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雲看展」帶來新觀眾,未來博物館將如何定義訪客

2020-12-28 澎湃新聞

因大眾媒體的普及和疫情的影響,「在線」成為博物館新的打開方式。無論是「網上展廳」,還是直播嘗試,網絡重建個體和社會的文化聯結。雖然「雲看展」無法替代真實的展覽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疫情防控結束之後,數字科技在博物館中將有何延伸,博物館將如何再次定義訪客的身份?

故宮博物院直播組在午門前

4月初,關閉了70多天的

北京故宮開啟直播

,這是這座600歲的宮殿首次在直播中亮相,當故宮博物院沉重的大門被開啟,兩位主播走進無人的故宮,看到滿園春色讓人產生今夕何夕的恍惚之感。

故宮博物院直播之前,其實

各家省市博物館早就是直播界的常客

。尤其在疫情閉館期間,直播成為了博物館重要的觀看方式之一,公眾呆在家中,享用著便捷的大眾媒體,「在線」成為博物館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新的打開方式。無論是網頁版「展廳」,還是風格各異的線上直播嘗試,網絡這塊大陸就像被重新發現了一次,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內湧入了大量「新移民」。

對於這一現象, 北京大學文物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博物館在閉館期間利用全球資訊網和社交媒體平臺,為民眾提供博物館文化服務,履行博物館社會職責,更重要的是為處於『社交疏離』狀態的個人提供文化傳統和社會關聯的心理支撐,重建個體和社會的文化聯結。」

上海博物館「

遺我雙鯉魚——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

」線上展

數位技術在博物館如何延展?

無疑,數位技術和全球資訊網為博物館創造了與公眾聯繫的新渠道,或者說開闢了博物館與民眾個人直接聯繫的新空間。尤其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網絡的優勢顯而易見。

然而「博物館如何抓住這個新機會,如何運用數位技術,包括虛擬實境、增強現實、人工智慧等技術,為民眾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為民眾提供參與知識構建和創新的活動,這是博物館在數位技術時代的挑戰。疫情防控為博物館利用數位技術提供了機會,儘管是一次痛苦的機會,一些博物館做了數字展覽推廣和在線導覽,博物館專業組織了在線培訓,做了一些應用上的實驗。但這些活動的內容多是非疫情期間製作的,與疫情防控的關聯並不直接,因此,當疫情結束之後,博物館是不是又回歸習慣的業務舒適區,還有待觀察。

數位技術為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展示方式,可以讓博物館多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展示博物館藏品信息,也可以將博物館研究成果圖形化視覺化,幫助觀眾接觸理解事實,激發觀眾學習興趣。博物館運用數位技術的展示會呈現出與傳統方式不同的視覺效果,觀眾也會有不同的觀看體驗和互動體驗,這有助於豐富觀眾的觀看體驗。數字時代的人們會有數字時代的視覺習慣和審美偏好,博物館數位化展示要適應和體現人們的審美偏好,但仍應該堅持博物館的基本理念,博物館展示是在觀眾與真實世界之間的橋梁,博物館要堅持真實和科學的原則,要鼓勵人們立足現實世界,聚焦現實世界的挑戰,而不是沉迷在虛幻世界裡。」宋向光說。

蘇州博物館在直播中介紹「鎮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

藝術需要在場性,「雲看展」無法替代真實展覽

在「虛幻世界」裡,實體會不會變得更「虛無」?博物館站在線上或虛擬的高臺,人們會否在習慣中將不再願意親臨現場?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且「線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規則沒有任何不同,擁有的流量量級依舊是由投入的多少資本和社會關係決定的。

雖然不屬於文博體系,但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弗朗西絲·莫裡斯(Frances Morris)在美術館因為疫情閉館前,她看到渦輪大廳裡13米高的作品被放幹了水。「沒有任何數字內容可以彌補進入如此廣闊的空間欣賞藝術的快感。」莫裡斯的話讓很多人產生共情。

這也讓筆者想起今年年初,在上海博物館參觀「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雖然看展前做了功課,也早已經看到過展廳圖片以及東山魁夷作品,但當走入幾乎完全復原唐招提寺御影堂隔扇畫展廳,在不經意的一個回眸會產生置身何地的恍惚。這種沉浸之感首先是視覺上的直觀體驗,而後是由繪畫作品探索東山魁夷對東方文化的理解,直至追溯到唐代。

