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遲在晚唐時期,已經有「二十四孝」的提法

2021-01-17 魚兒讀書會擺尾

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孝子圖像,到了唐代卻沒落了下來。雖然在唐代也有一些關於孝子賢孫事跡的記載,但是孝子圖像資料卻很少,目前發現的一些也主要見於佛教壁畫和造像之中,如敦煌《報恩經變》題材壁畫、四川安嶽摩崖石刻第59窟、四川大足《父母恩重經變相》群雕等。

唐代孝子圖像的沒落與唐代的社會變化有重要的關係。唐代處於封建社會前期與後期的轉折階段,門閥制度被逐漸廢除,封建等級處於重新編制的過程之中。人們博取功名不再依靠家族、父兄,而主要是自身的努力,個人的價值受到了極大的重視,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也被提到了突出位置。如《貞觀政要》中載唐太宗言:「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唐代對於個人價值的重視,也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儒家宣揚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學說,成為束縛人們思想,壓抑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樊籠。其次,唐代頻繁的宮廷政變和政治鬥爭也使孝道在統治階層受到踐踏。前有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後有武則天的奪權上位,武則天晚年,圍繞皇位繼承權的宮廷政變迭起。儒家所倡導的「三綱五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上層階級的爭權奪位的鬥爭中消弭殆盡。

唐代統治者對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態度,自東漢年間傳入我國的佛教,經過了與我國儒、道思想的融合之後,在隋唐時期完成了其中國化的進程,各個宗派都衍生出了適應當時中國經濟基礎和政治需要的思想,而備受唐代統治階級的禮遇。除唐武宗外,唐代各統治者都對佛教大力提倡與支持,佛教在唐代逐漸興盛起來。在唐代,各地寺廟和僧侶已發展到了相當可觀的數量,制印經書、造像鑿窟的活動也一度興盛。

雖然隋唐時期孝子圖像發現的較少,但是在晚唐時期的經卷文書中,卻已經出現了「二十四孝」的名稱。最早提到「二十四孝」的文獻是敦煌變文《故圓鑑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一文。

文中提到了「二十四孝」中的虞舜、王祥、郭巨、老萊子、孟宗、黃香等六位孝子及其孝行。也有佛教版「二十四孝」的目蓮救母事跡。雖然列舉的「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比較少,但是這表明,在晚唐時期,已經有「二十四孝」的提法。

