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2020-11-18 手機鳳凰網

3月中旬開始,國內的藝術場館陸續重開,雖然以預約的方式控制參觀人數,但公眾去公園賞花的願望明顯大於去博物館看畫,當然這兩者不可相提並論,因為博物館是公共空間,不是公共景點。但受疫情影響之前,博物館也曾是城中熱地,這源於公眾的需求、博物館推出的高質量展覽,以及媒體對文化多元的推廣。但在各種渠道和形式的推廣背後,也開始思考博物館門口是什麼時候開始大排長龍的?文化需要「流量」帶嗎?

2017年夏,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人氣爆棚,觀眾排隊入館後,還需排隊入展廳。

博物館、美術館被認為是人類文化和藝術的諾亞方舟,在過去很長時間都被貼有「高冷」「朝聖」等標籤,以上海為例,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需要在館內外排隊數小時才得以一睹展品的只有2002年上海博物館「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2004年上海美術館「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等屈指可數的幾場。但到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排隊成為了一種常態,2015年底的「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2017年夏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2018年的「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直至剛落幕的「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幾乎每一場展覽均引起業內外轟動,最明顯的變化是館外架起蛇形欄杆,以應對排隊的大客流。不知不覺,「排隊是常態、不排隊是運氣」成為一種廣泛的認知。

當然,該現象並非只在上海,「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時同樣是無盡的長隊,陝西歷史博物院據說沒有一天不排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年伴隨「石渠寶笈特展」出現了「故宮跑」這個名詞,兩年後,《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再現「故宮跑」,或者需要排隊三四個小時才能一睹畫展。

當然,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這件絹本青綠山水雖無比珍貴,但並非首次展出,它在2009年和2013年均公開展出,2013年「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展覽和2017年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皆為全卷展示。時隔4年,同一件作品,緣何從「孤芳自賞」到「萬人追捧」?

2017年,《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媒體圍繞拍攝《千裡江山圖》全卷打開之時。

01 被「帶火」的博物館會否變為「公共景點」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眾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節假日舉家去遊樂場、也去看展覽,同時這種變化或源於2017年播出的首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國家寶藏》分別於2017和2018播出了2季,第一季便有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九大博物館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強勢結盟、實景取材、博物館館長參與解讀,並由27位明星「講述」27件頂級國寶重器的故事。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國家寶藏》亮相的首件國寶,「講述」這件國寶的是影視演員李晨,他穿著黃色龍袍扮演宋徽宗,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到文物所蘊藏的文化和歷史中。節目播出後,除了讓「古老深沉的文化時尚鮮活」的評論外,宋徽宗的服裝卻被質疑。但無論如何,作為文博涉足綜藝的首檔節目,《國家寶藏》實實在在地引導更多的人走近文物。

2017年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一季中李晨飾演宋徽宗,講述《千裡江山圖》的前世今生。除了明星演員的演繹外,九大博物館也參與文物解讀。

在《國家寶藏》播出後不久央視還推出了《如果國寶會說話》,同樣雲集了多家博物館文物,但不同於《國家寶藏》的綜藝化表達,《如果國寶會說話》偏紀錄片,但避免了高冷的學術性敘事。在每集5分鐘的時間裡,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平等對話,「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奇。雖然影響力不及《國家寶藏》,但在卻獲得業內的廣泛認可。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中對陶器紋樣的解說。

至此以後,博物館成為了城中熱地,除了日常參觀的觀眾外,一些少兒培訓機構借著展覽的平臺開設講解課程,與奶聲奶氣的孩子展開有關展品的問答互動,讓筆者記憶深刻的是一個周末去看一場與西方藝術500年發展有關的展覽,幾乎每一個區域都有幾隊面向少兒的講解。恍惚之間,想到過去在照片中看到義大利教堂裡,老師帶著一群孩子看中世紀壁畫的場景,不由感嘆「文化之盛」。

2017年底,成都博物館「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排隊觀展的人群。

近幾年,博物館人氣持續火熱,直至今年年初,因為疫情閉館。雖然實體場地不開放,但網上博物館卻無比火熱。1月底推出各種形式的網上展、2月底博物館開始依託淘寶平臺「帶貨」文創、再後來筆者用來看演唱會直播的「一直播」、看美妝的「小紅書」、看二次元的「B站」、還有「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都可見博物館號入駐。對這一現象,有一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認為是疫情期間的無奈試水,未來還會做更多的調研以確認如何在直播媒體領域發展;也有一些則持積極擁抱的態度,認為這是一種博物館推廣的方向。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直播海報

也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問題,未來博物館將如何發展?如何描述博物館參觀者的身份?觀眾?遊客?而博物館是本身是公共空間還是公共景點?博物館是否需要取悅大眾媒體以吸引觀眾?