上海博物館展覽現場東山魁夷作品《山雲》

毋庸置疑,不入展館不看原作很難真正體會文明的偉大,也有人將原作和印刷品以活魚與死魚比喻。但在非常時期,通過網絡在雲端看展覽、聽講座雖是不得已為之,但卻不失為對展覽的一種理論補充和學術深化。各家博物館也推出了「雲看展」等形式,這既是對自身數位化資源的積累和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觀眾不能現場觀展的遺憾,也讓公眾從各個不同角度去學習及理解藏品。博物館的網站猶如一個個寶藏,對於已經落幕或看過的展,可以發現未知的新領域,並耐著性子在電腦前慢慢探究。對於正在舉行的展,則是做足功課,待重開之日。公教也是如此,平日工作瑣事,難得有時間去現場聽一次講座,現在講座以多種形式奉上,成為宅家的文化之宴。

但「線上展覽」更多傾向於信息平臺,「雲看展」永遠無法替代真實的展覽。無論是展覽還是藝術品的觀看都需要「在場性」,新媒體工具對於展覽的作用或在宣傳、教育、「用戶體驗」的延伸等方面更具效用。其結論是網絡技術愈發達,人們則會愈珍惜現場體驗。

敦煌研究院「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

博物館訪客的身份應如何被定義

當一切回歸常態,通過直播等形式讓更多人知曉的博物館外是否依舊會排起長隊?在長隊中等待入館的訪客的身份又應該如何被定義?

在宋向光看來,「博物館觀眾長時間排隊等待進館參觀,這不是『好事』。多年前,因沒有方便的購票渠道,觀眾要排隊購票參觀。在全球資訊網和移動社交媒體時代,應該有更科學合理的方法減少觀眾排隊,例如分時進館。觀眾參觀管理和觀眾參觀體驗管理是科學,應該得到重視。關於博物館觀眾的身份,這要看對博物館的定位,如果定位為旅遊景點,博物館訪客就是遊客身份了。如果定位為學習場所,博物館觀眾就是學習者。如果定位為文化產業,觀眾就是顧客了。此外,在全球資訊網情境中,博物館與用戶的關係略為複雜,雙方都是傳播系統的用戶,互為信息發送者和受眾。」

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疫情管控閉館後,拿起設備的直播狀態

在多重受眾體系下,未來的博物館會走向何方?彼得·維貝爾(Peter Weibel)在《新博物館宣言》(Manifesto for a New Museum)中指出,「未來博物館將成為獨特體驗的地方,通過藝術品的創造性展示,創新的互動方式以及個人體驗選擇,博物館將確定創新與個人之間的新關係。將保護個人免受大眾消費主義和大眾社會的影響。」

彼得·維貝爾還說:「觀眾拓展並不意味著要加強公眾參觀博物館的意願,而是意味著利用新技術手段的觀眾參與,以提高觀眾的知識、能力和意識。未來博物館的理想訪客不是旅遊觀眾,而是公民科學家。未來博物館將成為市民探索新世界的實驗室。未來博物館將為了解過去的智慧和知識敞開大門,更重要的是幫助公民了解他所生活和賴以生活的世界。未來博物館將成為一種新型實驗室,它需要的不是古典藝術史學家,而是高級科學技術專家。」

博物館應成為公共領域的一部分。但今天的公共領域被電視、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等大眾媒體所主導。不幸的是,博物館依賴於這些公共領域。為吸引觀眾和媒體的關注,有時博物館成為了公共景點。新技術是否可以使博物館擁有自己的公共領域?不僅通過在線發布和展覽,而且通過展覽中的交互工具,使觀眾和藝術品建立新的對話。讓觀眾不論是在藝術品展出現場或是以數字方式接觸藝術品時,真正使自己沉浸其中並研究藝術品的認知價值,博物館將因此而變身成為研究場所和實驗室。而不是從一個著名的圖像遊走到另一個圖像,只是觀望幾秒鐘而沒有任何理解。

