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
從《山水情》到上美的一系列作品,水墨動畫作品給筆者帶來了極大的震撼,無論是畫面,還是其精神內涵,都極具中國特色,很多觀眾認為《山水情》之後中國再無水墨動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作在製作和文化表現上的地位。
在尋找中國水墨動畫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近幾年中國還是有不少水墨作品出現的,但多以水墨動畫加上CG方式的結合,以水墨畫為背景,人物多用現代電腦技術製作,在動畫製作上是一種新的改變。現代的水墨動畫,多以早期的詩詞或者經典故事為製作背景,故事性和文化內涵兼具。
最近看到的一部原創動畫《臥冰》,以《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臥冰求鯉》為故事背景,通過現代化改編,講述了一個「子孝所以母慈」的頗具現代化意義的故事。
中華「孝」文化
1、孝道文化
「百善孝為先」。孝字,本義為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2、孝道文化的發展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於君王,報效朝廷。
周代,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禮記·王制篇》規定,老人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朝廷還根據戶口冊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財產情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範。《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孝作為華夏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
關於孝孔子還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進取;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極力推廣孝道的教化。
秦代後,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表彰孝子,讓他們青史留名。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
唐朝時,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孝經》卻不能不讀;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註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典。
到了宋代,我國的儒學倫理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其間宣揚的孝道有的偏離了儒家的基本原則,在歷史上起到了較大的誤導作用。
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極力提倡孝道,他們經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推行其以少勝多的統治政策。
受儒家倫理觀念和統治階級的影響,我國古代民間關於孝道與崇老的文化和習俗,有著豐富的文字記載。在我國的封建社會,孝道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問題,完全納入了社會道規範和法律規範的範疇,最終發展為一種植根於民眾心中的傳統文化。
3、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的故事成為系列最初起源於元代,出自學者郭居敬編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感人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用於培養兒童的孝道美德。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又稱《二十四孝圖》。
民間流傳最廣的元代郭居敬版二十四孝包括:1、孝感動天;2、戲彩娛親;3、鹿乳奉親;4、百裡負米;5、齧指痛心;6、蘆衣順母;7、親嘗湯藥;8、拾葚異器;9、埋兒奉母;10、賣身葬父;11、刻木事親;12、湧泉躍鯉;13、懷橘遺親;14、扇枕溫衾;15、行傭供母;16、聞雷泣墓;17、哭竹生筍;18、臥冰求鯉;19、扼虎救父;20、恣蚊飽血;21、嚐糞憂心;22、乳姑不怠;23、滌親溺器;24、棄官尋母。
水墨動畫《臥冰》,二十四孝《臥冰求鯉》故事的現代演繹
1、《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臥冰求鯉
本動畫改編自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臥冰求鯉》,改故事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臥冰為繼母捕魚,被後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王祥,其母早亡,繼母朱氏。朱氏常令王祥幹活。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繼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先嘗後進。繼母想要吃魚,天寒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臥冰,感動天地,冰下竟躍出鯉魚,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
2、水墨動畫《臥冰》,「子孝所以母慈」的現代化演繹
動畫《臥冰》出自一家深圳的動畫工作室,中國風動畫工作室。作品傳承了中國水墨藝術,與CG動畫製作技術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風水墨動畫風格,在國內獨樹一幟。
詩云:「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動畫《臥冰》從故事本身來說,是對《臥冰求鯉》故事的一個現代化演繹。通過水墨畫的方式表現出來,頗具特色,觀賞性非常強。但故事立意卻不可取。
故事從崇山峻岭之間拉開序幕。
少年王祥穿梭於竹林之間,背柴回家。
累了的王祥正準備坐下休息喝口水,看到王祥的後母卻嫌他坐著無事,讓他繼續去打掃牛棚。王祥只能微笑稱是,前去打掃牛棚。後母朱氏介意王祥並非親生,一直對其頗有成見。爺爺目睹經過想要告知王祥父親,少年王祥卻心懷善心,想多做事為爹娘減輕負擔,期望終有一日能夠感動後母。
天寒地凍,朱氏生病了,王祥盡心煮藥服侍,後母朱氏卻挑剔找事,面對王祥遞到嘴邊的藥訓斥道:「你把藥弄髒了我怎麼吃啊!」言語刻薄,還把藥打翻了,隨後還向其父親告狀污衊王祥不願侍奉後娘,還把藥摔了。父親以為王祥不孝,怒斥其讓他出去反省。
雪天蹲在外面的王祥,聽到朱氏想要吃魚。遂去抓魚,但無奈冰面太厚,只能臥冰求魚。用身體溫度化開冰之後,王祥掉到了水裡昏迷過去,魚也跳到了冰面上。後母朱氏受其孝心感動,幡然醒悟,此後真心相對。
作品以傳統民間故事為背景,通過水墨畫的方式來表現,畫質上大受稱讚,頗具文化價值,但故事立意上,卻有點讓人難以接受。這邊11分鐘的動畫作品,故事簡單易懂,但人物性格表現上卻不具有現代意義和代表性,「孝道」乃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人性思想,但一味的「愚孝」換來的母慈思想,也不能作為一種好的思想傳承下來,古語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以這樣的方式換來的感動,實在是不能算是孝道表現的正面思想。
其實,《臥冰求鯉》的故事,原來並不是這樣。在《初學記三引師覺孝子傳》曰:「王祥少有德行,失母,後母憎而譖之,祥孝彌謹。盛寒河冰,網罟不施,母欲得生魚。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少開,有雙鯉出遊,祥垂綸獲之而歸。人謂之至孝所致也。」王祥當時是考慮到大冬天的,在河裡抓魚用網不好抓,於是解開棉衣砸破冰,然後把魚線放到冰窟窿裡,在這時候魚上鉤了。此處的臥冰其實原指解開厚重的棉衣方便砸冰。
孝文化作為中國最從古至今最具意義的倫理思想,已經經過了數千年的傳承,在文化的發展和繼承過程中,這一文化也摻雜了很多不可取的方面。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十四孝》雖然記載了不少關於孝的故事,有利於傳承孝道,使子女能夠盡心贍養父母,但其間也不乏孝過其頭的不合理行為,這給子女盡孝蒙上了一層愚蠢的色彩,應該有所抉擇。
魯迅先生曾寫文大力批判過《二十四孝圖》中的一些故事,說:「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可見孝道在傳承上還是出現了一些極端化、專制化的事例,在實踐上更體現除了愚昧化的思想,孝敬父母作為中華文化中的天性美德,不應該被拋棄,但應該有所取捨,擯棄那些孝文化中的糟粕和迷信成分。
「孝道文化」的現代化表現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多元化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結合二十四孝故事來看,主要講的是對父母的敬養上從敬養上分析,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父母年老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5、諫諍。《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父母有不義之舉,不能順從,要諫諍父母,使其改正,防止其陷於不義。
6、善終。《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這一思想傳承至今,老人去世時通常會舉全家之親以送之。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孝道文化」的傳承
中華文化五千年發展與傳承,孝道文化通過不斷演變,形成了豐富的內容,逐漸積澱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文精神,熔鑄於傳統文化之中,也是中華民族治家之本。
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內容複雜且多元,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在現代化社會,繼承孝道文化新理念,必須堅持四個原則:一是要堅持繼承和批判相結合,去粗取精;二是要堅持創新,根據時代的發展賦予新內容;三是要堅持道德和法制建設,培育人們的道德和法制意識;四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報本思源,愛重生命,維護權益,使孝道文化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