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2021-01-18 孝感市門戶網站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養老送終等等。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於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

  (一)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於君王,報效朝廷。周代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級的封建貴族官員,七十歲就要把執掌的政事交還國君而告老還鄉。貴族官員致仕後,朝廷把他們奉養於各級官學。《禮記·王制篇》說:「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又說:「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此所謂「國老」,就是卿大夫一級年老致仕的封建貴族;所謂「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周代的學校就是官學,把「國老」、「庶老」們安排在官學養老,讓他們兼任學校的老師,傳播知識,推廣教化,可見當時不但注意到了養老,而且已注意到了發揮老年人的智力資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為。

  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寵禮遇。在地方,則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鄉飲酒禮。鄉是周天子及諸侯都城四郊的基層組織單位,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相傳天子有六鄉、諸侯有三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禮遇,他們不僅受到晚輩的伺候,還依年齡而別,年齡越大,享用的美味佳餚也越豐富。舉行鄉飲酒禮的目的在於正齒位,序人倫,尊老敬賢,敦睦鄉裡。 周代朝廷對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實行優惠政策。《禮記·王制篇》規定,老人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朝廷還根據戶口冊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財產情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這是說,八十歲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歲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讓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盡贍養老人的義務。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範。《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以致中國人之重孝道,幾乎成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大特點。孝作為華夏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記載他僅有數千言的《孝經》,以孝為綱,歷陳「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個等級所應遵守的基本規範,成為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經典之一。

  《論語·為政》裡也記載了孔子的許多弟子向他問孝的事情。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子遊的發問,孔子說得極有道理。關於如何具體行孝,孔子在這裡突出了一個「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明確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時,還要做得和顏悅色。他特別強調這個態度問題,主要是在於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於誠篤,要求子女要確實出於敬愛之心,真心實意。

  《孔子家語·六本》篇裡還記載著這樣一個件事:曾子犯了小過,斬斷了他父親曾皙以吳國覓來的瓜種,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甦醒後問父親:「剛才我犯了過錯,您老教訓我,沒累著您吧?」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孔子知道後批評說:「一點小事,曾皙不該暴怒杖罰,而曾子也不該委身以待杖罰,如果萬一為父打死,死得沒有道理,人們就會指責曾皙的不義,這是大不孝!」這顯然是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擊。可見, 古時把孝當成子女對父母百依百順也是對孔孟觀點的曲解。

  關於孝孔子還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之憂。」這句話的意思是,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這句話的深意還在於: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擔憂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讓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這些也是孝。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進取;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極力推廣孝道的教化。

  自秦代後,歷代朝廷也都注意從正面導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就是表彰孝子,讓他們青史留名。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唐朝時,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孝經》卻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公共課」;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註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典。到了宋代,我國的儒學倫理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其間宣揚的孝道有的偏離了儒家的基本原則,在歷史上起到了較大的誤導作用。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極力提倡孝道,他們經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推行其以少勝多的統治政策。我國歷代的法令都有類似的規定,凡需贍養老人者,官府可以減免其徭役和賦稅,有罪者可以減輕其刑罰;同時都把「不孝」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

  由於受儒家倫理觀念和統治階級的影響,在我國古代的民間,關於孝道與崇老的文化和習俗,則有更為豐富的文字記載。就是說,在我國的封建社會,孝道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問題,完全納入了社會道規範和法律規範的範疇,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已經發展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

  (二)

  綜上所述,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孔子弘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第一次將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關懷的理論高度,給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並不遺餘力、身體力行地進行倡導。孝道文化的內涵,在伴隨著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澱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熔鑄於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及傳統文化之中,以致於對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古老的「東方文明」。[Page]

  對此,十九世紀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在其名著《法的精神》裡寫到:「中國的立法者們認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帝國的太平。在他們看來,服從是維持太平最適宜的辦法。從這種思想出發,他們認為應該激勵人們孝敬父母;他們並且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恪守孝道。他們制定了無數的禮節和形式,使人對雙親在他們的生前和死後,都能恪盡人子的孝道。尊敬父親就必然和尊敬一切可以視同父親的人物,如老人、師傅、官吏、皇帝等聯繫著。對父親的這種尊敬,就要父親以愛還報其子女。由此推論,老人也要以愛還報青年人;官吏也要以愛還報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要以愛還報其子民。所有這些都構成了禮教,而禮教構成了國家的一種精神。」

