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攜手蘇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一起點亮南博奇妙夜。圖為中西戲劇碰撞與交流。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
南京博物院攜手蘇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一起點亮南博奇妙夜。圖為孩子在南博參觀。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
南京博物院攜手蘇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一起點亮南博奇妙夜。圖為首都體育學院大學生們重現漢代舞蹈。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
中國江蘇網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觀眾」。有心人會發現,這些年博物館一改高冷麵孔,開始用各種手段連接公眾,通過現代科技、創意活動和文創產品,幾百歲、幾千歲的文物變得時尚又年輕,吸引越來越多的新觀眾。如今,逛博物館也和看電影、旅遊一樣,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戲精文物有顆「網紅的心」
唐三彩侍女俑跳起最火的拍灰舞,秦陵兵馬俑開口就是一段說唱宣稱「我們不紅,始皇不容」,白釉觀音立像表示有顆當「網紅」的心,青銅大禾人面紋鼎跺著鼎足「動次打次」……5月17日起,一段不到2分鐘的H5抖音秀「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刷屏朋友圈,一個個創意十足的片斷讓網友們大呼: 「哇哇哇,我被圈粉了」「看了好多遍,太魔性了根本停不下來」「想不到你是這樣的文物」。
這段抖音秀的後臺是國內七家大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七館聯合在18日國際博物館日發起「嗯~博物館奇妙夜」挑戰,通過時尚流行的方式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各大博物館中的瑰寶。南博將推出錯銀銅牛燈、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芙蓉石蟠螭耳蓋爐等文物。
嫁接新媒體,文物變得年輕時尚,除了抖音,文物表情包早已在手機大行其道。2015年,一篇名為《瓦當與QQ表情不得不說的故事》的網文,將東吳時期的人面瓦當與QQ聊天表情包作比較,瓦當上或開口大笑,或滿臉憂愁的人面竟然與QQ表情包如出一轍、惟妙惟肖。而元青花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表情包,則把國寶上的元素做成動圖表情包,讓漢代功臣為手機用戶的心情代言,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親眼看到這件國寶文物,但文物元素卻走進無數人的生活。
國寶變「萌寶」,文物變戲精,在吸引眼球的同時也引發爭議。有網友說:「這種熱鬧和喧囂真能傳播文化嗎?可能很多人看完『戲精大賽』H5,叫不出絕大多數文物的名字,也不會增加文物知識,單純迎合流行和獵奇,可能會誤導公眾。」
南京六朝博物館館長宋燕受訪時表示:「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文物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博物館人當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但不僅限於一笑了之。博物館時尚化是件好事,也是股潮流,這段抖音其實體現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用新方法來吸引更多的新觀眾。」在她看來,博物館作為文化聖殿,應該想辦法消除曲高和寡的距離感,如果公眾不想接近博物館,那麼館藏再豐富,展覽再精彩,也會缺乏觀眾;只要不歪曲歷史,沒有硬傷,形式活潑一些,甚至戲謔一些都沒關係。「今天我看到有些年輕人來館裡拍抖音,我們很歡迎,如果年輕人選擇來博物館約會談戀愛,我們會更開心!」她說。
文創產品賣的是美與時光
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南京市文廣新局主辦的「源創博物美哉金陵——南京市首屆博物館優秀文創產品評選活動」揭曉,錦扣藍牙耳機、知錯能改橡皮、報恩聖地夜光書籤等被評為精品獎。
通過文創產品,那些熟悉的文物形象不再只是封存展櫃中,而是被創意研發成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從手機殼、耳機到便籤、橡皮……既具文化內涵又有時尚創意的文創產品讓人們把在博物館的美好記憶帶回家。
在展覽現場,記者看到清代《紅樓夢》繪本被做成漂亮檯燈,雲錦梭機也被串上精美手鍊……每一件「腦洞大開」的文創作品都讓人愛不釋手,其中一把金陵竹刻「竹林七賢戒尺」更是吸引眾多參觀者的目光。「竹林七賢戒尺」是由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和南博合作推出的文創產品,靈感來自南博亮相《國家寶藏》節目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竹林七賢戒尺」上市後深受大眾歡迎,甚至一度賣斷了貨。
山水間文具置物座、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乾、衡山杯、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近幾年,蘇州博物館推出的很多文創產品成了「網紅」。蘇州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蔣菡說,去年蘇博推出100多種文創產品,文創收益達1500萬元,這個成績名列全國前十名。她認為,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主要目標不是賺錢,而是把傳統文化傳遞出去,使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蘇博文創的精神內核是:在博物館「販賣」美與時光,用匠心原創傳遞歷史背後的精緻與悠長:「能講出故事,引出文化內涵,這是文創產品的靈魂。」
年輕活力「舞」動博物館
漢人善歌樂舞,在漢俑和漢畫像石上,有不少長袖折腰、翩翩起舞的舞蹈動作。18日晚,這些「凝固的瞬間」有了活態的展示方式。在南京博物院小劇場,平均年齡19歲的首都體育學院大學生們重現2000多年前的漢代舞蹈,《建木之下》《手袖威儀》等五段漢代舞蹈的復現驚豔全場,讓博物館有了古老而靈動的韻律。
「不同於一般的舞蹈,漢畫舞蹈的編排和創作可能需要花費5年甚至10年,真的非常困難。」舞蹈的策劃編排者、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建告訴記者,音樂、圖像、服裝等所有的細節都必須進行嚴格的考證,「平時跳舞用的水袖,一般是絲綢材質的,重約二兩,而我們漢畫舞蹈用的水袖是亞麻製成,加起來重四斤七兩」。為做到每個細節都有出處,主創團隊搜集徐州、滕州等地所有的漢代畫像,將表現舞蹈的部分一張張摳出來研究比對。在劉建看來,復現漢畫舞蹈並不是創新,「這些本來就是畫像中的舞蹈,只不過我們把它激活,讓現代人穿越到古代去看一看,他們究竟是什麼樣」。
16歲的重慶女孩李婧是舞蹈演員中年齡最小的,她表演的是《逶迤丹庭》。因為漢代人跳舞時「凹」的造型幅度要比現在大,更誇張一些,所以一開始模仿拓片上舞者的動作,她並不習慣。後來跟著老師學習,她知道每個動作背後的意義,才體會到古代女性的線條和美。
「舞動博物館並不是狹義的跳舞,而是讓博物館活起來、動起來。」南通博物苑館長杜嘉樂表示,作為中國第一個誕生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嘗試用最時尚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實習生 林惠虹
記者 王 慧 陳 潔 王宏偉
連結>>>
南京科舉文化展 入選全國精品展
18日,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在上海揭曉,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文明的階梯——科舉文化專題展》以總票數第二的排名入選。本次展覽通過文物、情景再現、科技互動等形式,展示中國1300年的科舉歷史及其對近代歐美國家文官制度的影響。(王宏偉)
江海博物館開館
本報訊 18日,我省省級博物館序列中又添新成員——江蘇省江海博物館在海門正式開館運行,集中展現當地文化特質的江海文化展示周活動同時開幕。
江海博物館是全國唯一、江蘇首創的江海主題中型館。該館於2015年10月開工建設,整個建築採用海門特色民居「四汀宅溝」的形式設計,總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江海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近5000件,包含陶器、瓷器、金屬器、寶玉石、書畫、古籍等各個文物類別。博物館去年12月29日試運行以來,累計接待參觀遊客30萬餘人次。 (陳 明 徐 超 新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