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弘揚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
作者:牛賢芳
關公在其六十多年的人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徵戰群雄,輔佐劉備力圖匡扶漢室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千的渾宏壯歌。關羽作為漢末名將,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被後人推舉為集「忠」、「義」、「仁」、「勇」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千百年來,關羽作為「忠義仁勇」的化身,在海內外華人中獲得了廣泛一致的認同,形成了以「忠義仁勇」為核心內容,獨具特色的關公文化。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城鄉高樓林立、商貿繁華,富裕起來的人們,盡情的享受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但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由於物質利益的誘惑,在一些人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泛濫,社會道德水平在某些地方有所下降。全國人民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人們擺正個人、集體、國家的關係,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逐漸形成了學習關公文化、提升人群素質、淨化社會風氣的熱潮。中國臺灣、日本、美國等地區和國家都投入巨資興建關帝廟,祖國大陸許多地方也修建和擴建關帝廟,臺灣的關帝廟比40年前新增3.5倍;與此同時,各地開展並大力支持關公廟會和關公文化節活動,學術界也開展對關公文化的研究討論,並發表、出版了一批研究關公文化的文章和著作。這一切都說明,關公文化還實實在在地存活於現實社會中,並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著廣泛的影響,關公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存在有著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關公文化有利於提升人群道德素質
「依法治國」固然重要,「以德治國」卻也不可或缺。「德」支配著思想,「法」約束著行為。「法」是「德」的基礎,又是「德」的補充。因此,思想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有十大傳統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關公文化中的忠、義、仁、勇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和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化。因此繼承和發揚關公文化的精神,有利於培養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
著名哲學家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指出:「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倫理關係,即是情誼關係,亦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係」。關公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倫理型的文化。關公文化的基本內容,關公的忠義仁勇,滲透著傳統的倫理道德精神。
千百年來,人們崇拜關公,不僅僅是崇拜關公的勇武,尤其是崇拜關公的道德品質,本質上是崇拜關公高尚的道德人格,崇拜關公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英雄氣節和高尚情操。長期以來,經過官方和民間的共同推崇塑造,關公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道德偶像,被頂禮膜拜。因此,關公崇拜實質上是一種道德崇拜,體現著中華民族崇尚道德的精神。這種對道德的推崇,不僅在歷史發展的當時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其現實意義。
二、弘揚關公文化有利於淨化社會風氣
關公的「忠義仁勇」和「誠信」已經影響了中國千百年,而且已成為世界崇尚的道德信仰。運城市把「誠信立市」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弘揚關公精神,打造誠信運城」已成為獨一無二的特色魅力,並在海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誠信度和知名度。前年,教授易中天對運城「情有獨鍾」,他認為,運城給我們帶來了兩件寶物,一個是人類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鹽;一個是滿足人們精神世界需求的道德和情義。尤其是情義二字,分量太重,可謂捧出了運城的最晶瑩豐富的文明結晶——誠信、情義。
從2001年9月的南京冠生園,月餅陳餡翻炒後再製成食品出售,以及現在從三鹿到蒙牛等大牌的乳品公司的產品,都查出了含有三聚氰胺,而這些企業中好多是免檢的。除了這些,我們出現過毒大米,地溝油,洗衣粉的油條,蘇丹紅的鴨蛋等。由此引發了國民對企業的信任危機,這些危機的產生,對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來講,都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如果在此之前,政府積極進行宣傳、倡導企業和人民吸取關公文化中的誠信精神,把人們對關公誠信的推崇、引導、提升為對市場經濟誠實守信原則的遵循,那麼,類似事件發生的概率會小得多。在臺灣,關公的信仰者要興辦企業,籤訂某項商貿契約,都會在關帝神靈前舉行儀式,焚香禱祝。這一事實,從一個側面證明,關公文化的誠信精神,有利於扼制危害信譽事件的發生,從源頭上為淨化社會風氣貢獻一份力量。
據報載,北京某大學在對42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在「對他人的態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訪者,缺乏對他人的足夠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對「與陌生人打交道時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贊同的高達45.8%,而完全反對這一說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這個競爭的年代裡,如果不保持警惕,別人就可能佔你便宜」的佔32.7%,部分同意的佔38.6%,完全不同意的只佔2.6%。由於缺乏真誠與信任,於是沉迷於網絡虛擬世界,而不願意在生活中與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謠中傷,甚至盜竊財物者有之;為爭奪戀人,搶奪升學、留學機會而不擇手段者有之;逢場作戲,未婚同居,多角戀愛者有之,於是因戀愛不成而輕生自——或是兇殘報復的事件,在高校時有發生。人際關係的淡漠,容易導致學生孤僻、冷漠、緊張、不合群、缺乏責任感,引發心理疾病,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使學校的不穩定因素加大。因此,弘揚關公文化勢在必行。關公文化中的誠信、情義精神,無疑成為了增加社會穩定的基石。
三、弘揚關公文化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
「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當你站在解州關帝廟廣場上,就能看到在入口處,懸掛著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為關帝廟題寫的這一楹聯。此楹聯表明我華夏同胞共有的文化心理,表明關公文化是連結天下華人的精神紐帶。關公崇拜是中國人民,包括臺、港、澳同胞共同的內在選擇。
