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宛如重磅炸彈一般的紀錄片為自由黨動蕩的領導權鬥爭提供了新的視角,這場鬥爭導致譚保失去了總理寶座。
雖然達頓引發了去年八年的流血事件,但譚保最親密的盟友之一科曼被曝才是給譚保「致命一擊」的那個人。
譚保在48小時內遭遇了兩次領導權表決,最終,43名自由黨人背棄了這位總理。
第一次領導權表決是譚保在猜測自己已經失去多位內閣部長的信心之後主動發起的,但最終以48-35擊敗了唯一的挑戰者達頓。
隨後,譚保要求達頓,如果還想再次挑戰,就讓大多數自由黨國會議員籤署請願書。
結果,資深部長費菲爾德、科曼和卡什都宣布不再支持譚保。
但根據譚保的盟友勞迪的說法,正是科曼籤署的請願書決定了譚保的命運。勞迪在周二於天空新聞上首映的紀錄片《Bad Blood / New Blood》中說:「這是毀滅性的,是致命一擊。」
科曼最終選擇跳船,籤署了請願書並遞交了辭呈,勞迪說這一舉動發出了「強有力的信息」。
然而,科曼堅持認為此舉並非出於不忠,聲稱他曾與譚保談過此事。
這位金融部長也被指曾經暗示達頓,他可以在領導權表決後擔任副黨魁——但他本人否認此事。
達頓則稱,前總理曾在去年8月的黨團會議後找到他,並敦促他繼續擔任內政部長。然後,他聲稱譚保向他提供了畢曉普的副黨魁之位。「鑑於剛剛發生的事情(領導權表決),我告訴他,這不靠譜的,他也無權送出這份禮物。」
譚保辦公室此後否認了這一說法,聲稱沒有黨員支持,他無法向達頓提供這份工作。他還聲稱他不會放棄畢曉普這個副手。
與此同時,譚保的繼任者莫裡森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與自由黨同僚的談話。莫裡森在紀錄片中說:「我和同事們談過,他們非常清楚我一直採取的立場,以及我直到最後一刻都支持總理。這個國家剛剛有過一次非常痛苦的經歷,他們正在尋找一個能夠穩住局勢並告訴他們沒事的人。」
但是,莫裡森堅持認為,譚保本可以在今年的聯邦大選中獲勝。「我當然是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