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叛逆的孩子:家庭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的模樣

2021-03-05 跟大熊玩英語


大熊說:

相信,在愛裡長大的孩子,總會得到歲月的特殊厚愛。

作者:佳言

來源:薩提亞育兒

(ID:satiryuer)

上天給了你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給你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只會養育出一個失控的孩子。是啊,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母親則會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只能活在夾縫中喘息,最後變得叛逆和失控。假設,家庭的本質代表的是「愛」,教育的本質代表的是「規矩」。因為媽媽和爸爸的思維偏向不同,通常,媽媽更容易感性一些,爸爸則理性一些。在家庭裡面,感性的媽媽,更容易教會孩子,「什麼是家庭,什麼是愛、什麼是安全。」而理性的爸爸,則更容易教會孩子,「什麼是社會的規則、規矩」,所以,將來引領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爸爸的責任往往大過於媽媽。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都是,爸爸忙於事業和工作,幾乎很少時間關心孩子學習,甚至以己工作忙為原由,來推脫自己的責任。媽媽便不得不承擔起這一份責任,有很多媽媽,不光有工作,還得承擔家務,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難題,硬生生把媽媽逼上焦慮的局面。所以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現狀都是:「總是缺席的爸爸、容易焦慮的媽媽,和不聽話的孩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作為的爸爸越來越被邊緣化,焦慮的媽媽越來越強勢,夾縫裡的孩子越來越辛苦。心理學認為: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父親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若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長期缺席,極易導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心理學家調查發現,那些沒有得到父親足夠關愛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孤獨、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甚至攻擊性強、喜歡較勁、叛逆等性格和行為問題。這些被稱為「缺乏父愛症候群」。美國婚姻問題專家統計顯示:小時候患「缺乏父愛症候群」的孩子,與那些充分享受到父愛的孩子比較,他們中學輟學率及成年後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機率則高出3倍。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在婚內出軌,與母親周春紅離婚之後,很快就和另一個女人王瑤再婚,生下了女兒朱晶晶。在朱朝陽的眼中,父親缺席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考中學、生日、探望爺爺奶奶。就算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愛仍舊是缺失的。朱永平除了給錢之外,對朱朝陽的生活很少過問,就算是兒子得了全校第一的好事,他也是從牌友口中無意間聽回來的。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僅是一個陪伴者的角色,他還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領路人。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朝陽的信念逐步崩塌,將自己羨慕的妹妹推下高樓,最終誤入歧途。最後父親為保護兒子而死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缺失是多麼嚴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過,父親是一種奇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父親的缺席,會讓孩子失去了一些社會秩序、處世規範、行為準則的人生觀教育的機會。當然,父親缺席的最直接後果,是收穫一枚焦慮暴躁的媽媽,然後緊接著可能就是家庭的解體。總之,丈夫的缺席,真的會將一個女人逼瘋,但父母犯的錯誤,買單的卻總是孩子。之前看過一則新聞,四川眉山一位媽媽,因責怪女兒不好好吃飯,45秒內掌摑3歲女兒9次。在這短短45秒內,她不斷扇打孩子的臉、背、手,甚至好幾次將孩子打倒在地。多年以後,小女孩也許會忘記這件事,但媽媽帶給她的那種恐懼與陰影,卻可能伴隨她一生。其實這位媽媽,原來並不是這樣,那為什麼變成了這樣子呢?她真正崩潰的來源,是經年累月丈夫的缺席,導致情緒的積累和崩潰。