自2019年以來,《上新了故宮》、《國寶很有戲》等依託明星流量的文博類節目愈演愈烈,甚至宣傳海報上還打出了「國寶們,出道吧」,「漢代當紅情感博主」等標題,這不僅讓人疑惑,這是歷經千年的文化瑰寶還是熱熱鬧鬧的「練習生」?

《國寶很有戲》海報

同樣娛樂化的情況也發生在臺北故宮,2019年臺北故宮推出了幾個系列的影片,涉及美學和文物賞析的觀點,有一個系列是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人講述文物之美和對自己的啟發。其中除了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李乾朗外,還有導演魏德聖、作詞人方文山、歌手蕭敬騰等。

雖然每段影片只有2分鐘,但信息量卻巨大,李乾朗講《溪山行旅圖》中的空間關係、《清明上河圖》中建築所用界畫的技法與當下電腦繪圖的貫通之處。當然2分鐘講清兩件國寶沒有可能,只是點到即止,李乾朗最終只給出「藝術表現都有時代特徵」的論點。

「具有時代特徵」也適用於了評述當下媒體傳播。在臺北故宮該系列中雖然方文山講《千裡江山》,也講「電音三太子」,但至少勉強可以聯繫。但蕭敬騰的2分鐘就偏青春和「好玩」了,他完全沒偶像包袱地說,小時候到臺北故宮可以買很多白菜、懷素的《自敘帖》有點像饒舌音樂。將《自敘帖》與饒舌比較,雖也自圓其說,但用於描述這一卷被代代傳頌的書法豐碑,總有些怪怪的滋味。如果這個時代在《自敘帖》後題跋,難道寫「free style」?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系列短片中,蕭敬騰講述他理解的《自敘帖》。

當然,將文物以當下的方式演繹,或也是一種時代表達,這種與當下相符的輕快表達也在國外對於藝術作品的相關解讀中可以看到,近日,一部每集3分鐘左右的法國短片《奇趣美術館》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同樣是演員演繹畫中人、並借畫中人之口接地氣地透露藝術風格、創作背景等信息。

《奇趣美術館》「美國式哥特」一集

比如,在解讀全世界傳播最廣的圖像《蒙娜麗莎》時,並未直接涉及文藝復興和達文西,而是以一位孤獨的、被迫保持微笑的、時尚女性的姿態,講述自己希望赴宴《最後的晚餐》,但被告知自己在巴黎、晚餐地點在米蘭,無法到達。此外,「蒙娜麗莎」還和其他名畫中的男子用手機聊上了天,通過手機的划動,文藝復興時代的其他作品也以詼諧的方式被普及。不過只是普及,看類似短片只是一個引子,提示記憶中有的圖像,並以此為線索發現新知。不然就只是一笑了之的戲劇。

《奇趣美術館》中的《蒙娜麗莎》,發簡訊和其他名畫中的男子「互撩」

02 文博類綜藝只是起點,文物故事的時間性和在地性無法複製

難道藝術需要「流量」帶嗎?單純以文化論藝術難道在當下真的難以獲得廣泛認知嗎?

文物穿越千年而來,自帶歷史傳承、精美工藝、文明痕跡,這足夠讓她們沉默千年,卻熠熠生輝,她們的故事需要應該被如何講述?

