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分享 《北大回憶》

2021-02-22 我們的歷史

作者簡介

張曼菱,雲南華寧人氏,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紅學家、電視製作人、社會活動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到天津作協做專業作家,職稱「一級」。 1998年返回雲南,致力於「國立西南聯大」歷史資源的搶救、整理、與傳播工作。

主要作品有: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為電影《青春祭》;小說《唱著來唱著去》;散文集《北大才女》;回憶錄《中國布衣》;評論集《張曼菱評點〈紅樓夢〉》;電視紀錄片《西南聯大啟示錄》;音像製品《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史話《西南聯大行思錄》。

圖書簡介

《北大回憶》是北大中文系78級學生、作家張曼菱回憶北大生活(在校期間和畢業以後)的作品。該書作者以親歷者的口吻娓娓道來,敘述了與許多著名人物的接觸,如朱光潛、錢鍾書、李澤厚、袁行霈等,以及發生在北大或者與北大有關聯的種種事件,描述生動、人物鮮活,傳達了作者體驗和理解中的獨特北大,為了解那空前絕後的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以及北大的風格和傳統,提供了很有意思的材料,也可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時代氛圍。書中有各種著名人物,有同學間大大小小的衝突,有作者自身性格帶來的戲劇性,可讀性強。

精彩片段

【燕園春潮】

那是一個時代更迭的日子。

中國大地上,火車載著一批批抖落歲月風塵的錄取新生,日日夜夜,從四面八方,向著大學奔駛。

到了!就是這裡。

昨夜之我,還在火車上倚著一隻打補丁的旅行袋,坐在硬座上搖搖晃晃,難以入眠。今日之我,已來到軒昂華麗的北大校園,成為人皆羨慕的天之驕子。

恢復高考後的77、78屆學子,如春潮般湧入北大,頓時更新了整個燕園。青春在這裡重新展開,細節饒有趣味。到處是勃勃生機和意味深長的邂逅。

在校園內,光明與陰影,方生未死依然糾結,但一往無前的進步,已是大勢所趨。

「作家夢」

馳名中外的北大中文系,所在的五院是那麼小,小得像是一戶舊式人家。

五院是獨一無二的。

夢中常看見五院,院牆上的爬山虎散發著盛夏馥鬱。初來乍到的我們,站在小草地上,聆聽中文系副主任費正剛訓話:

「北大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費老師的話沒錯。中文系歷來培養的是學者和教學者。在我們此前和此後,出來的人才,基本如此。

而當時,這話令我們每個人都震了一下。

站在這裡的這批學子,很多人都正做著「作家夢」。

在77、78級學生進校期間,中國文學出現了大潮。一批描寫「右派」和「知青」命運的作品成為主流,成為人們反思「文革」的教科書。文學,承載著甦醒的精神與反省的力量,迅猛地復蓋社會,使得中國社會的開放改革,及時地獲得了新生意識形態的支持。