當生活的重心完全圍繞孩子和家庭,遇到事情沒有人商量只能自己做, 一天24小時幾乎沒有自己的自由,長久下去被壓得喘不過氣,焦慮和怨氣沒有一個出口,所以只好靠打罵孩子來洩氣。記得有一次朱丹在微博上發飆,起因是動畫片描述的媽媽形象讓她生氣。《大耳朵圖圖》裡媽媽就時不時發火,《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裡脾氣暴躁的總是媽媽,《櫻桃小丸子》裡因為成績不滿發火的,也總是媽媽.雖說創作來源於生活,但這生活帶來的赤裸裸的真相,真讓媽媽們們感到心酸。為何媽媽們總是那麼焦慮?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承擔太多,沒有人分擔。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從而還引發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或叛逆,或情緒失控,或過度依賴,甚至進入那種拒絕成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和融入社會。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孩子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提供的穩定而健康的土壤。因為只有父母的參與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會化發展,更好地成為自己。那麼,想要改變這種「爸爸缺席,媽媽們焦慮」的家庭相處模式的話,需要爸爸媽媽的相互配合與接納:無論多忙也要給夫妻兩人一些單獨的時間和空間,如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甚至出去旅遊等。要告訴孩子,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然後爸爸媽媽一起來愛你。只有當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才會有更多的愛去給到孩子。而且當妻子感受到丈夫的愛,也會慢慢放下焦慮,用更加溫柔和堅定地愛去感染孩子。媽媽們因為自身角色使然,會對育兒更加關注,大量地學習育兒知識,有時候往往還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及糾正丈夫的錯誤方式。被批評的爸爸會有深深的挫敗感和憤怒,久而久之育兒的積極性和熱情被打擊,變得自暴自棄:「反之我做什麼都不對,與其被罵,不如什麼也不做。」其實爸爸也是愛孩子的,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我們要允許父親對孩子的這種愛的流動。育兒方式的分歧,可以在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圍著灶臺、孩子轉,這樣長久下去,家庭關係很容易失去平衡。矛盾、怨氣、爭吵接踵而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根本沒有幸福可言,反而容易被母親一廂情願的付出給綁架。記住女性的價值感不僅僅來源於丈夫和孩子,還應該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放棄自我的成長。只有一個不盲目逞強,能夠自我尊重,自我放鬆的媽媽,才能讓孩子也感到輕鬆。當自己越來越優秀,夫妻關係越來越和諧,孩子成長也會變得更加順暢和快樂。作為爸爸,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工作以外的時間,儘量多的留給家庭,留給伴侶和孩子。工作再忙再累,也應留出固定的親子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陪孩子放風箏、玩玩具、登山、遊泳、夜晚吃完飯和孩子一起散步、談心。出門前和孩子認真道別、回家後一個暖心的擁抱、睡前花10分鐘講一個晚安故事等。只要爸爸是全身心投入的,哪怕短短的幾分鐘的陪伴,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愛和溫暖,從中得到滋養。關心體貼妻子,不要忘記了做丈夫的責任,不要讓她感覺孤立無援,懂得幫她分擔一些家務、和她一起探討問題、願意花時間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因為,那將成全一個孩子的成長,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需要經營,靠的是夫妻雙方的付出和熱情。而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個身心健康、性格樂觀、人格發展健全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正確地愛孩子,營造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一個不缺席的爸爸,給予了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並將伴隨和保護孩子一生。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用平和的心緒,傳遞著人世間最溫柔的情感,在孩子的內心,鑄就出溫暖的一角。爸爸愛媽媽,媽媽尊重爸爸,父母合力,一起教會孩子什麼是愛,如何去愛。