1980年,央視和日本NHK合作拍攝紀錄片《絲綢之路》,雖然難以知曉在那個電視尚未普及的時代有多少受眾,但是時隔40年,它的經典程度並沒有因為畫質的粗糙而受到影響。緣何這部紀錄片無法超越?很大的原因是記錄了那個國門初開的中國,以沿途的生活狀況。

1980年播出的《絲綢之路》中,與攝製組一起進入黑水城的考古人員在現場考古。 1980年NHK《絲綢之路》截圖

當時參與攝製的NHK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拍攝的國外媒體,兩國攝製組和專家團隊在1970年代末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走向歐洲。當看到武威的馬踏飛燕、張掖的大佛寺、嘉峪關的城樓等熟悉的景致40多年前的樣子讓人激動,而更讓人吃驚的是,在敦煌一集中,在莫高窟門樓下迎接攝製團隊的是常書鴻夫婦。此後,攝製團隊和考古專家跟隨當地嚮導,騎著駱駝走進沙漠探訪黑水城;並動用軍方人員和設備尋找樓蘭古城和羅布泊,並用鏡頭記錄下了在黑水城和樓蘭古城中有限範圍內的考古。這種時間性、在地性的拍攝,都是無法複製的,因為人會逝去,一些文物的狀態只能盡力保持。

常書鴻夫婦在莫高窟門樓下迎接攝製組。1980年NHK《絲綢之路》截圖

常書鴻面對鏡頭講述敦煌壁畫被如何被揭走。1980年NHK《絲綢之路》截圖

25年後,央視和NHK再拍《新絲綢之路》,雖然角度也有所不同,當時的神秘所在也成為了旅遊熱點,但依舊經典。NHK更多把視角定位在絲綢之路新面貌,關注沿途中國百姓的生活現狀,而央視更多探索歷史遺蹟及這些遺蹟背後的故事。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11世紀繪製的15號洞窟外。2005年NHK《新絲綢之路》截圖

比如在「吐魯番:炙熱的大畫廊」一集中,NHK聚焦柏孜克裡克千佛洞11世紀繪製的15號洞窟。這個如今空無一物的洞窟曾經頂天立地畫了15幅巨大的「祈願圖」壁畫,這些壁畫在20世紀初被來自德、俄、英、日等國的探險者切割剝下並運回自己國家。目前克孜爾15號窟的壁畫除了中國外,還收藏在五個國家的博物館,其中運回德國的部分在二戰中被嚴重損毀。如今只能通過倖存的部分和被毀前的照片,想像15號窟的輝煌。當然,日本團隊也善於將想像現實化,在京都龍谷大學,15號窟曾經的模樣被電腦復原,甚至探究壁畫散落在各國的每一塊曾經的位置。

15號洞窟模擬圖。2005年NHK《新絲綢之路》截圖

京都龍谷大學對「祈願圖」壁畫的電腦復原。2005年NHK《新絲綢之路》截圖

而同樣的選題在央視被稱為《吐魯番的記憶》,表達更為抒情,雖然同樣聚焦千佛洞15號窟的歷史,但更廣泛關注於這一片熱土上的多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傳遞交流。

《新絲綢之路》中千佛洞15號窟壁畫在德國展出狀態的資料圖,其中大部分毀於二戰炮火。2006年央視《新絲綢之路》截圖

被盜取至德國的、15號窟壁畫倖存部分目前收藏於柏林國立博物院印度藝術博物館。2006年央視《新絲綢之路》截圖

文物的時間性和在地性是難以複製的,也許面對千年的古蹟,每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二十五年的時光,時代的發展卻是難以想像的。這種變化卻可以在時隔25年拍攝的同一主題的紀錄片中被看到。

時隔25年,中日《絲綢之路》拍攝團隊拍攝了同一家樂器製造工坊的。

這種對文物和歷史的在地性講述,還讓人想到《局部3》,雖只在網絡更新,但攝製組赴義大利,在普通觀光客難以到達的小鎮教堂,實地拍攝文藝復興溼壁畫,讓人大飽眼福。雖然講述者的觀點有時偏個人化,但當那些十四、十五世紀的壁畫,被投屏到電視設備上,感覺整個屋子亮了。尤其是疫情在義大利發生的當下,那些奪目的壁畫也成為一種希望和祝福。

《局部3》中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溼壁畫實景拍攝。

這種感染力和永恆性在綜藝類的文博節目中,似乎很難做到。但綜藝類文博節目也確實增加了親和力和代入感,讓公眾更主動地走入博物館。

1972年,BBC推出的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約翰·伯格的同名著作《觀看之道》至今被閱讀,

博物館是通往過去的門,但普通公眾想要完全從中獲得關於過去的知識並不容易,或許日漸親民的文博類節目可以幫助解鎖第一道門,但在此之後,還需要更多的智慧去開啟新知,而不只是走過一件又一件展品,而後在朋友圈拍照分享。