中國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後,對關公的崇拜,在全國各地依然熱潮未退。尤其在港、澳、臺同胞和旅居海外華人那裡,對於關公的祭祀、崇拜之風,經久不衰,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在擁有2200餘萬人口的臺灣省,幾乎所有人都信奉關公,全島有大大小小的關帝廟萬餘座;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旅美華人有一個崇拜關公的民間組織,在全美各地的分會竟有140多個。在美國,就連總統大選前,候選人都要祭拜關公。在泰國,各級法庭在開庭審理案件之前,都需要莊重的在關公像面前宣誓,以示公正。在新加坡這個國家裡,基督教是其唯一宗教,人們在信奉基督教的同時,不可以再信其他宗教,但有趣的是,政府仍允許人們信奉關公。在僑居東南亞的華人之中,對於關公的崇拜和祭奉,亦非常普遍。關帝廟已由最初的求關帝保佑,逐漸成為華人互相交流、集會、議事的場所。無怪乎前外交部長李~肇星說,如果你不了解關公文化,在國外和我們華人幾乎沒有共同語言。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有著各自的崇拜和信仰。但是關公文化卻在那裡落葉生根。在蒙古,人們親切的稱關羽為「關媽媽」。甘肅省夏河縣拉不楞關帝廟香火十分旺盛,廟內修建神態威嚴的關公塑像,神龕前還供奉有頗具藏族風情的供器、酥油燈、青稞鍋塊,以及表示尊敬和吉祥的白色和金色哈達。在西藏磨盤山關帝廟還有這樣的故事:在清朝乾隆年間,廓爾喀犯西藏邊境,大肆搶掠寺廟的財物、金銀、糧食和後藏地區的大批牛羊,藏民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當時中國正值國力最鼎盛,公元1792年,清朝乾隆皇帝派大將軍福康安,統帥大軍迎戰廓爾喀入侵者。雖然在歷史上廓爾喀一向以戰功著稱,但是清王室大軍顯然更勝一籌,再加上西藏當地百姓合力支持,七戰連捷,不到3個月的時間,不僅把入侵者趕出國境,還一路打到了廓爾喀的都城(今天的加德滿都),廓爾喀的國王不得不出城請降。班師回到拉薩,土兵們認為,在邊陲萬裡險惡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中,能順利擊敗以驍勇善戰聞名的廓爾喀人,一定是武聖關羽在冥冥之中相助,於是上下官兵捐銀7000兩,由福康安將軍和當時的攝政王達拭呼圖克圖總領其事,在布達拉宮西側的巴瑪日上新修一座關帝廟。因為關公與藏族史詩中的古代英雄格薩爾非常相似,所以拉薩人稱之為「格薩拉康」,即格薩爾宮殿。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這種祭祀廟宇遍及海內外,九州無處不焚香的景觀,表明關公崇拜已形成超時空、超民族、超國籍、超信仰的價值趨同。世界各地、各階層華人華僑,在忠義精神的引導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逐漸加強,並隨著關公文化的傳播,逐漸紮根於民族的沃土,成為我們民族的美德,成為我們民族團結興旺的原因之一。
四、弘揚關公文化有利於國家統一
關公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大一統」思想。關公一生奮鬥的最高理想,就是匡扶漢室,一統天下。這種「志存一統」的思想,飽含著實現國家統一的積極因素,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內在基礎。關公文化已被整個中華民族高度認同,對兩岸民眾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是連結海峽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關公文化的凝聚力,為我們統一祖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
在臺灣有「五朝福醮」的典禮,一個廟典禮時,每天的義務工作人員即有200餘人,最多時達到800人之多。據不完全統計,臺灣一定規模的關廟達千餘座。民間交流包括關公崇拜在內的各種宗教色彩的民間信仰,本來就源於大陸,而各種祭祀活動就表明了臺灣文化尋根意識的一種傾向。
臺灣是宗教信仰相當自由的地方,除原住居民外,大多從大陸先後移民到臺灣,在整個遷移過程中,充滿各種危險性和不確定性的因素,處於這種環境,往往會祈求神明的保佑,以使心靈能夠平靜,信心可增強。同時,在抵達目的地安頓下來之後,為了彼此之間的相處和教育子孫後代,即籌資興建各種廟宇,供奉各種神靈,以表達祈佑和感恩之心。關聖帝君的事跡和忠義仁勇的作為,在小說和戲劇的宣導下,更是家喻戶曉,深入到臺灣人民的內心之中。
2002年,臺灣弘道協會贈送解州關帝廟「武廟之祖」牌匾,臺灣關公文化協會也在其宣傳冊中寫到:「寶島臺灣,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急需關公精神來振興寶島」。每年,解州關帝祖廟也都要接待臺灣朝拜團及信徒萬人以上。臺灣人民不僅崇拜關公,而且希望將關公的精神進一步地發揚光大,並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臺北市行天宮就是基於此一理念興建的廟宇,至今超過半個世紀,目前擁有數百萬信眾,以宗教、文化、教育、醫療、慈善等五大志業,來服務社會。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是其秉持不變的社會責任;社會教化、公益關懷是其務實篤行的社會參與,在臺灣民間社會深具影響力。
我們信仰著同一個神靈,民族團結與和平統一不容置疑,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因此,臺獨妄想永遠也不可能實現。
至此,關公文化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力量,可見一斑。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這是關羽偉岸的形象;「廟食盈寰中,姓名走婦孺」,這是關羽博大的文化力量。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仁、勇,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理想,寄寓著儒學的道德精髓,滲透著佛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維護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促進和增強海內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關公精神和關公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新價值和新作用。
五、弘揚關公文化有利於「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針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消極現象和社會公害提出來的。提出「八榮八恥」的目——是引導人們擺正個人、集體、國家的關係,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
只有當人們做到對祖國以「忠」,才能做到以危害祖國為恥;做到對人民以「義」,才能做到以背離人民為恥;做到處事以「仁」,才能做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做到為人以「誠」 ,才能做到以見利忘義為恥;做到為人以「智」,才能做到以愚昧無知為恥;做到為人以「信」,才能做到以違法亂紀為恥。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當關公的「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走進人們內心,融化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也就做到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勞動、愛同學、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的「八榮八恥」新時期的道德觀。可以說,關公的精神品質是與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辱觀相輔相成的!
