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受頤:被遺忘的北大歷史系主任

2021-01-09 澎湃新聞

民國的學人曾因抗戰或內戰滯留定居海外者不在少數,數十年來海內外發掘甚廣,但還是有遺珍,例如抗戰之前的北京大學史學系主任陳受頤者,因為材料限制,兩岸三地都不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陳受頤為北大歷史系題寫系名

陳受頤(1899-1978),生於廣東番禺的書香門第,兄弟四人。目前流行說法多將陳受頤歸為陳澧的曾孫,陳澧(1810-1882),字蘭甫,廣東番禺人,世稱東塾先生,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是位通曉天文地理、樂律算術、駢文填詞的嶺南大儒。錢穆曾評陳澧「晚清次於曾國藩的第二號人物,學術史上主漢宋兼採,力主新式學風」。

這種攀附可能是為了突出陳受頤的家學淵源,其實是以訛傳訛。吾友劉君曾就讀陳受頤執教過的美國大學,閒暇之餘系統翻閱過陳氏舊檔,發現陳受頤在讀《東塾先生年譜》時,手注其世系,明確為陳沅而非陳澧之後,因此陳受頤應是東塾先生的侄曾孫。不過,陳氏並未辱沒陳澧之學,而且刊載其遺稿。

陳受頤三歲發蒙讀書,1913年考入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後又升入嶺南大學,嶺南大學是由美國1888年在廣州創建的教會大學。陳受頤在嶺南大學讀了一年預科,四年本科,專攻文學。1920年畢業留校,兩年之後改為專任講師,教授英文和國文課程。教學之餘,陳受頤還與學生創立南風社,出版《南風》雜誌,響應新文化運動,主張輸入西洋學術,改造中國學術,在南中國發起一場文學運動。1923年秋,梁宗岱考入嶺南大學文學系,在其活動下,嶺南大學成立文學研究會,並成為鄭振鐸和沈雁冰領導的文學研究會在廣州的分會。

1924年陳受頤半工半讀,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深造。他最初研究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學史,後受John M. Manly 教授的影響,轉向研究比較文明史。John M. Manly (1865-1940) ,芝加哥大學英語系主任,他雖然擔任中古文化史的教授,但對於中古史也有很深的研究。四年之後即1928年,陳受頤以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English Culture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十八世紀中國對英國文化的影響)為論文,獲得哲學博士,之後重回嶺南大學,擔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陳受頤利器在手,擅長英、法、德、拉丁、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文字,以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為己任。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研究西方文化在中國影響者歷來不乏其人,而陳受頤則是民國學界發掘中國文化在歐洲啟蒙運動中意義的先驅。16世紀末以來,作為溝通中西使者的傳教士不但將西洋文明介紹到中國,同時也把中國文明帶回西洋。例如萊布尼茨主張東西洋應當交換文化,彌補雙方缺憾。而法國大百科全書派的伏爾泰更是引用甚至編造中國文化的長處批判法國社會。中國在乾隆年間,中畫的西洋化以及圓明園顯然都受到西洋文明影響。陳受頤1929年創辦《嶺南學報》,並在其上發表《十八世紀歐洲文學裡的趙氏孤兒》,《魯賓遜的中國文化觀》,《好逑傳之最早的歐譯》及《十八世紀歐洲之中國園林》等力作,奠定陳氏在中西文化接觸史研究中的地位。

陳受頤自中學起在嶺南接受西方教育,如果陳受頤在出國前還是中西文化折衷調和論,那麼留學生活則強化他對西洋文化的信心,堅定全盤西化的思想。分析其原因:一是因為在美國師從名師,深入學習西方歷史文化和物質文明,同時,對照中國文化更促使陳受頤的轉變。例如陳受頤在留學期間,曾在芝加哥大學講授一門中國文化課,雖然極力尋找中國文化的好處,但除了千百年前祖宗的指南針印刷術與火藥等之外,實在想不到有什麼東西可以自誇。因此,陳受頤學術思想上主張西化,後被好友陳序經(1903-1967)發展為「全盤西化論」,主張全盤拋棄中國專制文化,系統學習西方文化,成為民國的一個重要文化思想流派。而陳受頤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實質是為西化尋找合法性,其中一個重要結論是中國三百年前就該系統西化,從而避免近代的鴉片戰爭和主權淪喪。

