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般能上戰陣的神射手,他們的本事是適合戰場的。頂級射手應該是想打什麼就能打中什麼,力量大、距離超出常規、出手快且隱秘、準確甚至神奇(同時發兩箭可能是最低要求)、射箭的速度快且耐力好(人肉機關槍這種好象是罕見品種,但是的確是存在的)等等。次一等,常規的神射手,應當凡是神射手幹得了的活,沒有短板,比如,弓4石,左右射和回馬射,齊射,射移動靶之類的。換句話,現在的射箭運動員,如果沒有參加訓練,屬於上了戰場活不過一個回合的;即使加了常識訓練,也達不到在射箭方面可以讓古人高看一眼的程度。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神射手,其中最著名的是漢代的李廣。由於射箭百發百中,因此匈奴人將其稱為「飛將軍」。在宋代,也有這樣的射箭大師。他的技巧可與《水滸傳》中的花榮媲美,而且他也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此人是北宋後期河東從事何灌。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因武舉成績出色被提拔為從事。由於他的非凡武藝,河東經略韓縝對他說:「你是個人才,將來你肯定可以坐上我這個位置。」後來何灌又晉升為府州、火山軍巡檢。當時,河東邊境上有一個泉眼,水又清又甜,遼人經常越境到這個地方取水。何灌親自劃定了邊界,嚴明禁止遼民或遼兵不得來此取水。
何灌的舉動引起了遼人的憤怒。他們召集士兵入侵北宋邊境,要讓何灌知道天高地厚。何灌雖然被包圍,但沒有恐慌,而是冷靜地抓住身後的箭,搭弓向遼軍射去。但是,何灌並沒有擊中遼軍,而是擊中了遼軍背後的山崖。看著宋朝軍官如此拙劣的表演,遼軍無不捧腹大笑,嘲笑宋朝這名軍官的無能。只見何灌笑著說:「我的箭術真的很糟糕嗎?回頭看看。」遼軍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回頭望去,何灌的箭都射在山崖上了沒錯,但那三支箭依次插在一塊巖石上,而且陷入很深。
其實弓箭殺傷主要是靠貫穿,而且戰場上跟射箭距離有關,加上護甲,和射中的部位,在古代弓箭沒有那麼可怕,弓箭是主要打擊手段,但不是主要殺傷手段,古代戰爭很少有單純靠弓箭把對方射崩潰的。這也足見弓箭殺傷力到底有多大,古代軍隊,常說士兵跟甲兵是不一樣的,弓箭對甲冑齊全的軍隊殺傷力並不大,冒著箭雨衝鋒是常有的事,古代軍隊弓弩箭陣主要是用來打火力壓制,打亂對方陣型。而且總有人認為草原騎兵就是會射箭主要是把對手射死,其實不對,他們還是遠處射亂敵人然後衝鋒近戰,主要殺傷敵人還是砍而不是用弓箭。從這一點足以證明何灌的箭術至少在宋朝的確是絕世無雙的。
遼軍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厲害的射手,他們被何灌震驚。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遼軍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三十年後,契丹蕭太師會見了何灌,並講述了過去那件事。對他大肆稱讚宋軍何巡檢的好箭法,何灌說:「你說的那人就是我。」蕭太師連忙向賀關行禮。後來,何灌成為河東將軍。當他與西夏軍團作戰時,他的箭甚至可以穿透西夏軍人的裝甲,從他們的胸膛穿過去,又從他們的後背穿出來,然後再命中下一個士兵。西夏兵將都很怕他。
隨後,何灌先後任威州刺史,引進使等職。在任期間,他也盡職盡責。因此,何灌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人才。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將軍,卻被北宋朝廷所坑害。金兵南下後,北宋朝廷要求何灌將手中的所有士兵移交給梁方平守黎陽,並給換了他兩萬名老弱病殘。結果,這些人還沒有完全到位。當何灌與數千人衝向滑州時,梁方平的10萬軍隊已經被金兵擊敗。沒辦法,何灌不得不帶人撤退。
當何灌將士兵帶到京師並要求見皇帝時,皇帝不同意,只讓他鎮守了西部地區。由於孤立無援,何灌背城拒戰3日後戰死沙場,享年62歲!
強將卻生於挫宋,被淹沒於歷史塵埃之中。
宋朝真的是「挫宋」嗎?