自然拼讀外教課 限時0元領!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早戀、脾氣大,除了焦慮,父母還能怎麼辦?
    每到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陷入年底焦慮之中。做父母的,為放假期間孩子的學習、親子間的相處焦慮;沒成家的,為催婚催嫁感到焦慮;還有年初立的flag、未完成的KPI,每一件事都壓得人喘不過氣。小編友情提示,特殊時期,除了要勤洗手戴口罩,預防新冠病毒,還要警惕這些「情緒病毒」,處理不當,可能後悔終生!
  • 爸爸媽媽的互動孩子都看在眼裡,《成為媽媽後》幫你揭示家庭氛圍的重要性
    就像騰訊視頻的節目《成為媽媽後》第二季中的四位嘉賓,她們在不同家庭中成長,被自己的父母影響,現在她們成為了媽媽,且擁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們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下一代。1.母親的愛,決定了子女內心的溫度有道是:「觀一人而知其家,觀一母而知子之德行。」子女的性格德行,從母親身上便可窺探一二。
  • 最好的家庭關係,是爸爸支持媽媽,媽媽支持孩子 | 育兒
    普通家庭裡,一般是母親承擔著照料家庭的大部分責任,她們往往是家庭中的靈魂人物,她們的情緒就是家庭裡的晴雨表。有這樣一句話:母親是暖暖的人,像個太陽,她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亮堂堂的,暖和和的,空氣裡的溫度都要上升幾度。如果媽媽不開心,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都是低氣壓。
  • 最好的家庭關係,是爸爸支持媽媽,媽媽支持孩子|育兒
    01父母都是家庭的經營者,作用卻不同,父親的格局,影響了家庭的方向,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家庭的溫度。普通家庭裡,一般是母親承擔著照料家庭的大部分責任,她們往往是家庭中的靈魂人物,她們的情緒就是家庭裡的晴雨表。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
  • 叛逆女孩VS 焦慮媽媽 如何緩解焦慮 做到高質量陪伴
    「叛逆」女孩太孤單 家長怎樣才是最好的陪伴本期節目講述了兩個家庭的故事,為第一個家庭答疑解惑的名師團嘉賓有: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張馳,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教師孫海山,府學胡同小學教師李鴻捷,史家小學教師溫程。
  •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強勢的母親,缺席的父親,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在李某家,因為爸爸忙於工作,不與母子二人同住,陪孩子讀書的重擔落在了李媽媽一人身上。 (家進和媽媽) 家進媽媽為家進規劃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在重要事情上,她都會幫家進做決定。
  • 從孩子的眼中看自己:心平氣和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臺灣心理學博士、腦科專家洪蘭女士在TED演講時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女性溫柔、細膩的特質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營造出一種暖意融融的氣氛,這種氣氛能感染家裡的每一個人,特別是心靈稚嫩的孩子們,讓他們有強大的能力對抗生活中的困難。
  • 中年爸爸的「叛逆決定」,引起無數家長深思,網友:有錢任性
    每每看到這句話,心中都會透出許多倔強孩子的身影,伴隨其中的,還有家長失望的眼眸。面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有的家長用拳頭鎮壓,有的家長自暴自棄,也有的家長選擇用心感化。遼寧丹東的徐先生,在12月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辭職帶孩子自駕旅遊。14歲的兒子步入了青春期,不僅很叛逆,還出現了厭學的情緒,為此徐先生放下了事業,給孩子請了長假帶他開房車自駕遊。
  • 媽媽的家庭地位,影響孩子未來的性格養成,你的家庭地位如何
    小李是個全職媽媽,因為自己是初中畢業出來就工作的原因,對世界的見識都比較低,所以在家裡都是聽丈夫的決定,有一次兒子在學校闖了禍,小李便被老師叫去,而丈夫知道後非但不先責罵兒子,而是先罵小李沒有教育好,所以兒子便對父親產生不滿,一下子自己出事便先把責任怪罪到母親頭上,所以兒子到青春期的時候,也有些叛逆心理。
  • 父親的幾種行為,易讓孩子從心底厭惡,儘早改,做個好爸爸
    真正的好父親不是家裡的「印鈔機」,也不是與孩子共宿的「房客」,而是陪伴、教育孩子成長的「同路人」。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在「喪偶式育兒」浪潮的影響下,不少父親角色缺失,繼而衍生出一大堆焦慮的母親+崩潰的孩子,爸爸的幾種行為對娃造成的傷害絲毫不亞於肢體打罵,希望你不在其中。