陳受頤立足嶺南,自《南風》雜誌時期,其以西學改造中學的思想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有一脈相承之處,因此為北方的學界領袖胡適和傅斯年欣賞。1931年初,蔣夢麟執掌北京大學。胡適重回北大任文學院院長。此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已經搬到北京,所長傅斯年畢業於北大,並在北大歷史兼課,胡適和傅斯年二人成為蔣夢麟的左膀右臂,共執北大文科之柄。兩人力邀陳受頤北上,執掌北京大學史學系。北大聘請陳氏另有一深意,北大素以文學和史學為世所重,胡適和傅斯年試圖將其打造成為世界漢學的中心。北大史學系自1918年廢門改系,由朱希祖長期擔任系主任,朱氏受教於章太炎,為南明史專家,因此北大史學教授多是國學湛深之人。胡適和傅斯年希望改弦更張,仿照史語所改造史學系,史料與語言並重,而陳受頤中西兼通,可以西學補國學之不足,閎中肆外。

1931年秋,陳受頤北上執掌北大歷史系,直至1936年暑假結束,前後共五年,是民國時期繼梁啓超之後的又一次南嶺學人北上。陳受頤月支薪500元,與文學院長胡適等同,僅次於校長蔣夢麟的600元。而陳受頤的弟弟陳受康在北大政治系任副教授,每月320元。陳受頤主持北大歷史系期間,史學系聘有教授錢穆、孟森、毛子水、姚從吾、皮名舉等,以及兼任教授傅斯年、顧頡剛等,皆是一時之選。

北大史學系雖自1920年開始設西洋史課程,但一直敬陪末席。陳受頤著手拓展北大史學系的格局,致力於西洋史課程建設,使之不僅限於線裝書。陳氏平易近人,循循善誘,在史學系開設西洋中古史、近代中歐文化接觸研究、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西洋十七至十八世紀史、西洋史籍舉要等課程。陳受頤最擅長的中歐文化接觸史,深得學生喜歡。據學生回憶,陳雖是一個廣東人,但北平話講得極為清楚明亮,西洋史料的運用堪稱精深博洽。他對於問題的研究,不守一隅,博採眾說,間或又加以自己的批判和論斷,講論起來源源尾尾,頭頭是道。

陳受頤不僅自己開設西洋史課,而且聘請名家如皮名舉開設西洋史學史。皮名舉為晚清經學大師皮錫瑞之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專攻世界史,1935年回國被北大史學系聘為副教授。此外,史學系還有陳同燮講授西洋通史和英國史,向達講授西學東漸史,齊思和開設西洋當代史,聶鑫開設法國史,羅念生開設希臘史,盧明德開設俄國史,姚從吾開設世界史選題研究,王謨開始西洋地理,在陳受頤的努力下,北大史學系建立了國別齊全,時代完整的西洋史課程體系,同時,陳受頤還為系裡購買大量外文書籍,完善課程制度。

陳受頤主持史學系的五年期間,西洋史的開設使學生擺脫傳統國史支離破碎的考證以及與現實無關痛癢的散漫知識,接受嚴整的西洋史訓練,中西兼修,培養出一批著名史家,如楊向奎、全漢升、何茲全、張政烺和鄧廣銘等。《北大院系介紹》回顧北大史學系的發展,論及陳受頤:「陳受頤繼為系主任後,更在課程制度上建立了完美的體系,切實的啟導學術研究的旨趣。於是根基既固,發展有途,人才薈萃,聲譽益隆。」1947年中央研究院組織第一次院士選舉,陳受頤與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等位列人文組歷史學的九名院士候選人,雖然最後落選,但足見其影響。

1947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歡迎回國訪學的前系主任陳受頤,前排左起:鄧廣銘,陳受頤,毛子水,鄭天挺,張政烺