在我們「文學78」這個班,以及「文學77」,實際上都是以「發表率」來論英雄的。

當時,我們班比「文學77」差得太遠了。他們的「發表人次」高達三百多。剛入學,他們就有「五大才女」,記得是:黃蓓佳、王小平、李志紅、查建英等。

黃蓓佳已經出了短篇小說集。她衣飾妍美,時而佩小首飾,燙髮,風韻溫婉,在我們這兩屆素衣女生中,很眩目。中秋節,她與袁行霈老師出現在央視的賞月節目中,可謂風情佔盡。

現在活躍著的「小查」,當年頭髮紮成雙丫,高個兒,天真樣。而門頭溝煤礦來的作家陳建功,一派成熟,群雄之首。

一個「五四文學社」,77、78級是主力。

中文系迎新晚會後,系裡的人「名符其實」地認識了我。

因為在晚會上我登臺唱雲南民歌:《繡荷包》、《小河淌水》。同學伯陶為我胡琴伴奏。在那個樸素的帶著拘泥的晚會上,尚且陌生的人群中,我的鄉野之音引發了一陣掌聲。

早上兩節課完,跑進圖書館,已是到處滿員。我嘆口氣,拎著書包正要走,一位男生抬起頭來:「我讓你,我有課。」他站起來收東西。

走時他扔下一句話:「你的民歌唱得真好!」

那天,五四文學社的社長李志紅來宿舍找我,我很高興。可原來她是來請我去「唱堂會」的。五四文學社的茶話會安排節目,我就到那裡給人家唱民歌去。

寫作還沒有找到路子,唱歌倒唱出名氣來了。

有一天下午,我回到宿舍,見到一位高大和悅的男生正在與舍友悅和莎聊天。我一進去,她們就說:「人家學生會主席登門來請你去唱歌呢。」

來人彬彬有禮地站了起來說:「我是孟曉蘇。」

多年後,我們曾經在海南相遇。孟曉蘇告訴我,他正在運行「股份制改革」。北大的學生會主席,往往有從政的前景。

我在鄉下當知青「野學」時,讀過一點美學的書,如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與美學》一類。一進五院,我就去找「美學教研室」,樓上樓下跑遍了,找不到。

我即興寫就一篇《哀高丘之無女——中國的美學到哪裡去了?》,交給「文藝理論」課的閔開德老師了,我那氣勢好像就是聲討他一樣。

閔老師把我這篇東西拿給中文系書記呂良,呂看後說了一句:「張曼菱,羅曼蒂克!」他是與我的「唱歌」結合起來看的。這話傳出來,人們可以感到,一個寬和的時代開始了。

在五四文學社的刊物《未名湖》第一期,我有一首詩發表。大意是講,一個青年即將被捕,他遙望著女友的窗口告別。沒有人知道,這是我的親身感受,也是我當年在那種情境中寫就的。

那一期《未名湖》,我們是騎著自行車出學校去賣的。每人一捆,綁在自行車後座上面。

走的時候,系裡專門叮囑:「如果被北京市公安局帶走,不要反抗,也別吵架,到那裡就靜靜地等著,學校會來領你們。」有人還帶上了英語單詞本,準備到公安局去「背單詞」。

金秋時節的北京,黃爽爽的秋葉鋪滿林蔭大道,配著琉璃瓦、紅牆、白塔,顯出華麗高貴的氣派。

仰頭,可見秋樹刪繁就簡,天空澄澈。

這麼幹淨利落的換節景色,我的家鄉沒有。昆明「四季無寒暑」,氣質混沌溫和。

那次去大街上賣刊物,沒有什麼人來抓我們。我們都戴著「北京大學」的校徽,人們見了油然起敬。

沿街叫賣「非正式刊物」的這番經歷,學校的這種交代,讓我們領略到了「北大學生」的特殊身份:我們是有些自由的,我們的自由是受保護的。我們得創造一些新鮮的東西來,超前於這個社會,回報於我們的身份。

至今我保存著《未名湖》1980年第一期。打開它的卷首語《給八十年代》,在那泛黃的紙頁上,學子的壯心依然令人激蕩:

上溯八十餘年的歲月,未名湖似乎並非風月寶鑑。它卷過多少濃雲密雨,掠過多少刀光劍影啊!蔡元培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蓄』,陳獨秀主辦《新青年》,李大釗傳播馬列主義,偉大的五四運動舉起科學與民主的旗幟……歷史在它上面的折光,真是燦爛晶瑩,奇異奪目。我們在這樣一塊土地上耕耘播種,的確是得天獨厚的。為此,更使我們感到惶惶不安,我們很可能有負於我們的前人而愧對今天的讀者。

可是,這一頁歷史毋庸置疑地擺在我們面前了。我們受任於兩個時代的更替之際。七十年代給予我們的感受和教益,是我們對八十年代認識的出發點。我們對八十年代充滿希望,充滿憧憬,充滿熱情。但是,我們是冷靜的,沉著的,踏實的。

封面是黑色的,以白色線條劃出地平線和日月,鮮紅的三個字「未名湖」為茅盾所題,封底是木刻。這樣的設計,有點模仿「五四」時代那些啟蒙先驅的刊物。

這一期上,白樺的詩歌以長者的口吻說:「因為你們非常年青,或許可以少受很多罪。但道路仍然很不平坦,願我們都像屈原那樣『雖九死其猶未悔』!」

……

開放徵集,搶救收藏,公益傳播,研究服務。歡迎為「我的歷史圖書館」捐贈各類個人史、家族史等圖書作品。

「我的歷史」圖書館籌備小組

地 址:

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北溝沿胡同28號雜誌客廳

聯絡人:渠馨一

電 話:13426497334

郵 箱:wdlstsg@163.com

    myhistorylib@163.com

相關焦點

  • 北大圖書館東樓今日開放
    留下珍貴而獨特的回憶1975年建成的北大圖書館1998年百年校慶之際北大圖書館新館落成建築規模宏大,一躍成為當時亞洲第一大高校圖書館作為「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宏大豐富、學科齊全、珍品薈萃館藏中以150萬冊中文古籍為世界矚目
  • 回憶 在北大看電影
    作者賣萌打滾求捧場--請拖到文末,打賞作者~!假期在家裡看了很多的電影。《寂靜嶺》《忠犬八公》《暗戰》《好奇害死貓》,還重溫了《無間道》三部曲。然後,就想起了在北京看的電影來,決定寫個回憶。在北京念了4年大學,除了在北圖看了兩次電影之外(一次點播《純真年代》,還被放映員弄錯了順序,看得稀裡糊塗;一次看《蜘蛛俠2》,發現同座的有7、8歲的小孩,就悟到只有翻譯版的,-_-|||),所有的電影都是在北大看的。北大看電影最好的地方非百年講堂莫屬,屏幕大,座位多,片子也好,很多英文原版的。我有獨自去看,有和同學、師兄師姐去看,也有和爸媽去看。
  • 【國畫周刊】中國美術館藏陝西作品「回長安」(多圖)
    「回長安——中國美術館藏陝西作品精選展」是陝西省美術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精心籌備,從中國美術館館藏眾多藝術品中,甄選出陝西藝術家作品及曾在陝西生活工作過的各時期藝術家作品,包括「長安畫派」大師在內的81人的87件作品。作品種類豐富,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宣傳畫等多個藝術種類。長安畫派的偉大在於將生活藝術化。
  • 北大「最美女博士」火了,視頻分享學習方法成網紅,神似迪麗熱巴
    今天咱們要講的這位北大的學霸,被稱為最美女博士,一起來看看!這位女學霸的名字叫楊慧琴,來自四川涼山,是以為彝族姑娘,其實她並不是高考就考進了北大,而是在北京交通大學先讀了四年的本科,然後再通過不懈地努力考研上了北大,而且還是北大最難被錄取的光華管理學院,現在的她已經是一位女博士了。
  • 長三角文博會|開發文創,上海圖書館全面發布館藏IP資源
    長三角文博會|開發文創,上海圖書館全面發布館藏IP資源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20-11-21 09:13 來源:澎湃新聞
  • 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在濰坊市博物館內,市民通過「多寶閣」了解館藏文物的信息。攝影 張馳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據了解,濰坊市博物館是省內首個採用多媒體技術和AR展示系統展示館藏精品文物的博物館。目前不接受團隊參觀,每日限入600人市博物館建館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傳承和守護,其學術研究、藏品保管、陳列展覽、考古發掘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目前,館藏各類文物近8萬餘件。
  • 氣韻飄逸 清新秀美——成功美術館館藏董兆儉作品欣賞
    館藏董兆儉先生畫作《夕陽山外山》    中國畫的創作不僅僅只靠的是單純的筆墨技法,更多的應該是創作者的藝術天賦和淵博的知識,以及才情修養和個人情感因素的融合。館藏董兆儉先生畫作《雲來山更佳》    如成功美術館收藏的《夕陽山外山》和《雲來山更佳》兩幅作品,開合分明,虛實相生。
  • 被粉絲罵得狗血淋頭的傳說人物姜斌,要去北大分享青你成功經驗了
    >而讓粉絲最為生氣的,大概就是天天被粉絲提溜出來罵的姜斌,從來不受粉絲的影響,在這個時候,姜斌還有了公開行程,那就是去北大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沒錯,姜斌最近要以愛奇藝副總總裁的身份前往北大,給北大學子分享自己創辦青春有你系列綜藝的經驗
  • 內蒙古「館藏日文項目」通過驗收 撰寫編輯資料16冊
    圖為內蒙古「館藏日文項目」驗收現場。 張存貴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4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館)24日對外消息指,歷時近4年的「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目錄資料庫」項目(簡稱「館藏日文項目」)正式通過中國國家檔案局驗收。截至目前,共撰寫編輯內部彙編資料16冊。
  • 國家文物局指引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