博物館直播現場 淘寶直播供圖

「博物館不僅是休閒場所,更是表達人們的歷史發展歷程和美好生活願望的文明載體。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人們採取「社交疏離」防疫措施,以保護自我和他人生命安全。文化是消除恐慌和克服孤獨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勵人們與疫情抗爭的心理支持。」宋向光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如何定義高水平「雲博物館」
    在此期間,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觀眾和市民的文化生活,上海博物館對適合手機移動端瀏覽的網上博物館資源進行了梳理,並製作了「上博邀您雲看展」專題合集,為公眾提供足不出戶的文化體驗。此次專題合集的內容包含18個三維展覽、25門線上遠程教育課程,3個網上主題展,以及5個圍繞文物展開的珍品專題。1月28日,上海博物館「網上博物館」專題上線,2月6日正式發布「上博邀您雲看展」手機版。
  • 「雲賞花」「雲看展」……疫情期間,你「雲旅遊」了嗎?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3月12日,武漢大學發布通告,今年櫻花開放期間不對社會公眾開放,在櫻花盛花期免費開放10天左右網絡「雲賞櫻」通道。「雲賞花」「雲看展」......疫情期間,這種人在家中坐,身心「逛」世界的「雲旅遊」的方式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和青睞。
  • 新時代下的 「博物館奇妙夜」
    在此背景下,「雲博物館」、「雲展覽」 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全國各地博物館充分利用AR、VR、新媒體等技術,通過直播、線上展廳等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使社會大眾足不出戶便能欣賞中外瑰寶,感受千年歷史文化。今天,你 「雲看展」 了嗎?
  • 上海汽車博物館聯手蘇州博物館 以「水陸出行展」重塑雙城故事
    開幕直播現場從左至右:蘇州博物館副館長錢兆悅、上海汽車博物館公眾教育部主任姚暢多維互動,創造多元文化新體驗本次展覽從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上線數字展覽,到7月中旬展覽落地上海汽車博物館,並一直將持續到10月中旬。
  • 善作善成 未來可期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
    如何做到好展不斷、好評如潮,王春法的總結是「從實處著手,在細處用功」,施行預約參觀、優化參觀路線,建造母嬰室、鋪設「愛心」坐墊、提供熱飲等等措施,讓觀眾暢快參觀的同時享受暖心服務。跨界融合  優化「雲」端4月24日「中國航天日」之際,國博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推出「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並進行了開幕直播。「這是國博第一次在5G通訊技術的有力支撐下與多平臺聯動直播,近1800萬網民來到直播間『參觀』展覽。」。
  • 「雲見光影」融媒體直播!揭秘中國電影博物館
    「雲見光影」融媒體直播!就在5月19日下午,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協同中國電影博物館展開的「雲見光影」融媒體直播,在影院全面復工前19:40,同《今日影評》主持人陳旻一道觀賞完「雲見光影」融媒體直播的李鎮,在坐進錄影棚的第一時間便不自主地高呼:精彩!
  • 上海汽車博物館聯手蘇州博物館,以「水陸出行展」重塑雙城故事
    圖說:「行以致遠——水陸出行掠影生活展」日前開展 官方圖新雙城故事上海與蘇州,一個是彰顯現代化工業城市文明的魔都,一個是傳承江南千年風韻的古城。而在這兩座城市中,坐落著2座特色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與蘇州博物館。
  • 百度百科《行走的文明》直播探訪海外博物館 首期文森之家引45萬...
    疫情期間,「雲逛展」掀起了一股熱潮。為了提升雲逛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沉澱了近300家海內外博物館數位化內容的百度百科首次啟動直播項目《行走的文明》,將目光投向海外,與眾多官方博物館建立權威合作加碼海外博物館賽道。據悉,《行走的文明》直播節目圍繞全球國家的博物館、藝術展、藝術人物等進行全方位的直播內容呈現。
  • 45萬人在線圍觀,百度百科《行走的文明》用直播帶觀眾海外「雲遊」
    疫情期間,"雲逛展"掀起了一股熱潮。為了提升雲逛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沉澱了近300家海內外博物館數位化內容的百度百科首次啟動直播項目《行走的文明》,將目光投向海外,與眾多官方博物館建立權威合作加碼海外博物館賽道。