  當然,傳統的孝道在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工具時,它過於強調服從,過於強調在下的臣子、幼輩對在上的君父尊長盡忠盡孝的責任;在具體的禮節上,其內容也過於繁縟和刻板;至於養老禮制涉及的受養對象,更局限於一部分退休的達官顯宦、耆舊老臣,而不能普及到一般的民眾,使之打上了官本位的濃厚的烙印。從此意義上說,孟德斯鳩對於傳統中國之禮教及其養老制度的評價,多少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無論如何評價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認其更多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其養老敬老的基本社會道德,是一份足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研究和弘揚傳統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以兼容並蓄的態度來審視孝道文化,確實認識到孝道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樸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餵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麼?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說得過去麼?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做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關心對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關心父母、愛護父母。顯見,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很多事例證明,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麼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麼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這方面,有不少小學學校開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動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他們通過「五心」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胸懷大志,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他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孝心獎章」爭章活動。這一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也是傳統孝道文化在新形勢下得以弘揚的有力證明。[Page]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係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古代的孔孟儒學提倡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從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面臨的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轉型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舊的道德規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傳統孝道文化中倡導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對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點。儘管在當代社會,人們似乎更加注重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道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而淵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宜移易的理念。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有權有勢者甚至圈地築墳,車隊簇擁,絡繹不絕,連日宴席,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瀆褻!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其四,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佔總人口的,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兩倍於日本的總人口,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家庭養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趨勢,傳統的孝道觀念也開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黨和國家已經認識並採取了積極的舉措。如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範。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是貫徹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等,都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孝文化漫談》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北京 1995
  2.《中國敬老養老制度選》 華齡出版社 北京 1997
  3.《中國的養老之路》 中國勞動出版社 北京 1998

