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2021-01-0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微信公號「北大中文人」授權刊發。

陳曉明

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

剛才大家收看了學校的畢業典禮,場面壯美,氣勢恢弘!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2020屆中文系畢業典禮,也有另一番風採。很顯然,這是非常特殊的一次畢業典禮,各位同學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屆畢業生。

今年春天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我們的國家、給整個世界,都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因此而發生改變,包括在座的各位。我知道同學們幾乎都是在家裡渡過了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在網上完成了學業的收尾工作,絕大部分研究生同學也是在線上完成了畢業答辯,這是史無前例的。六月初學校剛剛作出迎接畢業生返校的決定,北京突然反覆的疫情又讓防控收緊,大家回歸燕園的腳步被迫停下了。由於今年的特殊情況,你們在就業、生活等各個方面可能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你們從校園邁進社會的第一步或許會比你們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都更為沉重——這的確是一個「分享艱難」的年頭。

但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或許這個特殊的年頭、這樣特殊的際遇、這場特殊的畢業典禮,能夠給大家以特別的記憶與特別的收穫。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羅曼·羅蘭也告誡過:「對於那些不甘於平庸凡俗的真正偉大的人們來說,人生從來都是艱苦的,是無日無之的鬥爭。」疫情讓每個人都感到極大不安,因此煩惱、因此痛苦;但也因此,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生活、認識了生命、認識了人類的處境,也認識了這個世界的複雜,更認識了由我們每一個人構成的我們這個國家的力量。就此而言,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各位遭遇這樣特殊的時刻,或許也是「幸運」的。因為這會讓你們更加清醒和自覺地認識到你們未來必定會面臨的種種困難與艱險,並且更好地去應對它們。今年春天以來,疫情來勢兇猛,但在無數人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國家克服千難萬險,人民同舟共濟,在黨中央領導下,廣大醫護工作者和全國人民一起面對困難,竭盡全力去戰勝困難。我們這些老師也同樣相信各位同學,不管將來遇到怎樣的難題,都能夠富有創造性、同時又不失原則地去解決掉。這絕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優秀,還因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在各位即將離開這裡的時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這裡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如何解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如何分析我們民族語言的複雜結構,也不僅僅是如何對那些古代典籍進行校勘與詮釋,更是要感受這種種具體的專業方法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學的力量,一種令大家更為堅韌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國家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無論是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的政策制定,還是依靠基層群眾、發動全民抗疫的戰略部署,「以人為本」始終作為關鍵詞出現,「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以人為本」同樣也是所有人文學科最為內在的追求:追根溯源,人之何為與人生的意義何為是人文科學得以產生的最初的問題意識,它指向人與自我、人與現實的深層關係。而所謂學術,絕不僅僅是象牙塔內之物,它的意義從來不在於封閉的自我生產,而在於尋找一種對待現實的方式與態度,在於從內部把握時代的脈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學術其實不是一系列技能,而是一種精神。無論你們即將投入社會工作,還是繼續求學深造,這種精神都會對你們將來的人生道路產生重要影響:它要求你們「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富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與嚴謹踏實的實踐行為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力量;它告訴你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被所謂「庸俗/高雅」「有用/無用」武斷劃分的各個學科在學術上都是平等的,人生的選擇也當作如是觀;它讓你們保持「發現問題」的好奇與敏銳,並對「解決問題」保有動力和熱情;更重要的是,作為人文科學核心的「人文精神」會始終伴隨著你們,向外關懷世事人心,向內「認識你自己」,在保持內心堅定的同時擁有開放的態度。

「人文精神」的力量當然不是只和個人有關。對於北大中文系來說,今年的畢業典禮還另有一點特殊:今年是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周年。「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北大中文人的一貫堅持,它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具體內涵。今天我們需要承擔的是建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義,需要創造的是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高峰」型文章。我們是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淬鍊這樣的道義、書寫這篇文章,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它們就與危急時刻無關。所謂自信,正是意味著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有從容不迫的底氣。回望北大中文系110年的歷史,它的輝煌與成就不僅僅是承平時代的積澱,更是艱難時刻的光華:在老大帝國腐朽敗壞、強敵環伺的時候,我們發出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呼喊;在抗戰爆發、山河破碎的時候,我們在邊陲之地演繹了「西南聯大」的傳奇;那麼在今天全民抗疫同時又要扶貧攻堅奔小康的時候,我們又能夠為我們自己、為我們的民族提供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呢?這就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去思考和踐行了。各位要知道,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不僅僅是由我們這些身在中文系的老師們在這小小的院子裡創造的,更是由你們這些從中文系走出的,讓這些老師們倍感驕傲的學生,在更為廣闊的大地上書寫出來的!