  • 疫情當前故宮再一次「上新」,「雲開門」也可常態化!
    600歲故宮首次直播的意義,不僅在於帶網友雲遊故宮,彌補不能進宮遊覽的遺憾;更重要的是,藉助科技的力量,故宮再一次「上新」。唯有不斷「上新」,故宮的大門才能更加敞開。較之於以往一些單純將線下內容搬到線上的「雲」逛展,故宮此次重細節、講故事的直播方式,既有趣、又有料,極大提升了收看體驗。帶領網友們穿越600歲紫禁城滄桑巨變的,是平時難得請到的兩位研究館員,通過直播鏡頭帶領觀眾行走於宮苑之中。觀眾不僅能觀賞到從來沒見過的空無一人的故宮,還能聽到「頂配講解」介紹文物與掌故。
  • 實測直播平臺首個「直播+雲遊戲」新功能,將給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基於自研的雲遊戲技術,虎牙直播推出了「一起玩」功能,率先將「直播+雲遊戲」這一創新概念落地。競核有幸搶先測試,並與虎牙YOWA雲遊戲平臺負責人王辰宇就「一起玩」功能,以及「直播+雲遊戲」將對雲遊戲、直播以及遊戲行業帶來哪些影響,做了進一步探討。
  • 「網紅展」開直播首日流量超30萬!廣東文化機構掀起直播熱
    這一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粵劇院、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文化機構集中推出系列網上直播,呈現歐洲繪畫展、齊白石大展、南粵古驛道等此前的文化熱點內容,為公眾提供實實在在的數位化產品及服務。突發事件的來臨檢驗著公共文化機構的應急反應能力,同時也對未來文化機構在「文化+科技」方向上的發展帶來些許思考。
  • 天府周末提前劇透:讓我們開啟博物館雲漫遊奇妙之旅吧
    「雲觀展」「雲旅遊」「雲閱讀」「雲晚會」「雲體育」……各種新消費、新生活場景正在網際網路「雲端」鋪展開來, 不僅為很多人枯燥的「宅」生活帶來一抹亮色,也正在成為新技術條件下人 們的新常態生活。
  • 線下展雲展覽結合的「一展兩模式」是未來會展方向
    線下展雲展覽結合的「一展兩模式」是未來會展方向因疫情的影響,今年各種展覽會都採取了「雲展覽」的模式進行。這既是一種無奈的被動選擇,同時,也是一次展會業的重要創新。疫情加快了會展的信息化、科技化發展,直接倒逼傳統會展創新改革,此舉將成為傳統會展業轉型升級的新契機。雲展覽的好處在於隨時隨地開展,開展的時間和場地不受限制。比如今年特殊的疫情形勢,線下展開不起來的情況下,雲上會展強勢崛起。雲展覽的另一個好處是容量無限,只要商家願意,可以無限制地展出自己的各種產品。還有,雲展覽可以將短期展變成長期展,不落幕的展會。
  • 足不出戶「雲看展」 北京地區100餘家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
    央廣網北京1月30日消息(記者王子衿)全景虛擬遊覽帶領參觀者身臨其境遊覽故宮博物院、「雲看展」遍覽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精品……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匯總了一批北京地區博物館推出的系列線上展覽展示內容,旨在通過多種新媒體手段,實現文博愛好者足不出戶在線觀展。
  • 湖南省博物館方力鈞版畫展開展,首創「雲開幕」超強「出圈」!
    「雲開幕」的形式,將開幕式搬到線上,為觀眾提供了一次鮮活、獨特的開幕觀展體驗。上午十點整,由湖南經視為畫展打造的「雲開幕」正式啟動,包括湖南省博物館官方微博在內的30餘家新媒體直播平臺進行同步直播,湖南經視主持人唐仲傑主持開幕。隨後,方力鈞在和湖南經視主持人王歡的對話中,帶領線上觀眾「漫遊」畫展,對現場畫作進行逐一解讀。「雲開幕」開播10分鐘觀看人數達200萬,在線觀看總人數超過2000萬人次,僅芒果V直播單平臺播放量達到500萬人次。
  • 雲上AAA | 線上「新戰場」,雲展直播齊上陣
    由廣東鴻威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2020雲上·亞洲樂園及景點博覽會」(簡稱雲上AAA)正在「雲展動力」平臺火熱進行中!
  • 單場直播播放量超千萬 山東博物館變身「播物館」
    最近,山東博物館的直播可謂讓觀眾大開眼界。 山東博物館直播介紹「指南車」 以前想看指南車之類的有趣物件,觀眾們得親自去趟博物館,趕上人多,還需要排隊,但從今年三月底開始,通過直播就能
  • 全國13家氣象博物館開始直播啦!
    直播地點:上海氣象博物館 直播看點:上海氣象博物館將招募十位大眾主播和網紅講解員小哥哥一起直播互動,探尋148年歷史的徐家匯觀象臺的鎮館之寶,體驗最炫酷的颱風預報,了解上海氣象百年歷史。同時將有互動問答,送出博物館最新款文創產品。
  • 氣象博物館,有你好看丨直播預告.
    、弧幕影院等多種新科技,感受歷史和科技的碰撞。直播地點:上海氣象博物館 上海氣象博物館將招募十位大眾主播和網紅講解員小哥哥一起直播互動,探尋148年歷史的徐家匯觀象臺的鎮館之寶,體驗最炫酷的颱風預報,了解上海氣象百年歷史。同時將有互動問答,送出博物館最新款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