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2020-12-27 齊魯網

在濰坊市博物館內,市民通過「多寶閣」了解館藏文物的信息。攝影 張馳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看到,自2017年開始改造升級的市博物館展陳室如今基本完成改造,正式對外開放,顯得特別「高大上」。市博物館還打造「多寶閣」,運用先進AR系統向市民展示館藏精品文物,讓市民把文物「帶回家」。

展陳室變得「高大上」,市民大開眼界

5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的展陳室看到,前來觀展的市民不少,有部分市民知道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特意帶孩子來開眼界。和以前相比,如今開放的展陳室無論展出內容,還是硬體設施,都有相當大的改變,顯得非常「高大上」。

家住高新區水岸華府小區的劉先生當天帶著孩子前來觀展。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之前曾帶著孩子來過幾次,以前的展陳室非常簡陋,展出品以一些傳統工藝品為主,使用的都是普通的玻璃展櫃,沒什麼太有價值的文物,感覺檔次不高。當天看到展陳室的新面貌,讓他非常振奮。

「以前的展櫃甚至還存在反光現象,看文物只能看個大概,現在能夠看清楚細節了。」劉先生說,另外展出的文物數量也比以前豐富太多,各種門類的文物都有,真正讓人大開眼界。

濰坊市博物館陳列科科長郭偉介紹,自2017年開始,市博物館啟動對展陳室的升級改造工程,如今基本完成,效果非常顯著。此次改造將老式的普通玻璃展櫃更換成了具備高科技含量的新式展櫃,最上層是燈光,可以多角度調試,能夠最大限度呈現文物的美。使用的玻璃不但抗擊打性能特別優越,而且絲毫不反光,能最大程度展示文物的美感。

「現在我們使用的是國內最先進的文物展示展櫃,目的就是把館藏文物真正陳列出來,讓大家能夠近距離觀賞到。」郭偉說。

通過先進展示系統,全方位了解文物

在展陳室裡,一臺大型「機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屏幕界面上展示的是一件件精品文物,非常漂亮。郭偉介紹,這是新打造的文物展示機,他們取名為「多寶閣」。

記者隨意點了其中一件感興趣的「十六國鎏金銅佛坐像」,這件文物立即在屏幕上放大,就仿佛真實擺放在面前一樣。用手在屏幕上旋轉,這件文物也跟著旋轉起來,正面、背面、側面、底部、頭部……一覽無遺。

通過操控界面,可以直接查看這件文物的背景介紹,對這件文物的價值有了一個粗略的認識。通過放大鏡功能,還可以對某個部位放大查看,連文物上的紋路肌理和上面鐫刻的銘文都清晰可見。

這件文物還有二維碼功能,市民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以後,就可以得到這件文物的詳細信息,如同在文物展示機上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多維度觀察。「有了這個功能,就相當於讓市民把這件文物『帶回家』。」郭偉說。

郭偉介紹,這臺「多寶閣」採用了多媒體技術和AR展示系統,目前收納40件市博物館最精品的珍貴文物,今後還可以根據不同展示需求,往裡面增添新的內容。

據了解,濰坊市博物館是省內首個採用多媒體技術和AR展示系統展示館藏精品文物的博物館。

目前不接受團隊參觀,每日限入600人

市博物館建館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傳承和守護,其學術研究、藏品保管、陳列展覽、考古發掘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目前,館藏各類文物近8萬餘件。

郭偉告訴記者,市博物館內的館藏文物雖然數量豐富,可受限於場地、硬體等多方面原因,展陳效果一直不理想。為此,市博物館啟動展陳室升級改造行動,目前基本完畢。他們特意在新的展陳室裡打造了「物華天寶·館藏文物精粹展」,由藝匠天工、吉金永壽、金韻含香、緞繡成衣、龍鳳呈祥等11個單元組成。通過館藏300餘件珍貴文物,展示了濰坊地處齊魯腹地,璀璨奪目的史前文化、方國林立的青銅時代、經學佛教鼎盛的漢唐時代、明清時期的金石學重鎮,八千年連綿不斷的文化發展史,並以此來彰顯濰邑浩瀚廣博的文化底蘊。同時,通過AR展示系統解決展出面積不足的問題,讓更多市民欣賞到濰坊的文物之美,感受厚重的歷史。