  • 孩子叛逆現象普遍存在嗎?4個「錦囊」教你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時常讓父母感到「頭疼」。許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那麼,孩子叛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嗎?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
  • 爸爸每天5點半起床為女兒做早餐: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親的不缺席
    因為自己不懂廚藝,剛開始經常是做不好,有時候做出來了,孩子也說不好吃,但蘋果爸爸沒有敷衍了事,而是為了做得好吃,他上網找菜譜,對著視頻來做,做著做著就會了。中國有太多孩子,在喪父式家庭中長大,而每天都能吃上爸爸親手做的不重樣的早餐,幸福感不言而喻。
  • 這3種家庭,可能會毀掉孩子一生,比貧富更重要!
    那麼處在成長期的孩子難道不會受到更深的影響嗎?你的房間,就是生活的模樣。其實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你一味地亂丟東西、從不收拾,那麼孩子只會做得比你更過分。你的房間,就是孩子的未來。2. 爸爸不作為《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要不要做單身媽媽」, 其中張泉靈說的很對, 「你們以為有了一個婚姻,女性在裡面就不是單身媽媽了嗎?」
  • 唐藝昕官宣當媽媽,這世間給孩子最好的幸福,就是爸爸愛媽媽!
    兩人一如婚前恩愛有加的模樣,唐藝昕每一次出鏡,臉上都寫滿了幸福與歡樂。可見張若昀對唐藝昕的愛,完美的印證了:我愛你,我想要的不是一時之間的轟轟烈烈,而是一輩子的細水長流。曾經有人說過:世界上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爸爸愛媽媽。眼看著唐藝昕懷孕,小寶寶即將呱呱墜地,這段美麗的愛情即將伴隨著小寶寶的出生書寫著另一頁美麗的篇章。
  • 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一個家庭,應該是夫妻一起承擔所有事,才能讓這個家庭和諧美滿。請各位爸爸們多多參與家務和教育孩子,給妻子分擔一些勞累,也給孩子帶來一些美好的陪伴。昨天,看到朋友圈一個媽媽的動態:如果可以選擇,蘇媽媽不想找個靠譜的男人什麼都不用操心地過完一生嗎?當然想,可現實擺在面前,都是被逼出來的啊~而這是家庭大多數的現狀,媽媽強勢的背後,往往是一個爸爸的缺失。武志紅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過,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到一種模式上: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 新手寶媽快樂帶娃指南:不焦慮的媽媽,才能養出健康的孩子
    為了不拖團隊後腿,每天搞定工作後匆匆回家,可能也只能默默看一眼孩子的睡顏;想抽點時間給自己充充電,可陪娃一天已經精疲力竭……結果一些文章告訴我們:500強女CEO每天親自做飯給兩個兒子,三胎媽媽的連鎖餐廳運作得風生水起,上市公司女高官從不缺席家長會。
  • 楊冪,有網友喊你回家多陪陪孩子:媽媽常缺席,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其實我並不贊同用孩子來綁架父母,雖然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勉強地維持著一個貌合神離的家庭。可是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就真的幸福嗎?心理治療師林穎曾經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大,還是貌合神離對孩子的傷害大?」這個問題,做過解答:家庭對孩子的意義並不在於是否真的完整,而是父親母親各自的功能是否良好,這包括共同愛孩子的能力,維護雙方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以及爸爸媽媽對彼此尊重的態度。
  • 單親家庭:爸爸媽媽離婚後,我連微笑都變成了犯罪!
    在很多父母看來,他們的理論是被大量的臨床經驗所證實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難以與伴侶長久相處,最後甚至得出「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有問題」這樣的刻板結論。誠然,我們無法否認單親家庭確實有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太好的影響。
  • 吳鎮宇兒子自爆社交焦慮:幫助孩子化解社交恐懼,可用「脫敏法」
    觀眾們對明星私底下的生活模式是怎樣生活,怎樣與子女相處的方式都很感興趣,這一類的節目恰好給了觀眾這樣的機會,讓觀眾能夠更直接的觀察明星的生活。說到親子真人秀節目,就不得不提非常有名的《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了。參與這檔節目的明星,大家大多都耳熟能詳。參加節目後,這些明星的子女也走入了公眾的視野,獲得了不少的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