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電影頻道特別推出大型專題片《足跡——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10月5日起,每日22點檔,在CCTV-6電影頻道播出。
大型專題片《足跡》通過對具有重大時代節點、反映新中國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人民精神風貌的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獨家視頻
羊城暗哨| 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敵特破壞暗殺活動十分猖獗。1950年國慶前夕,我公安部門破獲美日特務李安東、山口隆一妄圖以迫擊炮轟擊天安門的重大案件,轟動一時,後來改編成1956年的電影《國慶十點鐘》。
隨後,一場以剿匪反特、消滅反動黨團骨幹和反動會道門頭目為主要目標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展開,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並稱新中國初期三大運動之一。反特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1957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盧珏導演、馮喆主演的電影《羊城暗哨》。
《足跡》走訪了電影中的原型人物、健在的電影主演和知情人,在青年演員袁姍姍的講述下,更加認識到反特片誕生的嚴峻時代背景,同時向當代最可愛的人致敬。
串講人:袁姍姍
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反特片已經是非常遙遠的概念。現在大家熟悉的是諜戰片、諜戰劇。但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反特電影曾經長時間風靡中國銀幕,反映著從開國大典到改革開放,數十年隱蔽戰線殊死較量的真實歷史。
廣東省毗鄰港澳,解放時間又比較晚,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境外派遣敵特組織非常活躍。現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東華東路367號的廣州市公安局東山區分局,當年就是反特最前沿的「大東公安分局」。當時18歲的張志強,就是參與其中的偵查員之一。
張志強偵查員 《羊城暗哨》廣州第一大案親歷者:1954年大概七八月份,東山公安分局先後接到兩封檢舉信,信中寫廣州有一幫人準備搶劫廣州到海南島船,到聯合國去控訴中國共產黨的「罪行」。
寫檢舉信的人說他是個麻子,每天都到東山吃陽春麵,碰到一個人也在吃陽春麵。這個人會看相,叫做「小神仙」。「小神仙」說你這個人將來可以大富大貴,拉攏他一起犯罪。
麻子叫做劉仁德,原來是湖北航運局的一個船員。我們就根據檢舉信找到劉仁德,讓他給公安局做內線。
一開始我負責跟蹤,跟蹤一個發現了整個反革命集團,一共32個案犯。「小神仙」名字叫呂薄冰,就是集團的主犯。跟蹤時候我本身也很緊張,只有我一個人。呂薄冰每天拉著麻子從東山走到黃沙碼頭上船,我要看看船上的武裝怎麼樣,輪機在什麼地方,電臺在什麼地方,跟蹤他十天。
我跟呂薄冰上演跟蹤和反跟蹤。有兩次我們距離只有大概七八米左右,李伯冰很警惕,走路停一停、看一看。好在我沒有暴露跟蹤他這個意圖。
有幾個案犯還準備把炸藥帶上船。如果等他們這幫人都上船之後再逐個抓,難度就很大。最後大家決定,在陸上用傳呼的方法,見一個抓一個。
當年這個案件傳奇的偵破過程,吸引了廣東省著名作家陳殘雲。他想把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寫出來,得到了廣州市公安局陳恭局長的大力支持。陳恭還特意將他安排到局辦公室掛職副主任。
張志強偵查員 《羊城暗哨》廣州第一大案親歷者:當時陳殘雲寫電影劇本的時候,跟我們一起研究了半個月。片子剛拍完,上海電影製片廠派人來和我們這一幫偵查員討論,哪個鏡頭要修改啊,又搞了一個禮拜。最後我們還是第一輪看到《羊城暗哨》電影的。
電影《羊城暗哨》1957年上映後引發轟動,被譽為新中國第一部最具獨特創造,為以後社會主義偵破片開闢新路的示範性影片。羊城廣州也隨之家喻戶曉,一座城市因一部反特電影而聞名全國。電影所散發出來的精神魅力和英雄氣魄潛移默化地融進了一代人的生命記憶。
串講人:袁姍姍
內地的反特鬥爭如火如荼,遠在祖國西北邊陲漫長的國境線上,同樣並不平靜。1951年夏天,新疆帕米爾高原,迎來了一位神秘美麗的新娘古蘭丹姆。可她卻總是找機會接近解放軍塔吉克族戰士阿米爾,不由引起邊防部隊領導楊排長的警惕。
這就是電影《冰山上的來客》裡的故事。