相關焦點

  • 觀察|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但在各種渠道和形式的推廣背後,也開始思考博物館門口是什麼時候開始大排長龍的?文化需要「流量」帶嗎?2017年夏,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人氣爆棚,觀眾排隊入館後,還需排隊入展廳。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直播海報也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問題,未來博物館將如何發展?如何描述博物館參觀者的身份?觀眾?遊客?而博物館是本身是公共空間還是公共景點?博物館是否需要取悅大眾媒體以吸引觀眾?
  • 見證國寶生命力!這部「博物館綜藝片」給人滿滿的自豪感!
    昨晚,中央電視臺重磅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首播,中國的國寶也「活起來」了,有人說,這就是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這是一場關於9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恢弘「特展」。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9個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交予民眾甄選。 每件寶藏都擁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將傾情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
  • 全國八大博物館在線直播看文物,帶你雲遊捕捉無數精彩瞬間
    淘寶直播不僅賣貨,還賣起了「文物」。2月2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敦煌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壽光蔬菜博物館等八家博物館一同入駐淘寶,輪番進行直播。網紅博物館長什麼樣子?蔬菜也有博物館?這次首度亮相的重量級國寶是什麼?
  • 新疆文物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
    ,將在央視CCTV-9《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播出。  6月15日,《如果國寶會說話》分集導演車鈺介紹,本季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25件國寶將依次亮相,向觀眾生動展現「開放」「包容」「盛大」的時代氣象。在已經播出的「立獅寶花紋錦」一集中,有許多來自新疆博物館的絲織品作為輔助文物出現。
  • 國寶還是贗品?評海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瓊黎風俗圖》
    在研究過程中,查閱了相關研究論文,並對類型相同的幾件「瓊黎圖」進行比對,其結果卻令筆者疑竇叢生:《瓊郡輿地全圖》的文物價值是否配得上它獲得的美譽?它到底是哪個年代的?有沒有可能是一件偽作?其實,答案是現成的。首先,《瓊黎風俗圖》不是國寶。國寶即國家寶藏,可以是稀有的文物,也可以是活著的人物。國寶象徵著一個國家的價值,具有稀缺性。
  • 山西兩萬多件追繳文物重回故裡,包括一大批國寶重器
    山西兩萬多件追繳文物重回故裡,包括一大批國寶重器 央視網消息:26
  • 博物館一改高冷麵孔,新方法連接新觀眾——古老文物,就該這樣時尚...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中國江蘇網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觀眾」。有心人會發現,這些年博物館一改高冷麵孔,開始用各種手段連接公眾,通過現代科技、創意活動和文創產品,幾百歲、幾千歲的文物變得時尚又年輕,吸引越來越多的新觀眾。如今,逛博物館也和看電影、旅遊一樣,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 去博物館上一節文史課,需要做哪些「功課」?
    人民網 孟麗媛攝 自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來,如何進一步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利用博物館學習的效果成為需要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近來,《走!去博物館學歷史》《圖文中國史》《中國歷史十五講》等文史類書籍陸續出版,《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節目讓觀眾點讚「在線催更」。
  • 這群「戲精」告訴你,在國家博物館工作是種怎樣的體驗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國家博物館藏,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這造型感覺隨時就要開始free style了。國博裡,這樣的國寶「同事」數不勝數。在國博現有的多達140餘萬件藏品中,一級文物近6000件(套),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和審美價值。
  • 蘇州博物館裡環境好,萌萌噠的文物很厚重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古城蘇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旅遊城市。蘇州博物館是蘇州代表性的景點之一,博物館新館是大師貝律銘封筆之作,特色鮮明,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博物館在形式上分三部分,涵蓋豐富,世界博物館日到了,全民刷館潮開啟,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逛逛蘇州博物館吧!
