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一改高冷麵孔,新方法連接新觀眾——古老文物,就該這樣時尚...

2021-01-18 中國江蘇網

南京博物院攜手蘇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一起點亮南博奇妙夜。圖為中西戲劇碰撞與交流。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

南京博物院攜手蘇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一起點亮南博奇妙夜。圖為孩子在南博參觀。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

南京博物院攜手蘇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一起點亮南博奇妙夜。圖為首都體育學院大學生們重現漢代舞蹈。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

中國江蘇網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觀眾」。有心人會發現,這些年博物館一改高冷麵孔,開始用各種手段連接公眾,通過現代科技、創意活動和文創產品,幾百歲、幾千歲的文物變得時尚又年輕,吸引越來越多的新觀眾。如今,逛博物館也和看電影、旅遊一樣,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戲精文物有顆「網紅的心」

唐三彩侍女俑跳起最火的拍灰舞,秦陵兵馬俑開口就是一段說唱宣稱「我們不紅,始皇不容」,白釉觀音立像表示有顆當「網紅」的心,青銅大禾人面紋鼎跺著鼎足「動次打次」……5月17日起,一段不到2分鐘的H5抖音秀「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刷屏朋友圈,一個個創意十足的片斷讓網友們大呼: 「哇哇哇,我被圈粉了」「看了好多遍,太魔性了根本停不下來」「想不到你是這樣的文物」。

這段抖音秀的後臺是國內七家大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七館聯合在18日國際博物館日發起「嗯~博物館奇妙夜」挑戰,通過時尚流行的方式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各大博物館中的瑰寶。南博將推出錯銀銅牛燈、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芙蓉石蟠螭耳蓋爐等文物。

嫁接新媒體,文物變得年輕時尚,除了抖音,文物表情包早已在手機大行其道。2015年,一篇名為《瓦當與QQ表情不得不說的故事》的網文,將東吳時期的人面瓦當與QQ聊天表情包作比較,瓦當上或開口大笑,或滿臉憂愁的人面竟然與QQ表情包如出一轍、惟妙惟肖。而元青花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表情包,則把國寶上的元素做成動圖表情包,讓漢代功臣為手機用戶的心情代言,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親眼看到這件國寶文物,但文物元素卻走進無數人的生活。

國寶變「萌寶」,文物變戲精,在吸引眼球的同時也引發爭議。有網友說:「這種熱鬧和喧囂真能傳播文化嗎?可能很多人看完『戲精大賽』H5,叫不出絕大多數文物的名字,也不會增加文物知識,單純迎合流行和獵奇,可能會誤導公眾。」

南京六朝博物館館長宋燕受訪時表示:「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文物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博物館人當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但不僅限於一笑了之。博物館時尚化是件好事,也是股潮流,這段抖音其實體現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用新方法來吸引更多的新觀眾。」在她看來,博物館作為文化聖殿,應該想辦法消除曲高和寡的距離感,如果公眾不想接近博物館,那麼館藏再豐富,展覽再精彩,也會缺乏觀眾;只要不歪曲歷史,沒有硬傷,形式活潑一些,甚至戲謔一些都沒關係。「今天我看到有些年輕人來館裡拍抖音,我們很歡迎,如果年輕人選擇來博物館約會談戀愛,我們會更開心!」她說。

文創產品賣的是美與時光

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南京市文廣新局主辦的「源創博物美哉金陵——南京市首屆博物館優秀文創產品評選活動」揭曉,錦扣藍牙耳機、知錯能改橡皮、報恩聖地夜光書籤等被評為精品獎。

通過文創產品,那些熟悉的文物形象不再只是封存展櫃中,而是被創意研發成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從手機殼、耳機到便籤、橡皮……既具文化內涵又有時尚創意的文創產品讓人們把在博物館的美好記憶帶回家。

在展覽現場,記者看到清代《紅樓夢》繪本被做成漂亮檯燈,雲錦梭機也被串上精美手鍊……每一件「腦洞大開」的文創作品都讓人愛不釋手,其中一把金陵竹刻「竹林七賢戒尺」更是吸引眾多參觀者的目光。「竹林七賢戒尺」是由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和南博合作推出的文創產品,靈感來自南博亮相《國家寶藏》節目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竹林七賢戒尺」上市後深受大眾歡迎,甚至一度賣斷了貨。