今天,你們即將離開這小小的院子,走向廣闊的大地了。我謹代表中文系全體師生,真誠地祝賀各位順利完成本科或研究生的學業,開啟新的人生旅途。我要為你們的美好未來祝福,更要感謝你們願意與中文系共同成長。人們總是提起那句話:「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但我想補充的是,每一位「大學生」都是與「大師」同樣寶貴的財富。中文系的過去和未來因為有你們的參與而更加豐富,你們從這裡走入社會,也將把從中文系得到的知識和精神信念播散出去。你們或許很難想像,在你們即將離開的時候,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你們的老師們,有多麼不舍,尤其在今天這樣特殊的情況下。你們當中只有一部分人來到了現場,更多人或許只能通過網際網路共享此刻,遠程畢業。有些人會感到慶幸,有些人不免遺憾。但不管是留戀地一再駐足,還是被迫只能提前出發,我都相信你們將會迎來更為令人振奮的未來。當然,北大中文系永遠是你們的家,永遠歡迎你們隨時回來。郝平校長已經在北大畢業工作部署大會上宣布,2021年的畢業季,歡迎2020屆畢業生返校,參加2021屆畢業典禮。中文系歡迎2020屆畢業生明年回系參加2021屆畢業典禮,或者參加以後任何一屆畢業典禮。穿上你們的學位服,戴上你們的學位帽,再看一看這座校園,再和老師們聊一聊你們的近況,彌補特殊時期特殊畢業難免留下的遺憾。在這個特殊的年頭,中文係為你們掛上的橫幅可能很多人看不到,但是卻顯得格外動人,在此我將它獻給你們,作為祝福與期待:「莫負經世文章,待鵬擊水;記取當年皓月,照燕歸園。」

