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政協委員李飛躍。
紅網時刻1月15日訊(記者 胡用梅 何雨杏)2014年7月,郴州正式啟動西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休閒風光帶項目建設。西河生態休閒風光帶自建成以來,有效改善了沿線村莊的對外交通條件,提高了人居環境品質,吸引了現代農業項目和生態休閒項目建設,增加了農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周末郊遊的好去處,成為了郴州市乃至全省的鄉村振興樣板工程。
「西河模式的探索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離將西河打造成全國一流的美麗多彩富裕的百裡畫廊卻還有差距。」郴州市政協委員李飛躍在政協郴州市五屆五次會議第一聯組討論會上提出,西河生態休閒風光帶項目還需進一步改善優化,切實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
李飛躍列舉了西河生態休閒風光帶目前需要改善優化的地方。如,基礎設施配套欠完善,產業發展不協調,部分基本農田保護不力,生態與產業發展有衝突等。
為此,李飛躍建議更新策略:實行流域一體化、產品多元化、景區豐富化、鄉土特色化、營銷多樣化戰略。將項目整體包裝、整體打造,豐富農產品、旅遊產品類型,實現一季一景、四季不同,依託「八古」(古村落、古民居、古戲臺、古宗祠、古橋、古塔、古道、古樹)資源,融入風味美食和民俗文化內涵。同時,也要通過多市場、多渠道、多方式營銷,努力提升西河沿線生態和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成為網紅打卡帶和農民致富帶。
其次,要強化規劃統籌。強化生態統籌。統籌考慮西河流域沿線的自然生態格局,大力推進森林生態、生態農業、生態村鎮、生態休閒和生態廊道建設,全面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鄉村環境治理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打造環境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帶,建設成為高品質全國知名的城鎮群綠心;強化產業統籌。推進以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旅遊業為主體的農業發展布局,打造田園水鄉、蘇仙畫廊、鄉村慢生活、綠色養殖等四大功能板塊,同時建設生態化、優質化、特色化、規模化的生態優質農業帶和鄉村休閒旅遊帶;強化用地統籌。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各項控制性指標,充分考慮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等禁止或限制開發建設的區域,優化調整農用地、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的布局;強化設施統籌。充分利用現有縣鄉道改造,融入區域交通系統網絡,創建便捷的對外交通條件,提高對外交通可達性和有效服務範圍,建立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鼓勵有條件的連線連片村莊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優先解決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衛生改廁等重點問題;強化文化統籌。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系統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的原則,搶救歷史文化遺產,發展鄉村旅遊。重點打造湘南民居展示帶、民俗文化帶、地方美食帶。
為推動優化西河沿線發展的順利實施,李飛躍建議成立市縣兩級統籌協調領導小組,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市級成立規劃協調領導小組,縣區級成立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創新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和經營模式政策體系,解決土地、人才、資金瓶頸;建議市人民政府編制西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從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出發,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分布、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加大產業引導和培育,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科學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