    館藏資源著作權是指博物館館藏資源構成作品而依法產生的專有權利,其中包括:屬於館藏資源的作品,該作品仍處於著作權保護期內、且博物館通過著作權人授權或者法定許可而獲得的著作權;博物館對館藏資源以攝影、錄像等方式進行再次創作而獲得的作品的著作權。
  • ...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中國出版海外傳播有何新變? - 中國出版網
    自2012年始,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攜手,連續在BIBF期間發布《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至今已是第9年。報告發布的海外館藏數據,已經成為中國出版界衡量出版物國際影響力的一個行業認可的客觀指標。這一報告也已成為出版界和學界認可的一項品牌研究報告。
  • 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啟動
    為促進國家美術藏品資源共享,提升美術館專業化建設水平,促使國家美術藏品資源進一步惠及廣大群眾,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人民網共同出品的「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線上展覽平臺啟動,展示了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
  • 清華流火,北大藏泉
    賈樟柯不甘心,把片子拿到北大。結果放映時,小階梯教室湧進幾百人,全程無人離開。他回憶,放映結束後,北大學生開始熱議中國經濟和農民工問題。北大積蓄了太多理想主義,那些感性的思潮,仿佛有一個火花就能引燃。1981年,中國男排戰勝韓國隊,進軍世界盃。當夜舉國沸騰。4000多名北大學生點起掃帚當火把,走上街頭,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 本土館藏助力中國「海絲敘事」
    在「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中,我們能看到10件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藏精品,比如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紋銅提筒,器身刻畫四艘首尾相連的海船,每艘船上第五位羽人操持的大弧度狹長物體疑為尾櫓,是目前關於櫓的最早形象證據,說明了嶺南先民早期領先的航海技術。
  • 未就春水亦煎茶:看尋常中的不尋常 館藏
    點擊下面的文章可查看其它館藏書籍哦,快來尋寶吧 >w<館藏 | 個中只許知音聽——民國古琴雅集的前世今生館藏 | 民國已有標題黨,受害者是這位藏館藏丨曾經的文學大師,後來卻在街邊買烤白薯館藏丨冰心的「傻」姑爺館藏丨魯迅譯著到底好到什麼程度?
  • 北大愛樂故事(一)
    北大愛樂故事(一)自從去年夏天寫下《少年愛樂在北大》一文之後,我的早期愛樂經歷便被不斷發酵。儘管我一向主張愛上音樂更多的可能是來自「頓悟」,但一個人的閱歷如果早與音樂發生交集,這樣的經驗分享出來或許也能對我的音樂傳播使命有所裨益。
  • 館藏萬卷益生智 學海無涯好讀書
    檢查組通過實地考察,從圖書質量、圖書數量、館藏結構、館藏建設、信息化管理、基礎設施等6個方面,對丹鳳校區圖書館建設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打分。丹鳳校區圖書館古樸中透著現代氣息,環境優雅整潔,圖書上架規範、整齊。圖書編目規範,分類索書號、流通條碼張貼整齊、美觀、清晰。
  • 北大博士李紫昕與母校淮濱高中學子分享成長經歷:奔湧吧!後浪
    5月10日、11日夜晚,信陽市淮濱高中分別在學校三號和五號報告廳,舉行了以「夢想的世界閃閃發光」為主題的優秀校友成長經歷分享會。分享人是淮濱高中2012屆優秀校友李紫昕。校園AVA平臺面向高一、高二年級全體學生同步直播。分享會由淮濱高中副校長劉溪主持。
  • 北大微博直播未來你好畢業典禮 鍾南山寄語2020畢業生
    鍾南山寄語2020畢業生北大原創歌曲《致敬!逆行者》7月2日上午,北京大學舉行「未來你好畢業典禮」,在未名湖畔、靜園草坪、百年講堂廣場等燕園地標處設9大會場,邀請所有畢業生相聚雲端,共享難忘畢業時刻。畢業60年的北大校友鍾南山寄語畢業生:「大學畢業,是一個階段學習的句號,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我現在也在學習。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當時和他在北大一起任教的,還有李大釗、陳獨秀、魯迅和胡適等人。1922年,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成立。劉天華應北京大學之聘,來到北大任教。當時北大給劉天華的聘書上寫的是「教授琵琶」。在北大音樂傳習所開設二胡課程,是劉天華努力爭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