山水間文具置物座、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乾、衡山杯、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近幾年,蘇州博物館推出的很多文創產品成了「網紅」。蘇州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蔣菡說,去年蘇博推出100多種文創產品,文創收益達1500萬元,這個成績名列全國前十名。她認為,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主要目標不是賺錢,而是把傳統文化傳遞出去,使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蘇博文創的精神內核是:在博物館「販賣」美與時光,用匠心原創傳遞歷史背後的精緻與悠長:「能講出故事,引出文化內涵,這是文創產品的靈魂。」

年輕活力「舞」動博物館

漢人善歌樂舞,在漢俑和漢畫像石上,有不少長袖折腰、翩翩起舞的舞蹈動作。18日晚,這些「凝固的瞬間」有了活態的展示方式。在南京博物院小劇場,平均年齡19歲的首都體育學院大學生們重現2000多年前的漢代舞蹈,《建木之下》《手袖威儀》等五段漢代舞蹈的復現驚豔全場,讓博物館有了古老而靈動的韻律。

「不同於一般的舞蹈,漢畫舞蹈的編排和創作可能需要花費5年甚至10年,真的非常困難。」舞蹈的策劃編排者、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建告訴記者,音樂、圖像、服裝等所有的細節都必須進行嚴格的考證,「平時跳舞用的水袖,一般是絲綢材質的,重約二兩,而我們漢畫舞蹈用的水袖是亞麻製成,加起來重四斤七兩」。為做到每個細節都有出處,主創團隊搜集徐州、滕州等地所有的漢代畫像,將表現舞蹈的部分一張張摳出來研究比對。在劉建看來,復現漢畫舞蹈並不是創新,「這些本來就是畫像中的舞蹈,只不過我們把它激活,讓現代人穿越到古代去看一看,他們究竟是什麼樣」。

16歲的重慶女孩李婧是舞蹈演員中年齡最小的,她表演的是《逶迤丹庭》。因為漢代人跳舞時「凹」的造型幅度要比現在大,更誇張一些,所以一開始模仿拓片上舞者的動作,她並不習慣。後來跟著老師學習,她知道每個動作背後的意義,才體會到古代女性的線條和美。

「舞動博物館並不是狹義的跳舞,而是讓博物館活起來、動起來。」南通博物苑館長杜嘉樂表示,作為中國第一個誕生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嘗試用最時尚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實習生 林惠虹

記者 王 慧 陳 潔 王宏偉

連結>>>

南京科舉文化展 入選全國精品展

18日,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在上海揭曉,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文明的階梯——科舉文化專題展》以總票數第二的排名入選。本次展覽通過文物、情景再現、科技互動等形式,展示中國1300年的科舉歷史及其對近代歐美國家文官制度的影響。(王宏偉)

江海博物館開館

本報訊 18日,我省省級博物館序列中又添新成員——江蘇省江海博物館在海門正式開館運行,集中展現當地文化特質的江海文化展示周活動同時開幕。

江海博物館是全國唯一、江蘇首創的江海主題中型館。該館於2015年10月開工建設,整個建築採用海門特色民居「四汀宅溝」的形式設計,總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江海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近5000件,包含陶器、瓷器、金屬器、寶玉石、書畫、古籍等各個文物類別。博物館去年12月29日試運行以來,累計接待參觀遊客30萬餘人次。 (陳 明 徐 超 新 美)

