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我國歷史上極少數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之一,在取代了宋王朝的統治入主中原之後,元蒙貴族逐漸脫離了遊牧民族的氈酪之風,開始了他們思想封建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表現就是他們對漢族思想文化的推行和對儒學道統的接續。
元代統治者意識到了儒家文化在維護統治方面的重要性,在文化思想層面上施行了「以儒治國」的方略,並特別凸顯了儒家孝文化的地位。至元代,孝文化在此收到高度重視。與以往歷史時期不同的是,元代學者對孝文化理論上的闡發,最受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將孝文化加以通俗化和普及化,以因應元帝國立國傳承儒學和推行「以儒治國」的需要,以及儒學由南向北傳播並在過境內普及的需要。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
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是由元代郭居業所輯,此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代潘守廉在其所著的《二十四孝圖說並詩》一書中的記載:「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
第二種說法是「二十四孝」由元代著名思想家、水利家郭守敬之弟郭守正所輯,清代韓泰華在《無事為福齋隨筆》中的記載:「坊間所刻《二十四孝》,不知所始,後讀《永樂大典》,乃是郭守敬之弟守正集。」現代語言學家楊伯峻先生也持此觀點,他在《經書淺談》一書中寫道:「元代郭守正將二十四位古人孝道的事輯錄成書,由王克孝繪成《二十四孝圖》流傳世間。」
第三種說法,認為「二十四孝」由元代郭居敬所選輯。其主要依據是明代文獻學家王圻在《續文獻通考·節義考·孝子》一書中的記載:「郭居敬尤溪人。性至孝,事親,左右承順,得其歡心。嘗摭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詩之,名二十四孝詩,以訓童蒙。」
第三種說法所依據的是明代學者的記載,並交代了選撰者郭居敬的身世與具體情況,較之前兩種說法,年代更早且內容詳細,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同與接受。筆者認同第三種觀點,認為「二十四孝」為元代郭居敬所輯,書名為《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收錄有虞舜孝感動天、老萊子戲彩娛親、郯子鹿乳奉親、漢文帝親嘗湯藥、蔡順拾葚異器、仲由百裡負米、曾參齧指心痛、閔損蘆衣順母、郭巨埋兒奉母、董永賣身葬父、丁蘭刻木事親、黃香扇枕溫衾、江革行傭供母、王裒聞雷泣墓、姜詩湧泉躍鯉、陸績懷橘遺親、孟宗哭竹生筍、吳猛恣蚊飽血、庚黔婁嚐糞憂心、王祥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唐夫人乳姑不怠、黃庭堅滌親溺器、朱壽昌棄官尋母等二十四個孝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