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註定是一部有爭議的作品。
動畫片類型,立意卻反低幼。劇情方面,卻配不上它的立意。它贏得了票房,三天過8億,口碑卻不太行。
有人點讚,有人唱衰,目前豆瓣評分只有7.1。
在看完《姜子牙》後,我最大的反應是想起張愛玲的一個妙喻。
有一個人逛了廬山回來,帶了七八隻罈子,裡面裝滿了廬山馳名天下的白雲,預備隨時放一點出來點綴他的花園。為了愛而結婚的人,不是和把雲裝在罈子裡的人一樣的傻麼!
因為《姜子牙》是彩條屋神話系列第二部電影就對它保持期待,這不是和把雲裝在罈子裡的人一樣傻麼。
事實證明,《姜子牙》不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程騰和李煒不是餃子,即便導演是餃子,也不能代表這部作品就是第二部《哪吒》。
畢竟,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姜子牙》兜售的是一個電車困境式的立意 :殺一人而救天下是否合理?
在誅殺九尾狐時,姜子牙看到九尾狐體內有個小女孩的元神(後文稱為九兒)。就在這一剎那,他的信念動搖了。
為了救天下,犧牲一個無辜生命是否合理?
以師尊為代表的體制告訴姜子牙,這不是除惡,而是斬善。姜子牙不願意接受師尊的意志,遭到懲罰,被發配到北海。
誅殺九尾狐之前,姜子牙是第一大弟子,根正苗紅,前途無量。看到九尾狐體內九兒元神,姜子牙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懷疑。
這段戲讓人感覺生硬的地方是,九兒的存在怎麼這麼快就可以撼動姜子牙的價值觀?
在此之前,姜子牙身經百戰,衝在戰鬥第一線,立下首功,得到師尊高贊。身經百戰殺成得意門生,這也意味著,要動搖姜子牙的價值觀,需要激烈的戲劇衝突。
因為一個陌生女孩的元神就讓姜子牙動搖了原先的價值觀,要麼是強行加戲,要麼有導演的惡趣味,姜子牙對九兒的元神一見鍾情。
這也就意味著姜子牙是個隱形的戀童癖。
導演李煒接受第一導演採訪時曾說,讓姜子牙變成中年人,是為了貼近觀眾,也有自我表達。
跟易巧(彩條屋總裁)談的時候,他們就說老頭兒這種白髮飄飄的形象,比較適合於導師,沒有代入感。特別年輕人,需要一個更親切一點的、有缺點、有故事的人。
因為我那時候還是中年嘛,現在已經快老年了。就無形當中也把很多自己的困惑、危機加進去了,程騰回來以後,就隨意畫了幾個。
迎合觀眾,用作品表達自我當然可以。但對《姜子牙》這部作品來說,這樣做不合適。
因為它會讓觀眾陷入一個疑惑,姜子牙算不算一個中年人?
從年齡上看,姜子牙確實是中年大叔。但除了生理特徵,我們找不到他作為中年人的文化特徵。比如他沒有尋常中年人具有的生存困境,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一旦沒有這個困境,那麼姜子牙對主流價值觀的遵循只能證明,他是這個體制內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從另一個意義上講,唯有讓姜子牙具備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環境,才能區分他和孫悟空哪吒這種少年英雄不同,他的妥協和反抗才更具有悲壯色彩。
導演李煒曾說,「大聖和哪吒其實是少年,有赤子的心。姜子牙是一個成年人,用一個不好的比喻,是『社畜』。他做任何事情,需要瞻前顧後。」
這樣的分析是對的,然而,觀眾在影片中並沒有看到姜子牙瞻前顧後的理由。
他是師尊認可的打手,一個相信自己代表正義,按照主流價值觀打打殺殺的超級英雄。姜子牙反抗這種主流價值觀,對師尊代表的體制說不,他更多的是在拋棄自己精緻利己主義者的一面。
這也造成了影片的敘事漏洞,姜子牙身為中年人,只是一個年齡標籤,是生理特徵的標識,因為沒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設定,姜子牙不過是披著成年人皮囊的哪吒。
他對體制說不甚至不如《降世魔童》的哪吒更悲壯,畢竟後者拼得一身剮,還有對親情的維護。
姜子牙的動機呢?與其說是對無辜生命的憐惜,更像是戀童癖的大爆發。
如果彩條屋繼續講封神故事進行到底,可以走姜子牙和九兒的CP路線,片名就叫《這個神仙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