切付出努力的先驅者,是不是一種「雙標」的表現呢?
中華民族的形成從來靠的都不是國籍,而是那份對於民族的認同感讓我們凝聚到一起,也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無論是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胞,只要他在心裡認同自己的民族,我們就應當予以充分的接納和尊重!
最後,對於昆汀導演,籠籠還是會繼續支持他的電影,但在這裡也有一句話送給他:
「不是所有玩笑都可以開,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來開玩笑!」
在李小龍所處的那個時代裡,他是一位真正的武術變革者者,以至於就連今天的許多職業格鬥運動員都堅信:
如果李小龍他想,就一定能在拳擊、綜合格鬥等等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
這就是李小龍最為強大的一點。
李小龍不是一位綜合格鬥運動員、一位拳擊手、一位柔道家,但對於無論任何格鬥運動項目的愛好者來說,他的名字都是一個傳奇。
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外國巨星是如何評價李小龍的:
康納·麥格雷戈(UFC羽量級及輕量級雙料冠軍)
毫無疑問,李小龍將會成為MMA的世界冠軍,他擁有與其他UFC選手一樣的天賦。李小龍是流動的,放鬆的,迅速的,他的動作流暢、高效且實用。
安德森·席爾瓦(前UFC中量級冠軍)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告訴我的兄弟和媽媽說我是黑人李小龍。我認為李小龍體現出了一個武術家的偉大之處,當我在訓練中想讓自己振作起來的時候,我就會想到李小龍。李小龍是一位了不起的武術大師,如果他今天還在的話,他可以擊敗所有人!
舒格·雷·倫納德(美國職業拳擊手, 八十年代職業拳擊中量級四大天王之一)
李小龍是一位藝術家,並且我也會試著像他一樣超越運動極限,讓大家在擂臺上看到更多的ko。
泰森(美國職業拳擊手,世界上最好的重量級拳擊手之一)
李小龍是我見過的,在他的身高體重下最強壯的男人之一,他的體重並沒有限制他的速度,就連裁判都很難跟得上他的速度。他非常適合MMA,在比賽中的表現將非常出色,他可以擊敗很多比他強壯的人。
霍利菲爾德(美國職業拳擊手,前重量級拳王)
李小龍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夠以小打大,無論對手是誰,塊頭有多大都會被他打敗。你必須成為一名出色的運動員,才能擁有像他一樣的敏捷、進攻欲望、爆發力,他的身體、他的容貌,都與他的自律息息相關。
曼尼·帕奎奧(菲律賓拳擊運動員,世界拳壇傳奇人物)
我打拳像李小龍一樣。
賈巴爾(前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綽號「天勾」)
李小龍同我亦師亦友,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我還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生的時候,當時我想繼續我在紐約便開始的武術訓練,我們很快就建立了師生關係和深厚的友誼,他教會了我武術的自律和靈動,這對我能在NBA打滿20年的比賽且很少受傷起了很大的作用。
科比(前美國傳奇職業籃球運動員)
我在球場上的適應能力受到了李小龍和他截拳道哲學的啟發,他教會我不拘泥於方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做出反應。雖然看起來李小龍與籃球無關,但對我來說,這與籃球息息相關。籃球與格鬥有很多相似之處,我一直在努力將他的實用性、敏捷性、速度和動作效率融入到我的訓練當中。
尚格雲頓(比利時動作巨星)
李小龍是史上排名第一的武術巨星,當我回首看他時,我會在很多方面都以他為榜樣,尤其是在身材管理方面,看看李小龍在《龍爭虎鬥》裡的劇照,你就會發現他對自己是多麼的冷酷無情。
託尼賈(泰國著名動作片演員)
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位武術大師,我很喜歡李小龍的《龍爭虎鬥》。
傑森·斯坦森(英國著名影視演員)
我相信每個拍過動作片的人都對李小龍的才華和他的獨特之處讚嘆不已。李小龍快得像閃電一樣,人們總是被他鼓舞,盡其所能地模仿他,但其實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他所做的事。
Taboo(黑眼豆豆樂隊成員)
我從5歲起就開始學習截拳道,那是李小龍的戰鬥風格,你可以看到我在舞蹈中融入了李小龍式的舞步。
1967年,對於李小龍、截拳道來說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1967年2月5日,「振藩國術館」成立;
1967年5月6日,李小龍出席「全國空手道冠軍大賽」並做表演;
1967年6月24日,李小龍出席「全美空手道公開大賽」並做表演;
1967年7月9日,李小龍創立「截拳道」;
1967年7月30日,李小龍出席長提「國際空手道錦標大賽」並表演。
為此Plumage品牌特別製作67號球衣致敬這一偉大的武術家,該球衣採用李小龍《死亡遊戲》中經典的黃黑配色,融合格鬥與街頭元素,旨在回歸純粹格鬥樂趣,還有其他兩款柔術、柔道風格可選!
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擊文末「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