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往事》昨天在倫敦首映時,昆汀用誇張的語調介紹皮特和迪卡普裡奧登場。
「如果你打算描述一個人是如何堅不可摧,就安排他與李小龍打一架,打得不丟人就可以了。」在《好萊塢往事》上映前,導演昆汀·塔倫迪諾如此調侃道。影片拍攝的是一群演員的故事。布拉德·皮特演的是一個落寞的替身演員,在片場被李小龍挑釁了,於是兩人決定來一場三局對決:《好萊塢往事》
看到這段時,很多觀眾發出了笑聲。坐在電影院裡的李香凝很不舒服。她是李小龍的女兒,覺得人們是在嘲笑她的父親。
《好萊塢往事》
她認為父親不是這種「傲慢的、口若懸河的蠢貨」形象,而是「需要比同行用三倍努力去拼搏「,才能從當時歧視亞裔的環境中嶄露頭角。昆汀不變的出場方式
有一些華裔觀眾也有和李香凝類似的觀感,有人還認為這是在"辱華「。"看到李小龍被打就是辱華?那是不是印第安土著就要拿槍上街了啊?"「葉問痛打外國大力士,外國人怎麼不覺得這是在羞辱他們呢?」昆汀:我是李小龍的超級粉絲
《殺死比爾》中烏瑪·瑟曼所穿的衣服,來自李小龍的遺作《死亡遊戲》。
不守常規一直是昆汀創作的個性
李香凝和父親的肖像。她後來在美國創立了Bruce lee 健身品牌,主打李小龍相關的功夫產品及健身產品,並管理李小龍的形象、姓名等商標專利。
的確,好萊塢在改編真人真事,一般都會尋求授權,主要是解決隱私權和名譽權。但這種授權有很多模糊地帶和不確定性,所以,是慣例但並非鐵律。比如大衛·芬奇執導的《社交網絡》,改編的是扎克伯格創立facebook的故事。片中描繪的扎克伯格,有很多讓人討厭的地方,唯利是圖,不惜犧牲好友。影片獲得了票房成功,還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扎克伯格後來表示,他的名聲因這部電影受到了很深的傷害。但他也只是對外強調電影是虛構的、不是他真實的人生經歷。僅此而已。《好萊塢往事》的真人部分,還涉及到當年被謀殺的塔特及她的丈夫波蘭斯基。塔特的妹妹先前也表示過,昆汀沒有就此聯繫過他們家人。批評這種行為是對塔特和其謀殺案的剝削利用。幾個月後,她表示,昆汀已經聯繫了自己。昆汀說自己之前對該案兇手曼森家族做過很多研究,但研究越深入,真相反而越模糊,這讓他被深深吸引了。昆汀覺得不會有人生他的氣,因為像他這樣有趣的人可是不多。
為什麼李小龍會
出現在這部電影裡?
李小龍和塔特是好友
困頓之中,李小龍的確也始終充滿雄心,在1969年初,他寫下一段話:「從 1970年開始,我將會贏得世界性聲譽,到 1980年,我將會擁有 1000萬美元的財富,那時候我及家人將會過上愉快、和諧、幸福的生活。」李小龍1969年初寫下的「預言」
李小龍一家。圖中幼女為李香凝。
李小龍出生在舊金山。24歲時與琳達結婚。25歲那年有了李國豪,29歲時有李香凝。他去世時,李香凝年僅4歲。
「別欺負中國人」
只是李小龍經歷的一部分
李小龍開始闖蕩好萊塢時,當時銀幕上典型的華人形象,要麼是傅滿洲那樣的黃禍化身,要麼是像陳查理警長那樣順從於白人。而且,也多是由白人來扮演。華人很少能夠自己扮演正面角色。李小龍短暫的人生,就是改變這種偏見的歷程。他所鼓舞的,不僅僅是華人,而是輻射到各種感受到歧視的「少數民族」。比如黑人,普遍把李小龍視為他們自己人、有色人種的英雄。在很多國人眼中,李小龍也是痛打外國人的「民族主義」的代言人。不過,在導演徐浩峰看來,「』別欺負中國人『可能是李小龍思想上、生活經歷上最次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國文化裡也是一個很次要的、早就被克服的東西。」「看重文化、看輕種族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徐浩峰說,李小龍在電影裡的使命是給當時的中國人塑造自強的心態,解決完這項使命後,他就轉身幹別的事情去了。他曾因為身上有四分之一的歐洲血統,被認為不夠格學習中國功夫。在美國開館收徒時,他又因為平等對待各種膚色的人,遭到在美華人武術團體的反對,還有人上門踢館想要把他趕走。李小龍的一生,既在激勵國人、對抗種族歧視,也在和華人自身的封閉性鬥爭。「我把自己看成人類的一分子。而天底下的每個人都是人類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只是人跟人之間剛好有些不同罷了。」在《好萊塢往事》中扮演他的麥克·毛也有類似的想法,他說,「我只是恰巧喜歡武術,恰巧是亞洲人。如果有人認為亞洲人必然就和某種東西聯繫在一起,這是很糟糕的事情。」👆洪金寶、李連杰、成龍評論李小龍。
成龍說:「李小龍被神話了」
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他闡述的人生哲學,無不是在提倡自由吸取各種精華,從而提升自己。("Inmemory of a once fluid man crammed and distorted by theclassical mess.")