相關焦點

  • 陝西新年俗新時尚:1196萬人博物館裡「過大年」
    央廣網西安2月11日消息(記者雷愷)2019春節期間陝西文物系統各文博單位通過辦新展覽、開展公眾教育活動、網絡在線直播、延長閉館時間、年俗民俗展演、燈光展演、新春祈福、展覽下鄉、燈謎競猜、國學大講堂等920場次精彩紛呈、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向社會公眾奉獻了「春節文化大禮包」,共有1196萬人次觀眾在陝西文博單位裡體驗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文明,追尋文化記憶。
  • 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2017年夏,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人氣爆棚,觀眾排隊入館後,還需排隊入展廳。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國家寶藏》亮相的首件國寶,「講述」這件國寶的是影視演員李晨,他穿著黃色龍袍扮演宋徽宗,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到文物所蘊藏的文化和歷史中。節目播出後,除了讓「古老深沉的文化時尚鮮活」的評論外,宋徽宗的服裝卻被質疑。但無論如何,作為文博涉足綜藝的首檔節目,《國家寶藏》實實在在地引導更多的人走近文物。
  • 「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除了收穫的喜悅,這段「考古」經歷更讓她切身體會到考古工作的艱難:「挖盲盒已經很累了,而考古工作人員面對的是大範圍的探測和實地挖掘,對待真正的文物還要更耐心、細心。」除了莉莉開出的「馬首」,杜嶺方鼎、武曌金簡、青銅虎符等20餘件珍貴文物的迷你版也隨機分布在盲盒中。盲盒附帶的袖珍版洛陽鏟等「考古鑽探工具」、包裹著「文物」的洛陽北邙山土壤,更為這段「考古」經歷增添了幾分真實感。
  • 觀察|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但在各種渠道和形式的推廣背後,也開始思考博物館門口是什麼時候開始大排長龍的?文化需要「流量」帶嗎?2017年夏,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人氣爆棚,觀眾排隊入館後,還需排隊入展廳。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國家寶藏》亮相的首件國寶,「講述」這件國寶的是影視演員李晨,他穿著黃色龍袍扮演宋徽宗,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到文物所蘊藏的文化和歷史中。節目播出後,除了讓「古老深沉的文化時尚鮮活」的評論外,宋徽宗的服裝卻被質疑。但無論如何,作為文博涉足綜藝的首檔節目,《國家寶藏》實實在在地引導更多的人走近文物。
  • 家裡新安裝寬帶如何連接路由器 家裡新安裝寬帶連接路由器方法...
    當家裡新安裝寬帶後覺得無線wifi信號不好或者覺得藉口不夠用該怎麼辦?  那麼久連接路由器吧,可是該怎麼連接呢?老北帶你一步步搭建。  需要準備:光貓、路由器、網線2根,電腦  下面是寬帶運營商提供的modem(俗稱:貓)  這是移動寬帶的貓,現在的技術比以前更好,貓都集成了路由功能,名字也都高大上了,叫:智能家庭網關;也帶無線信號,但是信號質量卻一般  聯通、電信也類似這樣  正面是logo,背面是這個貓的信息,包括進入貓的IP位址,帳號密碼,無線密碼等等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作者:成琪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紙質資料的數位化;在博物館還沒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虛擬展廳了,而這一切是因為愛,對文物的愛,對觀眾的愛。
  • 「網際網路+」文創新產業賦能中國工業博物館
    李浩攝  「老鐵你們好,我現在在中國工業博物館內的瀋陽網際網路文創孵化基地跟大家直播,中國工業博物館是你們來瀋陽一定要參觀的地方……」  12月22日,瀋陽網際網路文創孵化基地正式在中國工業博物館掛牌運營,這也標誌著東北首個以賦能工業文化為目標的「網際網路+產業平臺」正式啟動運營。以後來到中國工業博物館的觀眾,不僅能看工業文物,還能看網紅主播現場直播,順便帶點東北特產回家。
  • 古老雪茄店內的博物館
    雪茄店內的博物館上次介紹過一盒現存最古老的古巴雪茄,這盒雪茄存在JJFOX雪茄店。很多人好奇到雪茄店能不能看到這盒雪茄?可以的。詹姆士福克斯雪茄店歷史非常久,所以雪茄店開闢了一個與菸草相關的博物館,主要展出店裡長期收集的大量歷史文物和紀念品。其中包括很多極具紀念意義的文物。
  • 「直播」「雲看展」帶來新觀眾,未來博物館將如何定義訪客
    對於這一現象, 北京大學文物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博物館在閉館期間利用全球資訊網和社交媒體平臺,為民眾提供博物館文化服務,履行博物館社會職責,更重要的是為處於『社交疏離』狀態的個人提供文化傳統和社會關聯的心理支撐,重建個體和社會的文化聯結。」
  • 文物免遭暴徒毀滅,多虧歐美博物館
    幸運的是,尼姆魯德的一部分發掘文物得以在大英博物館保存至今。歐美博物館在現代戰爭與衝突中對世界文物保護的貢獻,遠超人們的想像。 長期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決定一國能否妥善保存文物,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具有天然優勢,而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巴格達國家博物館就慘遭洗劫,流失1.5萬件文物,2011年、2013年埃及分別經歷「博物館災難夜」 臺灣學者柯秀雯在其論文《探討博物館在國際舞臺發展的新領域與新視野