2019年,是新疆和平解放70周年。解放初期的剿匪反特鬥爭同樣驚心動魄,被我國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烏·白辛寫進了劇本《冰山上的來客》。導演趙心水經過考察之後,把外景地選在了世界屋脊之稱的新疆帕米爾高原。拍攝地確定後,趙心水卻為如何找到合適的少數民族演員犯了難。
阿依夏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演員:當天我去看望一個同學,去的時候看見有五六個人在那站著呢,好像不是本地人。第二天那些人到學校來了,導演就看著我,說真古蘭丹姆的人選就在眼前。
在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崑崙山上的哨所執勤,已經是挑戰人體極限,更不用說還要時刻面對敵特的襲擊,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那一代戍邊英雄的頑強無畏,被膠片定格成難忘的雕像,永久地駐留在觀眾的心中。
阿依夏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演員:他們就是因為保衛國家的安全站崗,很辛苦的,就是連一個水都燒不開。我很佩服他們。
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雷振邦為《冰山上的來客》譜寫的樂曲,獲得了長春電影製片廠「小百花獎」最佳作曲獎。片中家喻戶曉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本來是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歌。
雷蕾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作曲雷振邦之女:我父親覺得塔吉克的民歌特別好,說能不能用一首童年唱過的歌,讓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長大了之後,用歌聲來相認。
串講人:袁姍姍
小時候看過一部老電影,劇情記不清了,但裡面一個賣冰棍的老奶奶給我印象特別深。但我怎麼也想不到,這個慈眉善目的老奶奶,竟然是一個潛伏特務。
後來我才知道,這部電影名叫《黑三角》。片中那個嚇我一跳的賣冰棍的老奶奶,就是老藝術家凌元老師扮演的特務於黃氏。據說在當時的哈爾濱,好多小朋友看過電影以後,都嚇得不敢上街買冰棍了。
由劉春霖、陳方千導演的電影《黑三角》,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7年在哈爾濱取景拍攝的,故事講述圍繞110機密人防工程我公安人員與國內外敵特間諜展開的殊死搏鬥。這部懸念叢生,驚險緊張的反特電影,及時滿足了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1978年,《黑三角》公映後風靡全國,電影中特務接頭的暗號,也成為人們流行一時的口頭禪。但影片更獨特引人的,是片中凌元扮演的女特務於黃氏和劉佳扮演的於秋蘭這對母女關係的設置。劉佳因電影中青春陽光的形象更是人見人愛。有些城市,觀眾甚至稱呼劉佳「一角四」。意思是《黑三角》的電影票一角五分,其中一角四分是衝著劉佳去的。
劉佳電影《黑三角》演員:我被選中的時候是17歲。劇組說想找一個很單純的、很陽光——用咱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有點「傻白甜」的一個形象。
我們從小就總是聽說要備戰、備荒。我們小學學校的玻璃上,全都用紙條貼的「米」字,那是防空用的,就是防止炸了以後玻璃濺的滿地都是。
我們經常聽見「最近有兩個特務來到咱們這個地方」,說穿什麼樣的衣服,身高,特徵。小孩們都很警惕。
電影中於黃氏這個反面角色,其實最初也讓著名演員凌元非常牴觸。領導說服了她,好演員就應該什麼都能演,這才讓她硬著頭皮接受了這個角色。為了演好這個女特務,凌元認真練習每個細節每個動作。
劉佳電影《黑三角》演員:凌元老師平時特別特別和善,所以我演抓她那一場戲就特別吃力,要抓著她往牆上撞,下不去手。戲裡頭她是把我的生父、生母都害死了。她說沒事兒,你就下狠手,要不咱們這一上午都拍不完。
隨著改革開放後國家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反特電影這一中國獨有的電影類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被近年來火爆的諜戰片諜戰劇所代替。但圍繞國家安全與境內外敵對勢力的的鬥爭卻從未停止,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們依然在人們注意不到的地方,為保衛新中國而戰鬥。
電影記錄下這段難忘的共和國歷史,也銘刻下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的功勳。他們的存在,就是我們今天和平生活最安全的屏障。他們的功勳,值得中國人民永遠敬仰。
編導:霍藝楠
編輯: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