郭偉表示,目前依舊處於疫情防控期,市民如果想前來觀展,可以通過關注濰坊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點擊底部的「濰博資訊」中的預約參觀。對於觀展人員,市博物館採取總量控制,分時分流原則,減少人員聚集。目前不接受團隊參觀預約,暫不提供人工講解,每日限額600人,上下午各300人。

記者 趙春暉

◎相關新聞

博物館日 線上活動精彩紛呈

本報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記者從濰坊市博物館獲悉,與往年豐富熱鬧的線下活動不同,今年博物館通過線上方式舉辦多項活動。「最美輪椅姐姐」劉曉清通過線上視頻與濰坊聾啞學校和濰坊盲校的學生們分享故事。

自今年3月25日恢復開館以來,濰坊市博物館堅持有序、限量入館觀賞。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線下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市博物館主打線上活動「星辰大海 與你同行」,將目光聚焦在一群特殊群體身上,他們就是濰坊聾啞學校和濰坊盲校的學生們。博物館工作人員「最美輪椅姐姐」劉曉清通過視頻方式與這些孩子們隔空對話,講述她與博物館的緣分以及博物館與這些孩子們的故事。

「我們希望能夠讓更多人關注這些孩子們的文化培養。」濰坊市博物館宣教科科長楊斐告訴記者,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他們就將目光聚焦到這群特殊的孩子身上。

此外,濰坊市博物館還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線十多項活動,如「孔子學堂」以傳統致敬生活之美、「益之聲」用聲音傳遞歷史的溫度、「聲動濰博」線上開講等,市民可以關注濰坊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了解。

(記者 隋煒鳳)