  • 國際博物館日|青年論壇:多元和包容之中,博物館的青年視角
    對於博物館要如何來面對這樣的問題?」「看看傳統跟當代的關係。忒修斯之船:一艘古老的船在海上航行了上百年,一個部件壞了,就換一個,一直換一直換,一直換,一百年之後,那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我們的歷史在經過我們博物館的保護、傳承、研究跟展示之下,到了現在,它的這個變化肯定是會有的,它的延續肯定是有它的意義和價值的,但是在延續當中的這個變化,我們如何來理解?」
  • 「博物館奇妙夜」18日揭開面紗——現代與古老交匯 舞蹈與文博碰撞
    作為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的重頭戲,南京博物院的「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特別展覽,與南京市博物館打造的《又綠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聯展》正在緊張備展之中。
  • 新英才研學行走課程引入博物館資源,領跑國家美育教育
    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博物館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近年來,中國各類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和免費開放、滿足民眾需求、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羅浮宮,如何尋找3萬中國文物的展出新路徑?
    他們搬來了大量的珍寶、字畫、圖書、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使這裡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然而,無論是故宮、頤和園還是其他文物建築,都會有相關的陳設檔案,專門記錄建築中所擁有的文物,唯獨圓明園缺乏陳設檔案,因為圓明園收藏文物的總數並沒有明確的記錄。中國瓷器而羅浮宮典藏的部分中國文物,就是從圓明園帶走的。
  • 上新!青浦區博物館啟用英文版智慧導覽
    上新!為了讓外國遊客看懂文物,從中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魅力,青浦區博物館開發的英文版智慧導覽將於2020年10月1日起啟用,以滿足更多觀眾的需要。青浦區博物館於2017年開始建設輔助遊客參觀的智慧導覽系統,已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此次開發的英文版智慧導覽系統與原有的中文版智慧導覽系統集成在同一部平板導覽器上,借用時通過首頁上的版本選擇進行使用。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考古和博物館雖然都是跟文物打交道,但是工作上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說是個新課題。」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是「文物陳列室」的初級階段。從全球範圍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館熱」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5354個博物館全年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次11.3億。
  • 邵陽16歲學子向市博物館捐贈二十件文物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1日訊(易小旭 肖紅 肖霄 黃世民)日前,在邵陽市博物館2018年文物捐贈活動中,年僅16歲的邵陽市二中學子唐臻煒一次性捐贈了20件珍藏品。唐臻煒自小就寄住在外公家,而外公家裡最多的就是古色古香的罈子罐子,泛著黃帶著黴味兒的舊書籍、舊文件,還有沾滿了銅鏽、古老得不能再老的銅錢幣兒……在外公的影響下,他被藏品背後的故事所深深打動,開始用自己攢的零花錢換回了一件件藏品。慢慢地,他的書桌、書櫃裡都塞滿了有特殊年代記憶的藏品:連環畫、紅寶書、票證、郵票、瓷器、銅器,他也成了親朋好友眼中「隱形的富豪」。
  • 「文物醫生」修復時光傷疤 讓古老文物重煥光彩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玉婷 蘭 京)歷史在這裡相聚,博物館裡的每一件珍寶,都充滿了厚重與神秘。但它們也會「生病」,也需要「醫生」——擁有精巧技藝的文物修復師。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讓人們把目光聚焦在博物館人身上,本報今日推出特別報導,關注讓古老文物重煥光彩的「時光醫生」。
  • 【聽到】聽說,人到了博物館裡,就會變得好看
    你可能不太關注到這個節日,叫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裡面的三個詞值得你思考:什麼叫「超級連接」?新方法和新公眾又是在說什麼?博物館對我們到底有多重要?今天的聽到,我們就順著這個主題,和你聊聊博物館那些事兒。
  • 陝歷博裡搭起時尚T臺 文創大秀為博物館慶生
    在博物館唐風建築的映襯下,模特們邁著纖纖細步,或手持、或佩戴、或穿著、依次展示著這些創意靈感全部源自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文創產品。現場觀眾在「風從大唐來,千花晝如錦」的唐風意境中夢回長安,掌聲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