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愚孝多可怕?《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
「孝道」是中國數千年來根植在骨子裡的道德要求,不僅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這樣的:「善事父母為孝」。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孝」字是「老」與「子」二字的結合,指的正是老幼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應該恪守的倫理綱常。在古代的三綱五常裡,君臣、父子、夫妻之間嚴格遵守著彼此所應處的地位,孝順與否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法律問題。
在法律嚴明的秦朝,毆打父母的人是要被拉去做壯丁的。而在推舉人才入仕的西漢,選拔官員的一個標準就是看候選者的道德水平,是否孝順清廉。倘若家中老人過世,兒女就要守孝三年,訂婚者婚期推遲,入仕途者辭官回鄉戴孝三年,守孝期間不可衣著鮮豔,應避酒茹素。孝順的要求已經具化到生活各方面的禮節與規章制度上。如果有官員在守孝期間飲酒作樂,是會被舉報彈劾的。
元朝時期有人編纂了一本叫做《二十四孝》的書,記載了24位古人的孝道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在今天讀來仍然令人感動。比如黃香扇枕溫衾,講的是年僅九歲的黃香與父親相依為命,十分孝順,夏天用扇子扇動涼風,讓父親能夠安然入睡;冬天的時候先在冰冷的布衾中用身體暖熱被褥,然後再讓老父親睡進去。還有對母親不離不棄的青年江革,在戰亂中背著母親逃命,遇到匪盜也不肯獨自逃生,就連賊人都被他的孝道感動,放他們母子一條生路。還有一個叫做吳猛的小夥子更加令人敬佩,他家中貧寒,沒有蚊帳,夏天蚊蟲肆虐吸人血液,吳猛卻任由蚊子叮咬自己而不去驅趕,他將自己當做誘餌吸引了蚊蟲的全部注意力,不讓蚊蟲去打擾到家中父母。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在今天讀起來有種怪怪的感覺,似乎將子女當做可以盡情剝削,無底線對父母長輩屈服的存在。比如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舜帝,他在繼位之前深受家中繼母壓迫,就連親生父親也跟著興風作浪,異母弟弟更是看他不順眼。他把那三人當作親人,可父親繼母和弟弟卻想害死他!舜勞作的時候三個人就在旁邊想壞點子,他挖井的時候繼母等人竟然在上面填土,想要將其活埋。不過舜運氣好每次都大難不死,最後還成了堯的繼位者。舜的心胸氣度太好,繼位後也沒有報復,反而還封賞了自己的弟弟,雖然這種行為非常高尚,但這種高尚用在惡毒的人身上實在有些浪費。後人說堯的幸運是源自孝感動天,可他的成就跟那三個沒有人性的家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還有一個具有時代局限性的孝道故事是東漢的郭巨,他也是一個大孝子,妻子生了一個孩子,他不想讓孩子跟母親爭奪家中並不豐富的資源,決定活埋親子。這個理論實在有些可怕,既然養不起家中老小為何還要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孝道固然重要,但孩子何其無辜。故事的最後是郭巨在挖坑的時候得到老天賞賜的黃金,於是皆大歡喜。但這種結尾明顯是虛假的雞湯,雖然在故事裡他放棄了活埋幼子,孩子長大後如果得知自己的父親曾經要放棄自己的生命,還能心無芥蒂地對待自己的父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