在北大期間,陳受頤還參與調解當時轟動北平的梁宗岱離婚案。梁宗岱(1903-1983),廣東新會人,文學家和翻譯家。1923年保送入嶺南大學文學系,與陳受頤有師生關係。1924年陳受頤前往美國留學,梁宗岱則前往法國留學,1931年又與陳受頤同時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陳受頤主持史學系,梁宗岱主持法文系。梁宗岱文人多情,1933年因與結髮妻子何瑞瓊的離婚官司鬧得滿城風雨。陳受頤在院長胡適的邀請下,以同鄉和老師的雙重身份參與調解,雙方最終達成離婚協議,但離婚之事也導致胡適對梁宗岱的不滿,並將其解聘,雙方從此結下冤結。

1936年夏,陳受頤休假一年,前往與嶺南大學有密切聯繫的美國南加州波摩那(Pomona College)學院任客座教授半年,然後去加州亨廷頓圖書館(Huntington Library)和國會圖書館研究半年。次年歸國,適值抗戰爆發,山河零落,北大校園也被日軍佔領,他旋又在胡適的介紹下赴美,先後接受美國夏威夷大學和南加州波摩那大學聘請,執教三十餘年,並著有英文的《中國文學史》,1978年逝於美國,一代名家最終歸於西洋。期間,由於大陸易幟,中美隔閡,陳受頤逐漸被忘卻,在兩岸三地從此不見了蹤跡,而陳受頤以西學改造中學的宏願卻在延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口述|我是北師大歷史系78級學生,也是同班同學的英語老師
    我在北大附中讀初中時學的是俄語,是徹頭徹尾的「英文文盲」。我特地從北京買回當時走俏的《靈格風英語》,帶上父親年輕時用過的《英漢詞典》,以《毛主席語錄》英文版為基本教材,以鑿壁偷光、螢囊映雪之毅力,從ABC開始,努力攀登英語高峰。通過艱苦努力,英語水平有神奇般的提高。「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的確是句至理名言。
  • 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高偉波:「武漢24小時」白衣出徵義無反顧
    來源:中國經營報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高偉波:「武漢24小時」白衣出徵義無反顧本報記者/晏國文/曹學平/北京報導曹學平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們其實都是凡人,但救死扶傷是我們醫生的職責,需要我們去承擔。
  • 據說,孫宇晨在北大歷史系完成了「蛻變」
    憑藉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他爭取到了北大自主招生面試資格,並拿到了20分加分。 接下來一年,他潛心學習,分數從459飆升到650,最終成功考入北大。 得承認,儘管有加分,但他智商相當高。22007年秋,孫宇晨入讀北大中文系。 但大一結束時,他降級轉入歷史系。朋友稱,「這是因為在中文系不好出頭,再怎麼努力,排名也就中上等。」 也就是說,北大歷史系比中文系好混。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編者按】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微信公號「北大中文人」授權刊發。陳曉明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剛才大家收看了學校的畢業典禮,場面壯美,氣勢恢弘!
  • 新高考北大文科專業,被理科生鳩佔鵲巢,這是不是很荒誕?
    你能想像北大的歷史系,竟然可以招收新高考選科沒選歷史,卻選擇了物理、化學的學生嗎?舊高考文科生的專業,新高考可以被理科生「鳩佔鵲巢」,這是多麼「荒誕」的一幕!還好,這場鬧劇,終於可以結束了!雖然新高考模式不再分文理,但是我們還是習慣於把選物理科目的同學,說成廣義上的「理科生」,把選歷史科目的同學,說成廣義上的「文科生」。
  • 2020年高考報北大考古專業女生收到50斤禮物
    目前,全國各省市2020年高考錄取工作正在進行,有一位報考北大考古學專業的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收到了來自半個考古圈送上的沉甸甸的50斤重的禮物。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供大家參考。
  • 埃德加·斯諾與北大的不解之緣
    【讀書者說】  作者:孫華(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黨委書記)  2018年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版問世80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該書董樂山譯本出版一年多來,銷量已達300萬冊。
  • 汶川地震時的「範跑跑」,北大畢業卻無人敢用,現成無業游民
