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真的是講孝道?看看別人眼中的二十四孝是什麼?

2021-01-13 腦洞奇妙小歷史

你知道古代二十四孝中最受人們爭議的故事是什麼?中國的古代《二十四孝》是元代的郭守正將24位古人有關孝道的故事整理成的書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讀過。一聽這個名字,你可能想到的是驚天動地的有關孝道的故事。但其實不然,如果你認真的看的話,你就會發現其中的故事,現在看來簡直是細思恐極,甚至有些變態。並且其中最受爭議的就有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埋兒奉母》

這個故事講的是,漢代有個叫郭巨的人,家裡非常的窮,有個老母親需要侍奉。與此同時他的妻子生了個男孩,郭巨十分擔心,因為要養這個孩子,所以必然會讓自己的母親節衣縮食,於是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兒子可以再有,媽只有一個,不如把兒子埋了,節省糧食供俸母親。於是他和他的妻子就開始挖坑準備填埋自己的兒子,結果在挖坑的時候挖出一壇金子,上面寫著「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的字樣。於是歌劇夫婦便取得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同時兼養孩子。這個故事,小時候讀起來確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現在看來是非常後怕的。因為我小時候家裡也非常的窮。如果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豈不是人吃人?第二個故事《恣蚊飽血》

這個故事說的是,晉朝有個叫吳猛的人,七八歲的時候就懂得孝敬父親,當時他家裡非常的貧窮,夏天的時候沒有蚊帳,蚊蟲的叮咬使得父親不能安然入睡。於是七八歲的吳猛便總是光著身子坐在父親的床前,任由蚊蟲叮咬而不驅趕,這樣蚊子就不咬他的父親了。

小的時候,覺吳猛的事跡非常的感人。但如今想來確實是有些後怕的。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他的父親在床上睡大覺,任由蚊子將自己的兒子盯著滿身是包,這個爹的心真大呀。

