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說:
相信,在愛裡長大的孩子,總會得到歲月的特殊厚愛。
作者:佳言
來源:薩提亞育兒
(ID:satiryuer)
上天給了你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給你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只會養育出一個失控的孩子。是啊,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母親則會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只能活在夾縫中喘息,最後變得叛逆和失控。假設,家庭的本質代表的是「愛」,教育的本質代表的是「規矩」。因為媽媽和爸爸的思維偏向不同,通常,媽媽更容易感性一些,爸爸則理性一些。在家庭裡面,感性的媽媽,更容易教會孩子,「什麼是家庭,什麼是愛、什麼是安全。」而理性的爸爸,則更容易教會孩子,「什麼是社會的規則、規矩」,所以,將來引領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爸爸的責任往往大過於媽媽。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都是,爸爸忙於事業和工作,幾乎很少時間關心孩子學習,甚至以己工作忙為原由,來推脫自己的責任。媽媽便不得不承擔起這一份責任,有很多媽媽,不光有工作,還得承擔家務,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難題,硬生生把媽媽逼上焦慮的局面。所以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現狀都是:「總是缺席的爸爸、容易焦慮的媽媽,和不聽話的孩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作為的爸爸越來越被邊緣化,焦慮的媽媽越來越強勢,夾縫裡的孩子越來越辛苦。心理學認為: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父親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若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長期缺席,極易導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心理學家調查發現,那些沒有得到父親足夠關愛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孤獨、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甚至攻擊性強、喜歡較勁、叛逆等性格和行為問題。這些被稱為「缺乏父愛症候群」。美國婚姻問題專家統計顯示:小時候患「缺乏父愛症候群」的孩子,與那些充分享受到父愛的孩子比較,他們中學輟學率及成年後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機率則高出3倍。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在婚內出軌,與母親周春紅離婚之後,很快就和另一個女人王瑤再婚,生下了女兒朱晶晶。在朱朝陽的眼中,父親缺席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考中學、生日、探望爺爺奶奶。就算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愛仍舊是缺失的。朱永平除了給錢之外,對朱朝陽的生活很少過問,就算是兒子得了全校第一的好事,他也是從牌友口中無意間聽回來的。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僅是一個陪伴者的角色,他還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領路人。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朝陽的信念逐步崩塌,將自己羨慕的妹妹推下高樓,最終誤入歧途。最後父親為保護兒子而死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缺失是多麼嚴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過,父親是一種奇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父親的缺席,會讓孩子失去了一些社會秩序、處世規範、行為準則的人生觀教育的機會。當然,父親缺席的最直接後果,是收穫一枚焦慮暴躁的媽媽,然後緊接著可能就是家庭的解體。總之,丈夫的缺席,真的會將一個女人逼瘋,但父母犯的錯誤,買單的卻總是孩子。之前看過一則新聞,四川眉山一位媽媽,因責怪女兒不好好吃飯,45秒內掌摑3歲女兒9次。在這短短45秒內,她不斷扇打孩子的臉、背、手,甚至好幾次將孩子打倒在地。多年以後,小女孩也許會忘記這件事,但媽媽帶給她的那種恐懼與陰影,卻可能伴隨她一生。其實這位媽媽,原來並不是這樣,那為什麼變成了這樣子呢?她真正崩潰的來源,是經年累月丈夫的缺席,導致情緒的積累和崩潰。當生活的重心完全圍繞孩子和家庭,遇到事情沒有人商量只能自己做, 一天24小時幾乎沒有自己的自由,長久下去被壓得喘不過氣,焦慮和怨氣沒有一個出口,所以只好靠打罵孩子來洩氣。記得有一次朱丹在微博上發飆,起因是動畫片描述的媽媽形象讓她生氣。《大耳朵圖圖》裡媽媽就時不時發火,《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裡脾氣暴躁的總是媽媽,《櫻桃小丸子》裡因為成績不滿發火的,也總是媽媽.雖說創作來源於生活,但這生活帶來的赤裸裸的真相,真讓媽媽們們感到心酸。為何媽媽們總是那麼焦慮?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承擔太多,沒有人分擔。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從而還引發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或叛逆,或情緒失控,或過度依賴,甚至進入那種拒絕成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和融入社會。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孩子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提供的穩定而健康的土壤。因為只有父母的參與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會化發展,更好地成為自己。那麼,想要改變這種「爸爸缺席,媽媽們焦慮」的家庭相處模式的話,需要爸爸媽媽的相互配合與接納:無論多忙也要給夫妻兩人一些單獨的時間和空間,如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甚至出去旅遊等。要告訴孩子,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然後爸爸媽媽一起來愛你。只有當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才會有更多的愛去給到孩子。而且當妻子感受到丈夫的愛,也會慢慢放下焦慮,用更加溫柔和堅定地愛去感染孩子。媽媽們因為自身角色使然,會對育兒更加關注,大量地學習育兒知識,有時候往往還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及糾正丈夫的錯誤方式。被批評的爸爸會有深深的挫敗感和憤怒,久而久之育兒的積極性和熱情被打擊,變得自暴自棄:「反之我做什麼都不對,與其被罵,不如什麼也不做。」其實爸爸也是愛孩子的,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我們要允許父親對孩子的這種愛的流動。育兒方式的分歧,可以在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圍著灶臺、孩子轉,這樣長久下去,家庭關係很容易失去平衡。矛盾、怨氣、爭吵接踵而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根本沒有幸福可言,反而容易被母親一廂情願的付出給綁架。記住女性的價值感不僅僅來源於丈夫和孩子,還應該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放棄自我的成長。只有一個不盲目逞強,能夠自我尊重,自我放鬆的媽媽,才能讓孩子也感到輕鬆。當自己越來越優秀,夫妻關係越來越和諧,孩子成長也會變得更加順暢和快樂。作為爸爸,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工作以外的時間,儘量多的留給家庭,留給伴侶和孩子。工作再忙再累,也應留出固定的親子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陪孩子放風箏、玩玩具、登山、遊泳、夜晚吃完飯和孩子一起散步、談心。出門前和孩子認真道別、回家後一個暖心的擁抱、睡前花10分鐘講一個晚安故事等。只要爸爸是全身心投入的,哪怕短短的幾分鐘的陪伴,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愛和溫暖,從中得到滋養。關心體貼妻子,不要忘記了做丈夫的責任,不要讓她感覺孤立無援,懂得幫她分擔一些家務、和她一起探討問題、願意花時間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因為,那將成全一個孩子的成長,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需要經營,靠的是夫妻雙方的付出和熱情。而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個身心健康、性格樂觀、人格發展健全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正確地愛孩子,營造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一個不缺席的爸爸,給予了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並將伴隨和保護孩子一生。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用平和的心緒,傳遞著人世間最溫柔的情感,在孩子的內心,鑄就出溫暖的一角。爸爸愛媽媽,媽媽尊重爸爸,父母合力,一起教會孩子什麼是愛,如何去愛。自然拼讀外教課 限時0元領!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