  • 「讓文物活起來」 杭州市第三屆青少年文物守護人出爐
    當天,華數傳媒也在杭州博物館華數「線上博物館」專欄中同步上線了尋找「在線文物守護人」活動,通過收集文物卡片,打卡線上博物館,就有機會成為「在線文物守護人」,取得青少年文物守護人評選活動的初評(海選)資格。超過8000位華數用戶實際有效參與了本次線上打卡活動。為了更好的宣傳本屆活動,讓文物貼近觀眾,高冷的杭州博物館也走起了俏皮路線,加入到了火熱的抖音大軍中。
  • 攜新作《國寶100》講述國寶故事
    □本報記者 劉迪    用文物講述歷史,是撥開歷史迷霧的一種特殊方式。日前,著名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馬未都,推出了自己新作《國寶100》,試圖向普通讀者揭開國寶背後的傳奇與歷史。談文物、聊歷史,日前,馬未都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微信採訪。
  • 《如果國寶會說話》:是文物遇見你的伏筆
    作者:琮 琤 如果國寶會說話,你覺得它會說什麼? 近日,《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帶著25件文物強勢回歸。「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隨著熟悉的開場提示音響起,網友紛紛應援,「已查收」。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一個伏筆《國家寶藏》Logo文物原來是它很多熟悉《國家寶藏》的觀眾都注意到了,節目Logo的「藏」字中間放置了一件國寶,其實是故宮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這件瓷器通體繪有翻轉的海浪和山形,兩者組合為「江山」之意,寓意福山壽海、江山永固。這件文物參與、見證了600年前紫禁城建成時的重要時刻,這也是《國家寶藏》將其作為Logo文物的重要因素。
  • 大英博物館裡為什麼收藏的不是英國文物?
    其版圖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領土遍及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一路上見證了大英帝國崛起、興盛直到衰落的,不是大英女王,也不是名人傳記,而是大英博物館數百年來的館藏。 大英博物館建立的背景是英國當時已取代荷蘭成為最大的海上強權。
  • 老撕機帶你看國寶——陶鷹鼎-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真的只靠萌?
    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國寶中的國寶,仰韶文化陶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今天陶鷹鼎陳列在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遠古時期展廳一進門的左手邊,有一個獨立展櫃,你一進去就會看到,位置顯眼,地位尊貴。
  • 《如果國寶會說話》來了:聽聽這些戲精文物講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盛夏,除了吹空調、吃西瓜,熱愛中國文化的你,還有一部良心紀錄片不能錯過,那就是《如果國寶會說話》。「叮——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伴隨熟悉的開場,《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如期而至。每一季出現的國寶都讓人欣喜連連,擬人化的調皮語句,賦予國寶能說會道的本事,拉近了觀眾與玻璃罩中文物的距離,有讓人回到了歷史現場之感。這部紀錄片前兩季著眼龍飛鳳舞、彩陶青銅,走過遠古時代、戰國秦漢。第三季聚焦流觴曲水的雅集、滿壁風動的飛天,帶領觀眾穿越中古魏晉,直抵盛世大唐。
  • 國際博物館日,長安處處有故事
    在所有的流量面前,真正的博物館應該涉及到所有的人類創造,不是冰冷的,隔絕的,而是溫暖的、親切的。 讓國寶說話,是講好長安故事的文化使命 當我們提起國家寶藏的時候,陝西人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陝西歷史博物館憑藉170萬件(套)展品與18件(套)國寶級文物,忠實呈現著過往千年的風起雲湧,每一件都是中華文明的燦爛剖面。在波瀾不驚的外表之下,隱藏著一片令全世界心馳神往的浩瀚星空。
  • 百件文物裡的中國史——博物館觀看之道
    我們邀請了著名的考古專家、歷史學家、美術史家從多重視角對這一批重量級國寶文物進行解讀、精講,以「物」的名義,串起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變遷。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文物大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頂級國寶,譬如四方羊尊、金縷玉衣、馬王堆漢墓帛畫、《快雪時晴帖》、《韓熙載夜宴圖》、北宋官窯弦紋瓶、《千裡江山圖》、《清明上河圖》、明孝端皇后鳳冠、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左右滑動依次為敦煌壁畫、唐三彩《清明上河圖》局部、《千裡江山圖》局部
  • 如果國寶會說話,那一定都在這些博物館裡!
    三星堆遺址於1934年就被發現,於80年代開始深入發掘,出土上萬件標本和近千件珍貴文物,把古蜀國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在世界考古界都引起了轟動。寶貝多多的三星堆博物館這幾年宣傳工作很給力,這不,已經給你家的呱兒子找了個新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