宋代最突出的是北宋經濟發達,經濟上的影響最突出的一點是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控制有所加強,錢一度攢的更多了。文人騷客留下大量傳世名篇。但是總設計師大人說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評價古代王朝其實核心就在於文治武功,宋朝文治有了,但武功實在是不言而喻。偏偏眼下正處於國力上升,民眾心氣也不斷提高的階段,再加上近代史的屈辱,民眾評價古人往往更看重武功。雖說王權沒有永恆,漢唐明都有衰亡之時,但好歹也曾有過輝煌,唯獨宋代在這方面實在是羞於啟齒。
最重要的是,漢唐明清享國兩百年有餘,基本都歷經一個正常王朝的興衰榮辱;有立國初期的篳路藍縷,面對外患的忍辱負重,勵精圖治後的八方來朝,窮奢極欲導致的無奈衰落,試圖挽救的中興努力,和最後王朝轟然倒塌的悲鳴,這中間的每個環節都足以讓人津津樂道;宋朝卻沒有經歷這樣完整過程,在一個不應該滅亡的時間段戛然而止,還給後人留下了屈辱的靖康之變。還有一點也很關鍵,北宋不是像西晉那樣全無亮點,作為文化、經濟、科技均有良好表現的朝代,他本可以有更輝煌的表現。西晉比北宋更丟人,但它啥精彩都沒有,就像學生時代班上倒數的小混混一樣不稀罕一說;我讀宋史就像看著一個好苗子明明大有潛力卻自甘墮落風塵,恨其不幸怒其不爭。你越是讚嘆前期的文明發達,越是為後期的浩劫而心痛,南北宋之交的那段歷史更是讓人壓抑窩囊,明明還有機會翻盤卻遇上這麼一幫不爭氣的廢物。
沒見過人吹宋武力,贊宋最多贊一下經濟,文化,這兩點難道也可以說其一無是處?對了拿財政是否赤字來證明經濟太可笑了。討論古代經濟時因為數據太亂,錢幣價值不一很難說的清楚,但人口總不會作假吧,難道經濟一塌糊塗人口會持續增長?難道宋朝有明清的土豆紅薯引入?最後還是那句話,沒人說宋吊打唐漢明,武力低是事實但也不是一觸即潰。評價宋朝要客觀一點,該貶低貶低,該捧捧,不能扣帽子。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富足的朝代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繁華的朝代,除了被後世稱為「挫宋」之外,也被後世稱為「富」宋,也同時也是歷史界公認的,而且宋朝大部分領土也在中原,在漢地的實際控制區域只比秦朝少了北京,天津北部以及山西大同地區(燕雲地區)。而且宋徽宗最後還收復了燕雲地區。宋朝後期還羈縻統治了吐蕃地區,開拓了河西走廊,打得西夏差點亡國。
宋朝商業的基礎是物質生產極大的豐富,有了大量剩餘產品用於交易,才會有商業的繁榮,所以生產是基礎,商業本身並不會增加物質,你拿一頭牛換鄰居一隻羊,並不會變成兩頭牛兩隻羊,牛羊數量是不變的。物質生產是基礎,現代商業繁榮的根源是科技進步導致生產力極大提高,有了大量可以被用於交換的剩餘物質,這才有了繁榮的商業。中國古代是農業為主,手工業為輔的社會,沒有機械化沒有工廠沒有電力,大多數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產僅夠維持自身生活需要,在生產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商業再怎麼發達,也不會增加總量。
而且,現代商業發達的另一原因是交通運輸的發達,你覺得靠人挑肩扛以及馬和騾子,能維持多大的商業貿易?古代運糧食給邊境的軍隊,運送的隊伍要吃掉一大半,只有一小半才能運到目的地,所以古代商業只有兩種,一種是小範圍短距離的交易活動,這也是古代集鎮產生的原因。另一種是奢侈品遠距離的交易,因為只有奢侈品的利潤才能支撐遠距離運輸的消耗。你可千萬別想像古代會有現代這樣的幾千萬噸的糧食從美國運到中國這種貿易,先不說運輸條件支不支持,路上就給你吃光了,運到目的地賣掉的錢還不夠回去的路費。只有像瓷器、絲綢、茶葉、金銀等貴重物品,量小,價高,才支持遠距離貿易。可是這種貿易和普通老百姓有沒有關係呢?答案很明顯。如果只從賦稅收入來談宋朝經濟(不管是窮是富),宋頂峰賦稅收入就為唐頂峰的十多倍。北宋GDP就已是清乾隆盛世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