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孝子圖像,到了唐代卻沒落了下來。雖然在唐代也有一些關於孝子賢孫事跡的記載,但是孝子圖像資料卻很少,目前發現的一些也主要見於佛教壁畫和造像之中,如敦煌《報恩經變》題材壁畫、四川安嶽摩崖石刻第59窟、四川大足《父母恩重經變相》群雕等。
唐代孝子圖像的沒落與唐代的社會變化有重要的關係。唐代處於封建社會前期與後期的轉折階段,門閥制度被逐漸廢除,封建等級處於重新編制的過程之中。人們博取功名不再依靠家族、父兄,而主要是自身的努力,個人的價值受到了極大的重視,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也被提到了突出位置。如《貞觀政要》中載唐太宗言:「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唐代對於個人價值的重視,也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儒家宣揚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學說,成為束縛人們思想,壓抑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樊籠。其次,唐代頻繁的宮廷政變和政治鬥爭也使孝道在統治階層受到踐踏。前有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後有武則天的奪權上位,武則天晚年,圍繞皇位繼承權的宮廷政變迭起。儒家所倡導的「三綱五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上層階級的爭權奪位的鬥爭中消弭殆盡。
唐代統治者對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態度,自東漢年間傳入我國的佛教,經過了與我國儒、道思想的融合之後,在隋唐時期完成了其中國化的進程,各個宗派都衍生出了適應當時中國經濟基礎和政治需要的思想,而備受唐代統治階級的禮遇。除唐武宗外,唐代各統治者都對佛教大力提倡與支持,佛教在唐代逐漸興盛起來。在唐代,各地寺廟和僧侶已發展到了相當可觀的數量,制印經書、造像鑿窟的活動也一度興盛。
雖然隋唐時期孝子圖像發現的較少,但是在晚唐時期的經卷文書中,卻已經出現了「二十四孝」的名稱。最早提到「二十四孝」的文獻是敦煌變文《故圓鑑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一文。
文中提到了「二十四孝」中的虞舜、王祥、郭巨、老萊子、孟宗、黃香等六位孝子及其孝行。也有佛教版「二十四孝」的目蓮救母事跡。雖然列舉的「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比較少,但是這表明,在晚唐時期,已經有「二十四孝」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