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點的菜,自己付的錢,沒吃完還要多收錢?
沒錯。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節約糧食在「倡導」的基礎上或將迎來制度性懲戒措施。草案明確,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
此外,草案規定,禁止製作、發布、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等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違反規定的,責令整改,給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本報記者柴歸長沙報導
12月22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開幕,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首次提請會議審議。
記者注意到,草案對餐飲服務提供者做了規定,要求餐飲服務提供者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在醒目位置張貼或者擺放反食品浪費標識或者由服務人員提示說明,引導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要合理確定餐食的數量、分量,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規格的選擇;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
造成明顯浪費將收取廚餘垃圾處理費
去飯館點菜,看到喜歡的都點上,「有錢任性」剩上一堆……這樣的現象,今後可能會要給飯館交「罰款」——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
此前,多地餐飲業協會響應號召,推出「N-1」「N-2」點餐模式,即10位進餐客人只能點9個或8個人的菜,不夠再增加菜品,確保顧客在吃飽吃好的同時,從源頭杜絕餐飲浪費。但是,這種點餐模式只是一個倡議,對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強制性約束。賦予餐飲服務提供者額外收費的權力,效果或截然不同。
早在今年11月30日,海口已施行對餐飲經營者、單位食堂等產生的餐廚垃圾,應當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的原則,逐步實施計量收費等收費制度。
如果消費者在餐廳點了很多食物沒吃完,餐飲經營者將為此多付費。了解這個背景,再看給餐廳賦權,允許餐廳收取消費者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似乎順理成章。按照這個邏輯,如果吃不完的糧食願意打包回家自行處理,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費用。
實施層面或許有困難
儘管如此,廚餘垃圾處理費的收取在實施層面或許依然有困難。
最大的問題是人們接受程度不一。無論給出怎樣的正當理由,許多人的消費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改變需要時間。餐廳若真嚴格執行,一是怕利潤下滑(從經營角度說,顧客點的越多越好),二是怕產生爭執,顧客流失。
其次,在細節上的規定必須統一。例如浪費多少需要額外收取廚餘垃圾處理費?若有的餐廳100g,有的餐廳1000g,這有悖公平。廚餘垃圾處理費定在什麼額度合適?比如每1000g加收100塊,還是採用類似稅收的累進位?這些標準的制定一方面是讓餐廳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保護了消費者,避免遇到一些餐廳名為廚餘垃圾處理費實則獅子大開口宰客牟利。
另外,也有網友指出:菜品難吃真的吃不完怎麼辦?實在吃不下還要收費嗎?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目前還在審議階段,接下來還有許多細則要制定。人們的熱烈討論,也反映了大家對食品浪費的重視。
可以確定的是,「吃不吃得完」這個問題,已不單純是個人選擇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引人注目。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層面提到解決種子問題,還是首次。糧食是社稷之本,高層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有數據顯示,每年,僅城市餐飲浪費就超過了340億斤。可以預見的是,不管面臨多大困難和爭議,反食品浪費立法似乎是勢在必行。
餐館探訪
盤子印上謎語,吃光才能看到答案
本報長沙訊 記者注意到,如今除了在外賣平臺,越來越多餐飲品牌推出小份菜以適應外賣用戶需求,主打聚餐場景的餐飲門店,也有了對小份菜的新嘗試。12月22日,在侯師傅熱炒德思勤店,記者注意到,來用餐的大多是2-4人,每桌顧客桌上的菜品種不少,但分量卻比往常的湘菜少得多。量少了,輕輕鬆鬆就能做到光碟。
侯師傅品牌總經理孫螢告訴記者,侯師傅熱炒德思勤店是適應當下消費趨勢的一個新的嘗試,採用的是小份菜全新模式,店裡只供應小份菜,價格不貴,目的是讓顧客既能享受到菜品的豐富,還不造成浪費。如何讓小份菜的分量剛剛好?孫螢告訴記者,小份菜推行前經過了9個月的反覆實驗,並專門開模打造了一批適應小份菜的專門餐具。「我們對小份菜量的標準是,3個人一起吃5個菜,剛剛好。」
推行「小份菜」模式,效果很顯著。「德思勤店是我們首家嘗試小份菜的店,面積只有200平米左右,營業額卻比面積1000平米的大店還多。但與營業額相對的是,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很少。一般傳統大店每天產生五六桶餐廚垃圾,德思勤店每天只有1桶餐廚垃圾。」孫螢告訴記者。
為了鼓勵節約,長沙的餐飲店也紛紛出招。「光碟行動」「拒絕浪費」已經成為餐飲店的標配。比如,「吃飯皇帝大」處處可見標語「拒絕餐飲浪費,加入光碟行動」,「適量取食,不隨便剩飯」。全聚德烤鴨為了響應拒絕浪費號召,還專門新增崗位「制止浪費監督員」,3名工作人員配證上崗。自助火鍋唐老九採用的方式是浪費100克食材罰款10元。
為了鼓勵顧客節約,侯師傅熱炒還在餐具上做文章。「滿山的細伢子——打一長沙地名」,這個謎語寫在裝菜的盤子邊緣,消費者完成光碟,就能看到謎底,原來是「桐梓(諧音童子)坡」。「這種有創意的方式,比起各種光碟標語,更有效,也更有趣。」顧客小李說。
冰火樓則從菜品搭配做文章,通過合理搭配來減少浪費。「點菜員都經過配菜培訓,要幫客人做好菜品搭配,既要保證客人吃好,又要減少浪費。客人離開後進行臺面檢查,剩菜率高,就要立馬對配菜或菜品進行調整。」湖南冰火樓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彬說。
記者李姝
商家這些點菜「套路」可能不靈了
據新華社電 菜單上不提示菜量規格,問服務員也含糊其辭;點的菜超量了,商家也不提醒甚至故意誤導消費者……針對這些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套路」,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明確了相應措施。
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食品、餐飲行業應加強行業自律,依法制定、實施反食品浪費等相關團體標準和行業自律規範。
中國政法大學地方財政金融與農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李蕊表示,餐飲浪費在食品浪費的各環節中佔據較大比重,草案的這些措施在餐飲服務提供者的義務和責任的設定方面具有較好操作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約食品浪費的作用。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秘書長王敬波認為,餐飲服務提供者作為市場主體存在利益驅動,立法一方面要對小份餐的規格、標識提醒的設置等設定明晰的強制標準,作為監管處罰的依據;另一方面,對商家的誘導、誤導等比較難以判斷的行為,應進一步完善界定標準,使執法更加容易。
商家或可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用餐需求
據新華社電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廣泛運用於餐飲行業。反食品浪費法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分析研判消費者用餐需求,通過建設或者共享中央廚房、配送中心等措施,對食品採購、運輸、儲存等進行科學管理,防止和減少浪費。
但是,大數據技術在給人們點餐帶來便利的同時,是否會帶來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
王敬波認為,允許商家利用大數據分析研判消費者的用餐需求,需要有充分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作為配套,比如對一些敏感信息等進行移除、遮蔽等技術處理。制度設計上要進一步明確,商家不得收集敏感個人信息,且負有對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職責。
李蕊建議,要嚴格限制商家向第三人提供信息,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要進行匿名化處理。對於違規餐飲服務提供者,應嚴格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