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華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認識,日益彰顯其價值。國家鼓勵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小學也都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一些封建愚昧、宗教迷信的東西也沉渣泛起,有的部門沒有認真辨別,批判斷承,對精華與糟粕並存的古代傳統文化原封不動照搬,如到處可見的古《二十四孝》宣傳畫,像埋兒奉母這樣殘忍的故事都公然上牆。筆者所在城市,《二十四孝》早已進入中小學校園,《臥冰求鯉》、《孝感動天》、《郭巨埋兒》等都做成了宣傳版面,中小學生目聞目睹,無形中每天都受到不良影響!
《二十四孝》作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產物,其中許多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迷信色彩,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很大衝突,應當加以摒棄。遺憾的是,有些人居然將它們不加分析的全部上牆。宣揚孝道用心良好,但未經思考就成了愚孝洗腦。魯迅早就批判過二十四孝中一些故事的荒唐反動,難道製作宣傳版面的有關人士對此沒有一點鑑別力嗎?目之所及,在不少地方,《二十四孝》已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很多人對其倡導的「孝道」尊崇褒揚,全然不顧裡面故事的錯謬荒唐。這種做法,極不利於現代理性觀念和科學素養的形成,對孩子會有潛移默化的負作用,讓受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人實在難以接受!
從科學理性的角度來看二十四孝,其中一些故事要麼情節荒誕不經,要麼使人噁心恐怖。
湧泉躍鯉:孝順的姜詩之妻龐氏,被逐出家門,「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他家距長江有六七裡地,哪來的江水和鯉魚?這種神而又神的事情,只能當故事看待,誰若信以為真就成了傻瓜!
乳姑不怠:「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哺乳期是指產後產婦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嬰兒的時期,一般長約10個月至1年半左右。在這個範圍以外的時間,婦女是沒有奶的。這裡說「如此數年」,肯定是把偶然一段時間的行為進行了過分誇大。
臥冰求鯉:「王祥的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他躺上去的冰層如果很薄,估計要沉入江底餵魚;如果那冰層能夠承受他的體重,以人的那點體溫,恐怕不等把冰化開就凍硬了!可見其生編硬造不顧及常識!
扼虎救父:楊香十四歲時「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其實,老虎這麼大的體量,輕輕一甩就能把這個十四歲的小女孩拋出好遠,她成為老虎的一頓美餐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哭竹生筍:「孟宗,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憑空哪來的竹筍?要麼是精神恍惚導致的幻覺,要麼又是編的神話。
戲彩娛親:老萊子「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70多歲的人了,裝扮如此模樣,豈不醜陋可笑!
鹿乳奉親:「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母鹿有那麼笨麼?居然識別不出異類,被人擠奶而渾然不覺!
刻木事親:「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人死如燈滅,不再有任何感覺、意識,木像出血、流淚,完全是迷信的胡扯。為此而休妻更是罔顧人性。
埋兒奉母:郭巨為了供養母親,居然掩埋掉自己的兒子,讓人心驚膽戰。侍奉母親是應該的,但「埋兒」能宣揚嗎?這是刑事犯罪,赤裸裸的鼓吹殺人,為法治社會所不容。挖坑時得到寫了字的黃金,這根本是作者迷信心理生發出的虛妄幻想,現實中絕無可能。建議大家好好讀下魯迅先生的文章,這裡不再贅述了。
發揚傳統孝道的優點,有助於促進子女對父輩的贍養。但是孝道中的許多消極因素,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必須摒棄。製作公益性廣告,面對良莠混雜、善惡交織的「二十四孝」,應當從社會主流價值觀和科學理性出發,對其來一番去偽存真、棄惡揚善的審視,而不是不加過濾的照單全收。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繼續宣揚具有嚴重缺陷的二十四孝,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難以避免負面效應。希望有關方面為下一代著想,對二十四孝的內容要嚴肅甄別和批判,採取措施消除有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