相關焦點

  • 中晚唐時期的神策軍,究竟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便成為了維繫各方平衡的關鍵所在,這支軍事力量便是中晚唐時期的禁軍,即所謂的神策軍。歷史上的神策軍,在唐玄宗時期為西部的一支邊軍。但「安史之亂」的爆發,卻間接改變了這支邊軍的命運。「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緊急從西部地區抽調了大量的軍隊,這中間便包括神策軍。
  • 沉船故事:瓷器貿易見證晚唐、五代時期的海洋貿易變遷
    導語:晚唐、五代時期我國古代的海洋貿易發展迅速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中國的陶瓷產品通過海上貿易大量輸出。考古發現這一時期更多的是阿拉伯以及東南亞等地商人來華貿易,我國的海洋貿易主要依賴國外船隻進行,正如學者所稱,「唐代中國的海外貿易主要由蕃商蕃舶來華進行」。
  • 晚唐邊塞詩,迴蕩著王朝的悽厲餘韻
    但細讀整個唐代邊塞詩,雖然晚唐邊塞詩隨著文運、世運而日漸衰落,但的確也還存在一個相當長的延續過程。且因時代環境、詩人心態的變化而表現出與盛唐、中唐邊塞詩迥然不同的特點。晚唐國勢日漸衰微,各種社會危機日趨嚴重,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邊患頻仍,統治者忙於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時期開疆拓土、成就帝王大業的氣魄。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在中國古代關於唐詩的批評術語中,「晚唐」與「初唐」「盛唐」「中唐」作為「四唐」說的重要組成,佔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對唐代特定時期詩歌的討論,還是對後人效仿晚唐詩歌的批評,晚唐詩觀在唐代以後的文學批評史中一直綿延不絕。
  • 唐武宗、唐宣宗連續兩朝中興,為何無力解決中晚唐各方面問題?
    這中間,不同於初唐、盛唐時期的萬國來朝。中晚唐時代的唐朝,則被諸多問題所包圍。以至於,這些問題最終形成了一個長達一個多世紀時間的歷史困局,並最終演變成了死局。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便可以發現,在這一時期曾有諸多皇帝嘗試力挽狂瀾,但還是沒能做到挽大廈之將傾。
  • 歌唱的喉下換字提法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平時常用「喉下換字」的提法,這也屬於感覺教學法的比喻提法。首先我們要保持吸氣狀態,目的是為了打開喉嚨,在唱時,要感覺到每個字在喉下脖子根處唱,也可以理解為貼在脖子根處唱每個字,配合好吸氣狀態,就可以使面部肌肉放鬆,口腔解放,吐字自如,聲音統一而明亮。這種提法對喉頭的穩定、平衡氣息和位置的協調關係也很有效。
  • 晚唐大才子溫庭筠:一生矛盾,科舉數次落榜,後來給別人「代考」
    說起溫庭筠這位晚唐時期的大文學家,想必不少研究唐朝時期文化的小夥伴們一定都非常的熟悉。可以說,溫庭筠這樣的大文學家,在晚唐時期出生,實在是有一些生不逢時。我們都知道晚唐時期,朝廷已經是一種非常腐敗的狀態,在那時文人根本得不到太多的機會發展。
  • 在民間,大部分表現「二十四孝」的作品,都以元郭居敬此書為版本
    明清至今,各個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層出不窮,但是在民間美術中,除少數作品在個別孝子人物上與元郭居敬所輯《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所列的孝子故事有所區別外,大部分表現「二十四孝」的作品,都以元郭居敬此書為版本。
  • 晚唐皇帝的無奈之處,四處林立的藩鎮,手握大權的宦官
    很多人都在指責晚唐之時,皇帝重用宦官,自唐憲宗之後,八個皇帝,七個都是宦官擁立的對於這樣的情況,皇帝還時依靠宦官。因此也是讓人非常不解,很多人就在罵晚唐皇帝,宦官之禍不除,晚唐怎能安定。可是,真的時他們不想要除掉宦官之禍嗎,而是不能,當你的面前有兩條路的時候,一條鋪滿了玻璃渣,一條鋪滿了碎石子。
  • 為母埋兒【二十四孝 動畫故事】13
    《二十四孝 動畫故事》之13『為母埋兒』德育故事 言傳身教 潛移默化 久習生效最真實的人物最中國的故事最該學的榜樣影響您和孩子的一生[原文]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他有一個三歲的男孩,母親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孫子吃。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家裡窘困不能很好地供養母親,孩子又分享母親的食物。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會再有。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吧。」妻子不敢違拒。郭巨於是挖坑,當挖到地下三尺多時,忽然看見一小壇黃金,罈子上寫著字:「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當官的不得巧取,老百姓不許侵奪。」
  • 二十四孝中有哪些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古人的價值觀看不透!
    中國人的孝順之觀念可以說自上古就有之,傳到後來越來越重視。隋朝延續至清朝的法律中有遇天下大赦而罪無可赦的「十惡之罪」,其中就有不孝之罪。而在隋朝之前,統治者們對孝道也非常重視 ,只不過很少納入重罪之中。
  • 二十四孝真相:郭巨埋兒比你知道的更殘忍
    誰告訴你劇情裡一定要有金子了?一毛錢都沒挖到!那,有沒有當夜經過大俠高僧老道?有沒有鑽通一個地穴吃到莽牯朱蛤?有沒有掉進深潭跑到絕情谷底?問那麼多幹嘛?什麼都沒有,埋了就是埋了!幾鍁下去,孩子連哭都沒哭一聲,就沒氣了!所以,按今天的標準來看,郭世道就是一個故意殺人犯! 《宋書》是正史,這個故事比《搜神記》裡郭巨的故事可信多了。
  • 國學二十四孝(4)單衣順母
    單衣順母,又稱蘆衣順母,是《二十四孝》中第四個故事,講述了孔子又一個著名弟子閔子騫的孝行。
  • 古代二十四孝,有些沒法接受
    再比如說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們常常會聽到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的基本素養。學習二十四孝本意是希望後人通過祖先的例子正確理解孝道,以便孝敬父母長輩。這二十四個故事是古人整理出來的,原本也是想讓後人效仿,但這二十四孝裡卻有幾個故事令人不敢苟同。現如今,二十四孝也並非十分普及。很少有學生知道完整的二十四孝的典故。
  • 荒誕不經的古二十四孝,是對傳統「孝道」的高級黑
    《二十四孝》作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產物,其中許多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迷信色彩,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很大衝突,應當加以摒棄。遺憾的是,有些人居然將它們不加分析的全部上牆。宣揚孝道用心良好,但未經思考就成了愚孝洗腦。魯迅早就批判過二十四孝中一些故事的荒唐反動,難道製作宣傳版面的有關人士對此沒有一點鑑別力嗎?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與以往歷史時期不同的是,元代學者對孝文化理論上的闡發,最受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將孝文化加以通俗化和普及化,以因應元帝國立國傳承儒學和推行「以儒治國」的需要,以及儒學由南向北傳播並在過境內普及的需要。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
  • 《二十四孝》真的是講孝道?看看別人眼中的二十四孝是什麼?
    你知道古代二十四孝中最受人們爭議的故事是什麼?中國的古代《二十四孝》是元代的郭守正將24位古人有關孝道的故事整理成的書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讀過。一聽這個名字,你可能想到的是驚天動地的有關孝道的故事。但其實不然,如果你認真的看的話,你就會發現其中的故事,現在看來簡直是細思恐極,甚至有些變態。
  • 從《刺客聶隱娘》:看晚唐姑娘,如何掙扎在使命和人性的良知之間
    電影劇照影片所折射出的侯孝賢獨特的美學藝術特點1在裝飾風格方面電影儘可能的回歸了晚唐時期的本色,比如在服裝,道具等方面都有體現。電影劇照影片通過對各種裝飾材料和用具的精心打造,再現了晚唐時期風俗文化以及人們的審美情趣。讓人們對晚唐時代的風貌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
  • 馮學榮:為什麼說《二十四孝》傳播的是錯誤的三觀?
    1我們有許多傳播錯誤三觀的古籍。古代啟蒙讀物《二十四孝》,就是其中一本。今天舉個例子,讓我們一起看看這本古代啟蒙讀物,它說了些什麼。《二十四孝》裡面有一個故事,叫做「懷橘遺親」,故事是這樣的: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個名叫陸績的人,六歲的時候,陸績隨父親到九江謁見袁術。
  • 二十四孝故事圖文詳解
    》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經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們讀《二十四孝》,感覺那似乎是十分遙遠的故事。其實細細想來,它好像又近在咫尺,離我們並不遠。 1.孝感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