和諧社會是整合融洽社會的各項資源,並使之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概念,是十六大四中全會提出來的,它既是執政黨與時俱進的執政目標,同時也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升華。那麼,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社會的和諧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評判標準就是:民主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中,誠信友愛,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倫理支撐,是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國家法律的支持,也需要道德的支持。
關公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在於:關公文化的思想內容可以引申、擴展、轉化和升華,成為樹立社會主義榮譽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觀念、規範、原則。
關公文化的「仁」、「義」精神,可以引申為信譽原則、守信原則。當前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時期,極易發生道德上的無信及由此引起的道德混亂。因為在轉型時期,也是新舊兩種思想道德觀念相互鬥爭和轉換時期,原先以「忠義」為特徵的道德秩序已被動搖,而以「守信」、「信義」為特徵的新道德秩序正在建立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少數人不講忠義,又不講信用,出現道德上的無序狀態。目前我國社會生活中存在著一些企業欺詐、假冒偽劣;人與人之間背心毀約、互不信任;官場上揮霍公款、貪汙盜竊等現象,既是經濟上的不法行為、政治上的腐敗行為,也是道德上的背德行為,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的一種褻瀆。
我們看電視《喬家大院》時,也許大家記住的是喬致庸,每次出遠門喊的那句「走咧」,但只要留意,就會發現他出遠門時必拜祖宗,而他家祖宗祠堂的殿正中,供奉的正是關公。在世界範圍內被傳為美談的晉商,他們在從事商業活動中需要的一種精神支柱,而關公被他們譽為最講「信義」的神靈。因此,山西商人以關公的「義」來團結同仁,摒棄「見利忘義」、「不仁不義」等不良觀念與動機。以關羽的「信」來取信於主顧,摒棄欺詐行為。山西商人不僅在家中、店鋪中供奉關羽,而且在各地的會館中為關羽修殿蓋宇,有代表性的廟宇是遼寧海寧山陝會館,內蒙古的多倫山西會館,甘肅省的張掖山西會館,河南的山陝會館,安徽亳州的山陝會館等等。他們的目的就是請這位神威至大的神靈,日夜監督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商業活動,同時從關羽身上汲取無窮的正氣力量,使商業活動立於不敗之地。由此可見,先輩從關羽身上學習「信義」,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借鑑意義,不可謂不大。
關公文化中「仁」的思想,可以轉化為社會主義的公正、公平原則的思想。仁者,愛人。仁愛思想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關公文化中仁義的思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倡的公平、公正、友愛的原則是一致的,前者是後者的思想文化基礎。後者是前者的最終目標。保護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在此情況下,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博愛應該是我們的基本價值取向。尊重大家的權利,才能真正做到社會的安定有序。
關公被儒、釋、道所推崇,「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儒、釋、道三教有「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之說。佛教認為人們的貪、顛、痴是造成心靈不得安寧的原因,稱之為「三毒」,指出人們貪慾過重,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張與心靈的不安。關公的「誠」有助於人們減輕欲望,待人真誠,慈悲為懷,不僅會有利於減少與他人對立,也會養成平和心態,有益自己心靈的健康,所以要人們寬容、厚道。《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和關公「仁」和「智」的文化內涵,有助於引導人們有所為,有所不為,引導人們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對於各教所宣教義,我們可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真正的為我們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其應有的一份力量。
總而言之,關公作為道德精神的偶像,其道德精神,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內容;關公的「大一統」思想,關公文化中的誠信內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一句話,弘揚關公文——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就是我們在此探討弘揚關公文化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