[責任編輯:楊凡、王亮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暢遊故宮多寶閣紋樣為何成了不二法門?
    其中,「暢遊多寶閣」是騰訊和故宮博物院聯合推出的創意交互小程序,用戶可以在這一小程序中,跟隨中國千年宮廷裡代代傳承的精美紋樣,欣賞故宮珍貴的館藏文物,在文明的長河裡無限遨遊,重逢歷史。186萬多件文物誰能入選故宮博物院有186萬餘件館藏,作為此次「數字故宮」小程序中一項重要升級體驗內容,「暢遊多寶閣」專題選取了600件院藏珍貴器物,用戶可以在瀏覽中去發現各式各樣的精美紋飾,「雲」體驗傳統紋樣之美。為了揭秘這款「暢遊多寶閣」專題,記者採訪了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李航。
  • 山東博物館對近50件館藏明代服飾啟動數位化保護
    該館將對館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舊藏服飾進行三維數據和紋理採集,完成服飾建模和紋飾提取工作,填補國內服飾類文物數位化採集的空白,為建設文物數位化採集標準提供樣本。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明代服飾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 濰坊喜添三家國家二級博物館
    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濰坊市昌邑市博物館、壽光市博物館、高密市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一起來領略一下這三家博物館的風採吧昌邑市博物館昌邑市博物館位於文山西麓,濰河西岸,建成於1997年,佔地面積42.71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整個建築採用傳統殿堂式結構,宏偉壯觀且具民族特色,是展示昌邑輝煌燦爛歷史文化的窗口。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書、畫
    上海博物館設有十一個專館,三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十篇,我們推出的是法國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吉美博物館)。
  • 國家文物局指引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盤活用好博物館館藏文物資源,推動博物館逐步開放共享文物資源信息,切實解決制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
  • 要點亮文物漫漫回家路 先借科技飽眼福
    闊別160載,馬首回家,不僅成為「十二生肖銅獸」中第一個回歸圓明園的獸首,還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銅獸首的流浪之路,註定坎坷崎嶇;銅獸首的回家之路,同樣艱辛漫長。但只要是中國非法流失的文物,無論路途多遠、時間多久,我們都不會放棄追回的努力。就在前不久,25年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畫上句號,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回國。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鄭同修表示,博物館辦展覽只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說,是要講好文物故事,讓普通人能看得懂文物。「博物館宣傳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要通過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通過研究和展覽讓社會看到文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並通過這些文物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達到公共教育的目的。」然而,講好故事並不容易。
  • 文物故事|大渡口區博物館館藏民國時期國民身份證
    今年11月1日,就要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那麼就由渡小博向大家介紹一件大渡口區博物館館藏文物——中華民國第一代「國民身份證」。▲民國三十六年四川省巴縣「國民身份證」  大渡口區博物館館藏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證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這張民國時期巴縣縣政府頒發的「國民身份證」,證件為紙質鉛印,長方形卡片式樣,兩頁對摺成四頁,原件長15釐米,寬10.5釐米。
  • 濱州市博物館、博興縣博物館、霑化區博物館「入列」二級館
    開館以來,相繼舉辦了「皇家氣象—圓明園國寶暨清代宮廷珍寶展」、「金石永年—山東古代石刻拓片展」、「衣錦江南——泰州市明代家族墓出土文物特展」、「盛世畫開·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楊柳青年畫展」、「琢 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館藏修復書畫作品展」、「安和常樂·天津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等頗有影響力的對外交流展覽展示活動50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2012年完成館藏老照片的數位化,2015年完成館藏古籍數位化。「因為每次做古籍研究,都要把古籍取出來,我們都很心疼,所以,2015年我們完成了館藏12000餘冊古籍數位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信息部副主任殷玉玲告訴記者,「目前,還有一些古籍數位化還沒有做完,因為當時的紙質酸化比較嚴重,太脆弱了,一動就碎。能做的基本都做了。」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多寶閣、批奏摺……人工智慧讓藏在禁宮裡的...
    漱芳齋、多寶閣、太和殿……你會將這些名詞與人工智慧聯想到一塊嗎?批奏摺、蓋大印、上早朝……21世紀的今天,你會相信自己還能體驗百年前的宮廷生活嗎?今天上午,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2020WAIC商湯人工智慧企業論壇上分享了「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他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來傳播博物館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故宮文化;而人工智慧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裡面有很多的應用,包括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眾流量的監測等。
  • 博物館奇妙日,文物「活起來」了!
    甘肅省博物館帶來的銅奔馬,被大家習慣稱為「馬踏飛燕」,由於去年就參加了雪博會的展示,今年有不少老朋友走到該館的展位時,直接喊出了「馬踏飛燕」的名字。甘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地區之一,仰韶時期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和馬家窯時期渦紋彩陶甕,在現代熱水袋的身上有了「靈魂」。
  • 【靈博展訊】「金石恆久•拓留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
    【靈博展訊】「金石恆久•拓留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應邀在慶城縣博物館展出 2021-01-16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博物館還需要「物」嗎?
    「博物館陳列複製品的情況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文物出於保護的目的——比如長時間在外陳列但環境達不到保護的要求——就會以一些高仿的複製品替代,這是一種情況;還有重要的館藏出去巡展,這時可能會用複製品來『補缺』;再有由於文物原物無法移動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全省領先,國內一流」 目標基本實現深讀周刊:博物館首先有文物的保護、展覽、展示功能,蚌埠市博物館2015年遷入新址後,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創新性工作?季永:蚌埠市博物館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博物館的建設一直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和旅遊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 廣西不名小鎮博物館,大量館藏竟然是國內,甚至是世界首次發現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古文對於國人來說早已耳熟能詳,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的文明坐標,時代印記展示廳,分布在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很多人都說,想要去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須從這裡的博物館裡開始。
  • 天氣太冷了,來博物館暖暖心吧! ——武威市博物館近期展覽介紹
    博物館行程要不要安排上(「硬廣」預告)?武威市博物館現佔地面積36861.5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地下局部一層,地上三層、局部四層,建築面積19821.77平方米,是集文物陳列展覽、文物保管收藏、學術交流等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博物館。
  • 2021年新春博物館的年貨節——成都博物館
    近日,隨著新春佳節的臨近,各大博物館通過上線天貓官方旗艦店、舉辦新春年貨專場直播、舉辦新品發售會等形式為大家推薦各式各樣的新春文創產品。為此,《中國美術報》推出了「2021年新春博物館的年貨節」線上活動,向全國各大博物館徵集2021年的新春文創產品,並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通過文圖集合的形式向大眾推薦,為大家介紹博物館的精品文物與特色年貨。
  • 博物館一改高冷麵孔,新方法連接新觀眾——古老文物,就該這樣時尚...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中國江蘇網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觀眾」。有心人會發現,這些年博物館一改高冷麵孔,開始用各種手段連接公眾,通過現代科技、創意活動和文創產品,幾百歲、幾千歲的文物變得時尚又年輕,吸引越來越多的新觀眾。如今,逛博物館也和看電影、旅遊一樣,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