    1992年,範美忠參加高考,他是村子裡面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沒錯,範美忠是一個高材生,北大畢業,這已經將99.9%的同齡人都比了下去。在大學時,範美忠讀的是歷史系。讀書期間範美忠學習了中國式和西方式,他在其中開始迷失自我,經常性的抨擊中國古文化,反而非常喜歡西方文學,並將北大歷史系的老師們通通數落了一頓,的確夠奇葩。
  • 北大醫院名中醫坐診密雲
    11月以來,北大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張學智帶領管理及專家團隊深入密雲院區中醫科調研,制定科室發展規劃,提出加強人員培養、提升科研能力、密切科室交流等建議,並增設中醫知名專家門診,為密雲及周邊百姓就醫提供便利。「以前去市裡看病可不方便了,這下您來了,辛苦了您,方便了我們......」 一位乳腺癌保守治療的女性患者激動地對張學智主任表示。
  • 四十年前考入北大的那些法律人
    北大法律系77級只有一個班,分為8個組,陶景洲所在的第四組有同學11人,其中男同學8人,女同學3人。入學沒多久,陶景洲注意到同班同學裡有個人,也講著一口安徽話,1米76的樣子,皮膚黑,濃眉大眼,鼻直口寬,頭髮還有點卷。陶景洲的室友何勤華也在新生通訊錄裡注意到了這個人,他的學號緊挨著自己,都是1955年出生,都當過幹部。
  • 錄取通知書陸續發放,北大等名校如何設計這張「名片」
    她們又是如何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千禧一代」傳遞辦學歷程: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北大:發自頤和園5號的家書2019級北大新生收到的錄取通知書像是一封「家書」。錄取通知書採用北京大學專用信紙、襯水紋底色,以北大紅勾勒出相框式樣。上面是由1936年出生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袁行霈題寫的「錄取通知書」。
  • 曾任國家總理辦公室主任、副秘書長
    據長安街知事報導:從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獲悉,國家稅務總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北大經濟學院院友丘小雄於12月4日晚在北京因病逝世。
  • 北大數學院交流團一行拜訪睿智科技
    交流團由北京大學數學院教授、北大-睿智科技Fintech聯合實驗室主任夏壁燦帶隊,北大-睿智科技Fintech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研究員兼主任助理溫晗秋子,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秘書董盼與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的專碩研究生共同組成。
  • 「高學歷,低品德」,北大學霸「範跑跑」扔下學生獨自逃命錯了嗎
    這位老師就是北大歷史系學霸—範美忠,因為他的逃跑速度之快也被媒體戲稱為「範跑跑」。 那麼,面對這樣一位「高學歷,低品德」的北大學霸,他在地震來臨時獨自扔下學生逃命錯了嗎?
  • 北大案例大講堂報名|江南春:企業提升品牌力的道與術
    第88期北大案例大講堂光華管理學院講席教授金李將對話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江南春先生,帶領您一起「穿越危機、突圍競爭」,敬請期待! 金李 光華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博導 金李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 藝考將至 文史哲備考怎少的了「北大天團」
    「北大天團」助攻 近10位教授親自備考懂行的人清楚,中國文史哲內容擁有其自身完整而嚴謹的學科體系,研究者一般只會選擇其中某個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最好的講解方式是依照學科結構,邀請各領域資深專家組建團隊進行講授。
  • 淄博市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獨立完成一例心臟瓣膜置換術
    (記者 荊睿 見習記者 嶽維碩)近日,淄博市北大醫療魯中醫院接診了一位心臟患病的老人,記者採訪了解到,該患者因「活動後心悸、胸悶、氣短」入住北大醫療魯中醫院心內科,經心內科醫師診療後發現,該患者存在二尖瓣病變,遂請胸心血管外科會診。
  • 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
    沒有錄音錄像設備,所謂北大課堂上黃侃如何狂放,黃節怎麼深沉,還有魯迅的借題發揮等,所有這些,都只能藉助當事人或旁觀者的「言說」。即便窮盡所有存世史料,也無法完整地「重建現場」;但搜集、稽考並解讀這些零星史料,還是有助於我們「進入歷史」。  對於學生來說,直接面對、且日後追懷不已的,並非那些枯燥無味的「章程」或「課程表」(儘管這很重要),而是曾生氣勃勃地活躍在講臺上的教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