再次祝福你們!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知天下,也知其不可而為之
    尤其是「識時務」並非自以為看清形勢,可以精心算計自己的利益——這就是錢理群老師批評的「精緻的利己主義」,北大不乏聰明人,不乏算盤很精的人。「識時務」是為著看清歷史的方向而堅持信念,而在當今時代,要有自己的真實的理想理念並非易事,可能是要有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想去這句話在座的諸君一點都不陌生,語出《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百十年間,時光流轉,地址遷移北大中文的底蘊與擔當未變以文筆承載智識以道義修身兼濟守護一方精神沃土中文系、新聞系併入北大中文系1955年中文系漢語文學專業、語言學專業學生畢業合影守正創新,繼往開來1978年北大中文系成立國內高校首個當代文學教研室
  • 北大、清華、人大三大高校中文系學生畢業去幹啥
    清華:天生我材必有用  就像所有孩子有出息的家長一樣,清華人文學院的黃國營老師對人很客氣,但說到清華中文系學生的畢業分配工作時,他一再為難地說:"我不太清楚,真的不太清楚。"清華中文系已經畢業三四個班了,每年30個人左右,其中70%~80%的學生都保送讀研究生了,其餘的學生也都自己早早就把工作找好了,學校只是最後辦手續。"
  • 北京大學中文系系友會成立大會順利召開
    會議開始前,與會代表觀看了系友會籌備組製作的視頻,一同回顧了北大及中文系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變遷,視頻中2015級本科生的動情講述也讓系友看到了中文系的活力與能量。(會議現場)北京大學校友會常務副會長王麗梅女士代表校友會首先致辭。作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系友,王麗梅講述了自己對中文系的深沉情感。
  • 畢業致辭|北大俞可平:包容成就偉大
    在這個特殊的畢業季,雖然許多同學只能帶著對母校的萬般留戀「雲畢業」,但不會缺席的是老師們的「最後一課」——畢業致辭。在致辭中,老師的囑託與祝福如同炎炎夏日中的一絲清風,讓同學們沉下心來,理性選擇自己未來的方向。本期我們刊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俞可平教授的畢業致辭。在致辭中,俞可平老師高度評價了同學們在防疫期間所體現的堅強、忍耐、克制、自信和包容等優秀品質,特別強調了包容的意義和價值。
  • 念中文系就能當作家?北大楊晦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自清末中國開始建立大學,細分專業和科系,直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會將就讀的科系,和未來的職業畫上一個等號。 比如計算機系的畢業將來當程式設計師,建築系畢業的將來當建築師,音樂系畢業的將來當音樂家等等,這屬於大家認知的一個誤區。
  • 【未名新語】吳宛諭:北大中文系,為你我許下一個心願
    【編者按】北京大學2017年高考招生工作已經圓滿結束,又一批優秀學子圓夢北大。一路走來,北大始終與學子們相伴,共同經歷、感受、成長,這其中有勵志故事、有人生感悟、有圓夢喜悅,也有那揮之不去的北大情結。一塔湖圖終如願,家國情懷永擔當。新聞網特推出「未名新語」系列講述,一同分享2017級新生故事。
  • 專訪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程蘇東:可以張揚,也不可以張揚
    在很多同學們看來,這位三十出頭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既有帥氣又有才氣,從學長學姐口中流傳下來的故事更是為他蒙上了一抹傳奇色彩,不時還會有「迷弟迷妹」在朋友圈隔空表白。這就和咱們北大學生在中關村大街上做了什麼丟人的事情,就說自己是清華的一個道理。」「班固、劉歆認為,漢人不是繼承秦的天下,而是繼承周的天下,大漢繼周;秦只是『閏統』,只是一個失誤,沒有合理性,是個bug,不做數的。」「劉邦他這個家族實在是太卑微了。」「我們學中文的雖然別人都覺得瞧不起,但是自己覺得自己很重要。」
  • 北大強基學科專場丨秉筆弘道,浩浩中文
    林紓、魯迅、沈尹默、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沈兼士、劉半農、胡適、羅常培、遊國恩、楊晦、王力……他們悉心扶持,為北大中文燃起了精神之燈,織就了學術之脈。今天的中文系,名家薈萃。擁有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和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秘書處亦掛靠北大中文系。設有國學研究院、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中國詩歌研究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等11個研究機構。
  • 畢業典禮校長致辭,重在價值指引
    不過,若僅僅是這個作用,也很難引發公共輿論的聚焦與解讀,人們更期望從大學校長的致辭中,去窺探一所大學的氣質、理想與情懷,也就是所謂的大學精神。從此角度而言,人們關注的不僅是大學校長說了什麼,更是這種表達背後的大學價值指引。  嚴格來說,大學作為社會的知識和精神高地,校長的畢業典禮致辭不單純是面對畢業生群體,更是面向整個社會。在此意義上,它至少應該體現兩重價值維度。
  • 北大中文系輸球卻走紅,讓我想到一位鄉下老太太的超讚育兒經
    原來,這裡的中文男足不是一般的大學中文系,而是北大中文系。在今年的新生杯上,中文系跟醫學系有一場比賽。在這場比賽當中,醫學系健將們射門多達40餘次,中文系男足自嘲,面對對方的猛烈攻勢,只丟了12個球,算是「超額」完成任務。 於是中文系男足在自己的公號上面寫了一篇風趣幽默的文章,把一場日常的足球比賽描繪得生動活潑。
  • 畢業致辭|激揚青春 開創未來——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北京大學2020...
    大家克服了在線上課、在家學習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順利完成了學業,收穫了新的成長。還有留學生、海內外校友和友好人士,與我們風雨同舟,捐款捐物,給予北大的抗疫工作以巨大支持。因此,我們今天不僅是一個為畢業慶祝的時刻,更是一個致敬的時刻!讓我們向那些「最美逆行者」致敬,向辛勤耕耘的老師們和員工們致敬,向無數為抗擊疫情而無悔付出的人們致敬!
  • 北大深研院舉辦「線上+線下」2020年畢業典禮
    受疫情影響,862名畢業生已通過答辯,262人將參加第二批答辯。畢業典禮現場現場畢業生線上觀禮因北京疫情反彈,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長詹啟敏院士通過線上形式全程參與典禮。
  • 特稿| 不負韶華,不懼未來:歷史長河中的北大「畢業」往事
    聯大時間,教師和學生們過得極其拮据,「一切為了救國」的口號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糧。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住在一座山上破廟裡,妻子販賣炸麻花補貼家用。中國文學系教授聞一多先生迫於生活,刻製圖章賣錢。學生們的夥食也僅能果腹,還把混著砂石、粳殼子、稗子、耗子屎的米飯戲稱為「八寶飯」。
  • 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
    北京大學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沒有錄音錄像設備,所謂北大課堂上黃侃如何狂放,黃節怎麼深沉,還有魯迅的借題發揮等,所有這些,都只能藉助當事人或旁觀者的「言說」。即便窮盡所有存世史料,也無法完整地「重建現場」;但搜集、稽考並解讀這些零星史料,還是有助於我們「進入歷史」。  對於學生來說,直接面對、且日後追懷不已的,並非那些枯燥無味的「章程」或「課程表」(儘管這很重要),而是曾生氣勃勃地活躍在講臺上的教授們。
  • 北大案例大講堂報名|江南春:企業提升品牌力的道與術
    活動信息 議程時間表 18:30 現場來賓籤到 19:00 主持人開場致辭 19
  • 林奕含婚禮致辭:為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這就有點接近我今天要談的精神病汙名化的核心——我是臺南人,我在臺南生病,但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告訴我,我要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去治療我的疾病?我為什麼要上臺北?當然後來也因為這個原因,我缺課太多,差一點沒有辦法從高中畢業。前幾年我的身體狀況好點,我就重考。這幾年一直處於沒有工作也沒有學業的狀況,前幾年身體好了一點,我就去重考,然後考上了政大中文系。
  • 深圳文藝名家 | 胡經之——改革開放春風吹來的文藝理論和美學大家
    自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60年底,副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由助教、講師、副教授而教授,久居北大。應張維院士之邀,1984年與湯一介、樂黛雲來到深圳大學共同參與到創辦中文系,後又任國際文化系主任、特區文化研究所所長,多年擔任深圳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主任。深圳首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的人文學者。胡經之先生近照。
  • 館藏分享 《北大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