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在《西遊記》的前4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比較美好的悟空形象:
在第1回中,還是石猴的他廣交朋友,勇闖瀑布,分享石室,被群猴擁戴為美猴王,為了求取長生之道,獨自漂洋過海,尋仙訪道,得遇名師——菩提祖師。
在第2回中,被師父賜予法名「悟空」的他潛心修道,意念堅定,尊老敬賢,細心揣摩師父所傳的口訣,勤謹修煉,終於學會了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和筋鬥雲。
在第3回中,為了防守花果山不受人間之王或禽獸之王的入侵,美猴王聽取四隻老猴的建議,到傲來國的武庫搬取兵器,到東海龍宮索取了如意金箍棒和一副披掛,封四隻老猴為健將,把花果山治理得井井有條。
在第4回中,美猴王接受天庭招安,隨太白金星上天,做了弼馬溫,看管馬匹甚是殷勤,馬兒被他養得膘肥體壯,聽說「弼馬溫」這個官職是一個「未入流」的芝麻小官,悟空也只是懊惱地離開天庭而已。後來,巨靈神來挑戰,悟空只是打斷巨靈神的宣花斧;與哪吒打鬥,也只是打了一下哪吒的左臂。
可是,悟空在第5回的表現,讓人有點失望。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第5回的孫悟空吧。
01 悟空淪為小偷的表現
許旌陽真人向玉帝啟奏:齊天大聖無事閒遊,結交天上眾星宿,恐怕大聖閒中生事。真人建議給大聖一件事管,才不會生出事端。
事實恰好相反,原來的大聖不知道官銜品從,不計較俸祿高低,無牽無掛,自由自在。一旦管事,事端頓生!
大聖既然奉旨管理蟠桃園,就急忙進入園內實地調查。
看玩多時,大聖詢問土地有多少株桃樹。
土地老老實實回答:有3600株,前面1200株的小桃,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中間1200株的甜桃,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後面1200株的彩桃,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
大聖聞聽此言,歡喜無任。這天,大聖查明了蟠桃的棵數,點看了園內的亭臺樓閣,回到府邸。
一天,看到老樹枝頭,桃子已經熟了大半,大聖就想吃一個嘗嘗鮮。
於是,大聖略施小計,支開了本園的土地、力士與仙吏。
等他們退下後,大聖就脫去冠服,爬上大樹,挑選那些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自在受用。
過兩三天,大聖又設法偷桃,盡情享用。
不久,聽七衣仙女說,王母娘娘要開設「蟠桃盛會」,大聖就往瑤池方向疾行。路上,大聖騙走赤腳大仙,自己假扮成赤腳大仙的模樣,進了瑤池。
在瑤池,大聖點看鋪設得齊齊整整的宴席,忽然聞到一陣撲鼻的酒香。
大聖垂涎三尺,就想去喝。於是,大聖設法讓那些人酣睡不醒後,拿些百味八珍、佳餚異品,痛飲玉液瓊漿。
喝醉的大聖誤進兜率天宮,看到太上老君的丹灶左右兩邊,安放著5個葫蘆,裡面都是煉好的金丹,
大聖想吃幾丸嘗鮮,結果是把葫蘆裡的金丹吃個精光。
下界後,大聖又回到瑤池,偷拿了4瓶玉液瓊漿,與群猴和七十二洞妖王共享。
以上,就是大聖在第5回中的不良表現。
02 悟空為什麼成了小偷
悟空是神、人、猴的集合體,在他身上,既有神的超凡入聖,也有人的喜怒哀樂,更有猴的調皮頑劣。
先重溫幾個猴子貪吃的故事。
「朝三暮四」現在是個成語,意思是反覆無常,變化多端。
這個成語來自《莊子·齊物論》:一個愛養猴子的老人,把家裡的錢大部分用於給猴子買橡實。後來,老人的錢不多了。於是,老人和孩子們商量:早上給它們3個橡實,傍晚給它們4個橡實,猴子們大為不滿。老人說,早上給它們4個橡實,傍晚給它們3個橡實,猴子們這才俯首帖耳。
也許,聰明的你會嘲笑猴子的算法不精,我倒以為這是猴子的小貪心在作怪:先吃多的一份,不吃虧呢。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獵人利用猴子愛喝酒、愛模仿的習性,抓住許多猴子的事。
也就是說,在《西遊記》第5回中,悟空因為起了貪念,淪為口腹之慾的奴隸,又因為沒有被王母娘娘宴請的憤恨之心,更加放縱自己,於是,大聖在這一回中成了小偷。
03 悟空偷盜給我們的警示
看到成熟的大桃,悟空最初只是「要吃個嘗新」,結果卻是一發不可收拾。根據七衣仙女的描述,後面9000年一熟的紫紋湘核大桃子,成熟的都被悟空吃了。想想看,1200株桃樹,該有多少成熟的桃子,都落入悟空的腹中。
無意間撞進兜率宮,看到太上老君的葫蘆,悟空原來也只是想「吃它幾丸嘗新」,結果呢,把太上老君5個葫蘆了的金丹都傾倒出來,都吃了。這可是太上老君煉了許久、準備獻給玉帝做「丹元大會」的「九轉金丹」呀!
由此,我想到世間一些與此類似的事情:
有的小孩開始只是偶爾在手機上玩一下遊戲,結果,一頭扎進去,就沉迷其中,成為網癮少年。
有的青少年學著大人的樣子,抽支煙,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結果,染上了菸癮,成了菸民。
有些官員,最初也拒絕收受賄賂,可是,某一天,他放鬆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結果,成了大貪官,鋃鐺入獄,才追悔莫及。
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自律,「莫以惡小而為之」,要防微杜漸,時刻警惕,經常反省,做個堅守初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