在他死後,墓碑上被刻了這樣一句:
(your inspiration continues to guide us toward our personal liberation)
雖然在今天,已經沒有很多人再去看李小龍的電影,但他的人生、他的思想仍然富有啟發。昆汀為什麼要拍1969年?
昆汀把影片設定在1969年的好萊塢,那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尾聲:
片場制式微、西部片沒落,嬉皮士文化流行起來,新的時尚風潮正在形成……
變革的時代裡,總是會有很多被淘汰的、不如意的人。
這部電影就是獻給他們的。
萊昂納多在片中飾演了一名過氣的西部片演員。
他與皮特飾演的替身,想要在變了天的好萊塢重新掙得一席之地。
萊昂納多說,這部影片刻畫的好萊塢十分真實:
「它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永遠是星光璀璨的。有很多人每天在這裡摸爬滾打,卻只能謀得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
萊昂納多飾演的電視演員在跳舞,《好萊塢往事》
皮特也對此深有同感。
他剛來好萊塢打拼時,曾經擔心,自己一輩子都會籍籍無名。
那時候他在一家披薩店打工,每天只能吃一頓飯。
他還記得,自己是怎麼拿到那個讓他嶄露頭角的角色的。那純屬意外。
「我本來是導演的第三選擇。結果排我前面的兩個人,一個去另一部電影裡演主角了,一個受了傷演不了了。這才輪到我。」
皮特覺得自己很幸運,他本來也有可能像電影中的替身一樣,只是好萊塢的邊緣人物。
這種職場和事業焦慮是《好萊塢往事》的主題,每一個人,無論成功與否,都躲不過這種焦慮。
表面上,電影是在講昆汀的1969,但片中演員面臨的窘境,也是今天的觀眾中很多人正在經歷的。正如昆汀所說:
「他們做了一份工作幾十年,卻還是不上不下,可有可無。有一天,行業變天了,他們要被淘汰了,他們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對自己身份的認知來自於工作,當他們失去了那個身份,他們是誰?他們還剩下什麼?他們的追求是什麼?這部電影會討論這些問題。」
萊昂納多是第二次和昆汀合作了。
他覺得昆汀對電影有種近乎虔誠的敬畏,演員很容易被他感染。
「為了把電影拍對,他不害怕花時間。
這種工匠精神,在如今變成稀罕的老古董了,現在人都不這麼拍了。
現在的電影拍得越來越快,但很多都是垃圾。」
萊昂納德和皮特說他們已經不太能接受新出現的流行文化,他們自嘲,自己和昆汀已經是這個行業的遺老遺少了
在《好萊塢往事》之前,皮特很長時間沒有接像樣的作品了。
他說自己很擔心,未來電影行業會變成什麼樣子。
他說現在的年輕人有了更多入行的機會,這是好事,但他很憂心他們製作的電影質量。
「我接觸的不少年輕人,連《教父》和《飛越瘋人院》這樣的經典都沒看過。
這簡直不可思議,很難相信這樣的人居然可以從事這一行。
我一直相信,好的電影總能找到觀眾,但現在人們確實沒有耐心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scmp.com/sport/martial-arts/kung-fu/article/3020348/why-quentin-tarantinos-use-bruce-lee-once-upon-time
https://www.nbcnews.com/pop-culture/movies/once-upon-time-hollywood-may-be-bruce-lee-s-posthumous-n1035031
《李小龍的生活哲學》等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Lens 招聘,詳情請點擊「招聘」提取。
簡歷和作品發往 hr@lensmagaz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