相關焦點

  • 孝道與感恩文化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 傳承千年的孝道文化,其內含究竟是什麼?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生死離別祭祖思親,千百年的傳統習俗讓「孝道」文化深深的刻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我們常說的「孝」究竟源於哪裡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今天小編就帶你詳細了解一下。孝道的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是萬物存在的本源,而「祖先」是個人生命存在的本源,「孝道」的根本精神是「報本反始」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恩」。
  • 如何正確理解孝道的意義
    講座題目:《如何正確理解孝道的意義》 主講專家:周桂鈿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講座地點: 內容提要 孝道就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推己及人,也要尊重別人的父母,尊重所有老人,進而博愛所有人,這是「仁」。孝是百善之首,是其他道德的源頭和基礎。行孝有階段,過去一些誤解要糾正。正確理解很有必要。
  • 聆聽孝子故事 感受孝道文化
    武陟縣稅務局稅悅愛心志願服務隊深入董永故裡開展移風易俗志願活動7月3日上午,武陟縣稅務局稅悅愛心志願服務隊深入小董鄉小董村董永故裡,開展以「聆聽孝子故事,感受孝道文化」為主題的移風易俗志願活動。聆聽了先賢故事,志願者們在演講園暢談感想,大家一致認為,中華孝道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董永之所以被後世傳頌、敬仰,就是根植於平民中最深厚的孝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之所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正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寄託。通過此次活動,志願者們紛紛表示要敬先賢、學先賢,弘揚傳播孝道文化,做移風易俗文明傳播者。
  • 「愚孝非孝」,從原創水墨動畫《臥冰》,看中華「孝道文化」
    現代的水墨動畫,多以早期的詩詞或者經典故事為製作背景,故事性和文化內涵兼具。最近看到的一部原創動畫《臥冰》,以《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臥冰求鯉》為故事背景,通過現代化改編,講述了一個「子孝所以母慈」的頗具現代化意義的故事。
  • 弘揚中華孝道文化,我們在行動…
    圖文:老佛哥2018年11月22日上午,由豐縣誌願者之家發起的,縣總工會、婦聯、文聯、紅十字會、老齡辦、老年大學、中陽裡街道向陽南社區聯合主辦,平安人家電動車有限公司贊助的孝親餃子宴,在美麗的鳳鳴公園志願者之家舉行,此感恩活動旨在弘揚中華孝道文化,弘揚正能量。
  • 長葛:重陽節208場「孝道文化大餐」品出「最暖敬老情」
    村委院內舞臺下擺開6排24張桌子,100多位穿戴精神、胸佩紅花的老人圍坐桌前,興奮地聊著家常,志願者們為老人端上瓜果餅乾等「小零嘴兒」……這是10月24日董村鎮張灣村「重陽節」孝道文化大餐活動現場。  「舉辦這次活動,是想讓老人們都高興高興,大家三四天前都忙開啦!」
  • 孝道是一個方法通道!傳統文化已經蒙塵|孝道通達宇宙大道
    中國的拜祖先和孝道。祖先是什麼?何為祖先?何為孝道。拜父母是孝,但是孝和孝道是一回事嗎?拜父母是孝,拜祖先也是孝。拜祖先是為了找到祖先的根。祖先的根是什麼?中華的人通過孝道抵達宇宙根本。孝道是一個方法通道。傳統文化已經蒙塵。對待父母用孝,那是在不對大是大非原則下,極端問題除外。這是祖先的點化。孝道通達宇宙大道。
  • 大學生回鄉辦「村晚」傳孝道文化 看哭鄉親(圖)
    當他得知我省農村一些家庭也存在不孝敬老人問題後,便萌生了回鄉組織策劃「村晚」的想法,帶領村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傳播孝道文化。如今,他們村子已連續兩年上演「村晚」了,他集策劃、導演、演員、文稿、主持與一身,充分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風貌,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
  • 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與獨立人格相違背嗎?
    對家與孝的批判來勢洶洶,不過,陳獨秀、吳虞等人也不免擔憂人們的親親之情會因此喪失,多數批判者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徹底顛覆一以貫之的家庭關係。倒是後來,「集體」「國家」替代「個體」成為「救亡」的主旋律,「個人主義」逐漸被邊緣化和汙名化,同時家庭的價值也沒有再次建立起來,百年來其意義還被不斷消解。
  • 不看不知道,中華孝道就是這麼的強!
    舜帝身體力行孝順父親及後母、有愛兄弟,化解了父親及後母的成見,施行親民、愛民的教育文化,舜帝繼位後身體力行孝道的行為,帶動了諸侯效仿,於此孝德普天下,奠定中華孝道根基並傳承至今。故而,中華孝道傳承的根基,源於舜帝。
  • 國內首部孝道文化公益電影《重陽將至》上線播出
    在庚子年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由閆方博編劇,梁凱導演的國內首部孝道文化孝道是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重陽寺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寺,位於河南省西峽縣重陽鎮,其前身是漢代時期的白雲蓭,弘揚佛法與孝文化一千多年,而今已成為一座以弘揚孝文化為核心精神的現代道場。
  • 中華孝道的起源與孔子的孝道理論
    中華孝道,任五千年時空變,始終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代代傳承,源遠流長。中國人把善事父母稱之為『孝』。孝,是東方人性文明的起點;孝,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對長者先賢的敬重,也是對生命之根的叩謝。孝,是人與獸的重要分水嶺,是人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沉澱在華夏兒女的基因之中,它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內。
  • 國內首部孝道文化公益電影《重陽將至》正式上線播出
    在庚子年重陽節到來之際,國內首部孝道文化公益電影《重陽將至》上線播出。孝道是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重陽寺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寺,位於河南省西峽縣重陽鎮,其前身是漢代時期的白雲蓭,弘揚佛法與孝文化一千多年,而今已成為一座以弘揚孝文化為核心精神的現代道場。《重陽將至》原名《重陽寺》,以重陽寺的傳說為背景,以孝道為主題,聚焦現代人的生活,圍繞「都市白領無法及時行孝」的心靈困境展開故事,傳承弘揚孝道文化與重陽精神,並啟發觀眾。
  • 孝道的悖論:五四知識分子的理智與情感衝突
    這裡暫且不論魯迅、胡適和傅斯年批判孝道的理由是否能夠成立。一個人如果不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看到上述他們對於孝道的批判,一定會認為他們都是不孝之子。但是事實絕非如此。相比於他們在理論上對於孝道的抨擊與否定,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背叛自己的家庭,更沒有厭棄自己的父母,相反,他們都是恪守孝道的孝子,而且被人們奉為孝親典範。
  • 試論弘揚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
    試論弘揚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作者:牛賢芳
  • 中國孝道文化之二十四孝圖第一期,孝感動天,感人至深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文化強國,中國人所倡導的「忠」、「孝」、「節」、「義」、「信」等至今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發揮著巨大作用。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孝道文化。提到孝道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國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圖,它們是極具代表性的孝道文化承載者。
  • 孝悌園二十四孝引爭議,現代孝道還應思量
    在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的「孝悌園」裡有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嚐糞憂心、為母埋兒、恣蚊飽血、臥冰求鯉等等一些雖高度還原但卻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讓人心生疑問:都2019年了,這樣的「孝道還有必要拿來做榜樣嗎?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在「以孝治天下」思想的浸潤下,藉助於家訓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儒家所倡導的孝道融滲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精神標識和最強大的文化基因。 孝文化的原點在家庭。中國人所講的家,既包括家庭,也包括家族。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家國一體的社會模式下,孝不僅僅屬於維繫家庭和諧的倫理道德,也由家庭倫理延展至調節家庭之外人倫關係的社會倫理。
  • 太湖邊一個低調的景點,感悟中國孝道文化,還有江南少有石窟觀音
    坐落在太湖灣的中華孝道園,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基地。園內有淨澄湖,一副安逸的感覺淨瓶牌坊這是一個時光的展館,比起其他,我更喜歡這些小人書,滿滿的過去的回憶正法明大殿大門,不過按照佛門說法,進從東門,出從西門孝道園另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