第三個故事《臥冰求鯉》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晉朝有個叫王祥的人,自己的生母過世,繼母經常在他的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在一個冬天,繼母患了風寒。有一天繼母想吃鯉魚,那個時候天寒地凍,這能夠讓繼母吃上鯉魚,他就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吃了魚,疾病果然好了。不知道該怎麼說一個大冬天的,能讓自己的孩子,脫去衣服,窩在冰上的父親,這個心真的是非常的大。不僅如此,《二十四孝》當中還有很多令人後怕的故事,小編就在此不一一訴說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看。孝道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孝道被封建統治者賦予極高地位了,一旦有違孝道,便會遭到整個集體的唾棄。所以說古代的《二十四孝》與其說的是孝順,倒不如說是封建統治者用來宣傳自己統治的一種工具。喜歡就點個讚,或者加個關注,觀看更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小編想我國傳統文化淵源長久,優秀傳世之作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就有二十四孝這樣的經典作品,小編今天就給各位讀友講講對孝道的理解:影響是一種傳承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
  •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四)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四) 2020-07-09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荒誕不經的古二十四孝,是對傳統「孝道」的高級黑
    但是,一些封建愚昧、宗教迷信的東西也沉渣泛起,有的部門沒有認真辨別,批判斷承,對精華與糟粕並存的古代傳統文化原封不動照搬,如到處可見的古《二十四孝》宣傳畫,像埋兒奉母這樣殘忍的故事都公然上牆。筆者所在城市,《二十四孝》早已進入中小學校園,《臥冰求鯉》、《孝感動天》、《郭巨埋兒》等都做成了宣傳版面,中小學生目聞目睹,無形中每天都受到不良影響!
  • 孝悌園二十四孝引爭議,現代孝道還應思量
    在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的「孝悌園」裡有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嚐糞憂心、為母埋兒、恣蚊飽血、臥冰求鯉等等一些雖高度還原但卻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讓人心生疑問:都2019年了,這樣的「孝道還有必要拿來做榜樣嗎?
  • 古代二十四孝,有些沒法接受
    再比如說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們常常會聽到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的基本素養。學習二十四孝本意是希望後人通過祖先的例子正確理解孝道,以便孝敬父母長輩。這二十四個故事是古人整理出來的,原本也是想讓後人效仿,但這二十四孝裡卻有幾個故事令人不敢苟同。現如今,二十四孝也並非十分普及。很少有學生知道完整的二十四孝的典故。
  • 《二十四孝》埋兒奉母令人髮指,強迫跪地做孝子,這種孝道在吃人
    有一本宣揚孝道的書叫做《二十四孝》,但二十四孝真的就好嗎?或許它裡面有些東西是對的,但是它卻有更多令人髮指的思想。它打著孝感動天的旗號,但這種孝卻在吃人,強迫你跪地做孝子。《二十四孝》其實已經不符合如今的社會發展了。但還有很多人拿《二十四孝》來說事,那些倫理綱常,不過在蠶食中國人的思想。在《二十四孝》裡有一個故事,叫做埋兒奉母。在晉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郭巨家本來家道十分殷實。
  • 新版二十四孝系列微電影開拍
    昨日下午,新版二十四孝新版二十四孝系列微電影,由福建省莆田人黃建華執導,在福建莆田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啟動和開機,將進一步傳承和發揚莆田人自古以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為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莆田創城加油助威。據黃建華介紹,新版二十四孝系列微電影創作思路是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等國家單位頒布的新版「24孝」標準為創作主題,每一條標準各創作一個故事劇本,合輯形成新二十四孝系列微電影(24部),用富有感染力的電影故事去宣傳新時代的孝道精神和傳承孝道文化,去教育人們在現代社會如何去關懷老人,恪守孝道。
  • 《二十四孝》中的「變態」孝子,看不見「孝道」,只看見「笑料」
    陪孩子逛文化廣場之餘看到了整面牆的《二十四孝》壁畫,雖不完整,但幾篇看下來,難免脊背發涼,若是拿這種東西教育孩子什麼是「孝」,孩子恐怕只能「笑」了。「孝」在古代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品格,別的才能可以沒有,但只要足夠孝順,就可能飛黃騰達,《二十四孝》中的眾位孝子最後都位極人臣,只是不知道有錢有勢後的他們是否還是那麼孝順。
  • 古代二十四孝真的是在宣揚美德?這個故事令人心生恐懼
    《二十四孝》是元朝時期一位名叫郭居敬的學者根據民間流傳和歷史記載編錄的一本書籍,主要講述了不同朝代、地點發生的孝道故事,是古代宣傳儒家孝道的通俗讀物。然而其中卻有些故事讓人讀來十分詭異,比如其中一個名為「刻木事親」的故事。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丁蘭,父母在他很小時就去世了。
  •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親
    > 中華第一孝文化傳播平臺學習孝道、踐行孝道、弘揚孝道孝是人類永恆不變的真理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知恩 感恩 報恩是做人的良知人生有兩件大事不能等,是哪兩件大事?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親 3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親原文譯文: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
  • 二十四孝故事——哭竹生筍
    前言:孝道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孝故事是我國幾千年孝愛文化的結晶,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樸素的真愛,下面一起來看看二十四孝故事。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
  • 二十四孝真相:郭巨埋兒比你知道的更殘忍
    這也是二十四孝裡最反人性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的真相,遠比我們本來知道的還反人性。一、郭巨真的埋了自己的兒子郭巨埋兒這個故事,今天我們知道的大概是這樣的:這件事,也被今天「國學」機構到處宣揚,講的那個聲淚俱下呀。街頭巷尾的宣傳牌子到處看到。但貧道想,一跑去埋兒,就挖到了一壇金子,這樣的小概率事件未免太難發生了。
  • 乳姑不怠【二十四孝 動畫故事】10
    後來一天忽然病倒了,將全家大小全召集在一起,發願說:「我沒有什麼能報答媳婦的恩義了,但願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就好了。」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崔山南,字從律。舉進士,性方正,以公直敢言見稱,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他的曾祖母叫長孫夫人。
  • 嚇人的不止「二十四孝」雕塑,糟粕也披上傳統文化的外衣招搖過市
    近日,本報報導了朝陽區高碑店村孝悌園內「二十四孝」石雕引發爭議一事。都2019年了,還原封不動地宣揚「嚐糞憂心」、「埋兒奉母」、「臥冰求鯉」這類封建愚孝內容,確實不合時宜。「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北晚新視覺供圖本來宣傳敬老孝親是好事,但僵化教條地搬出「二十四孝」教育當代人,反倒容易引發公眾反感。
  • 二十四孝中有哪些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古人的價值觀看不透!
    而在隋朝之前,統治者們對孝道也非常重視 ,只不過很少納入重罪之中。甚至為了弘揚孝道還專門彙編了許多古代孝敬事跡組成「二十四孝」來宣揚孝道。然而雖出發本意是好的,但「二十四孝」中有很多的事跡並不都是值得學習的,有些事跡在行事上還異常詭異,令人很難贊同。就比如下面幾例,簡直令人細思極恐!埋兒奉母「埋兒奉母」主要講的是有一東漢人,名為郭巨。
  • 為母埋兒【二十四孝 動畫故事】13
    《二十四孝 動畫故事》之13『為母埋兒』德育故事 言傳身教 潛移默化 久習生效最真實的人物最中國的故事最該學的榜樣影響您和孩子的一生[原文]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此故事在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宋代《太平廣記》、元代郭局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時期的《彰德府志》等書中均有記載。詩云: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至遲在晚唐時期,已經有「二十四孝」的提法
    其次,唐代頻繁的宮廷政變和政治鬥爭也使孝道在統治階層受到踐踏。前有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後有武則天的奪權上位,武則天晚年,圍繞皇位繼承權的宮廷政變迭起。儒家所倡導的「三綱五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上層階級的爭權奪位的鬥爭中消弭殆盡。
  • 魯迅為何反對二十四孝裡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孝順還是變態?
    二十四孝作為自明清時代起就成為了宣揚孝道的基本讀物,但我們從現代的眼光去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是有許多根本不能接受的故事,這些都不值得我們去學習誦讀。魯迅魯迅先生就專門注了一篇文章來反對二十四孝其中的一些故事,對於一些故事是疑惑其邏輯性,做了一些非常表面的事情就稱之為孝道,以至於後人只模仿其外表,不會體會其中內核,但其中最讓魯迅先生反感的就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
  •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孝道」是中國數千年來根植在骨子裡的道德要求,不僅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這樣的:「善事父母為孝」。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孝」字是「老」與「子」二字的結合,指的正是老幼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應該恪守的倫理綱常。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是由元代郭居業所輯,此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代潘守廉在其所著的《二十四孝圖說並詩》一書中的記載:「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