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二十四孝》中《哭竹生筍》故事的主人公孟宗,不僅是著名孝子,也是東吳良臣。而且他還有一件更加體現孝心的事情,即違背孫權命令冒死奔喪。
相對於三國中前期,三國時期的後期的熱度要明顯遜色,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的東吳政權的後期就更加是這樣,哪怕是位至三公的重臣,在人們印象中也是大眾臉、路人甲一般的存在。但是有一些"冷門"人物留下來的典故又很有名氣,比如《二十四孝》中《哭竹生筍》一則的主人公孟宗。孟宗因為孝心而留名千古,其實在當時也算得上是東吳的重臣、良臣,不過其光彩卻被他的孝心所掩蓋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孟宗這個人物。
從基層做到三公之位
提到東吳的政權,可能很多人會想到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就是江東士族。可以說東吳中後期很多政治資源是被江東士族所把控,不過孟宗並非望族出身,也沒有家族或者父輩蔭庇而來的政治資源,孟宗是東吳政局中一個從基層做到高位的典型,他所依仗的東西就是名望。
孟宗字恭武,是荊州江夏郡鄂縣人,這個鄂縣就是後來東吳的首都之一——武昌。因為孫皓的表字為元宗,孟宗為避諱孫皓而改名為孟仁。《三國志》中頻繁記載的孟仁就是孟宗了。孟宗在《三國志》中無傳,事跡多分布於其他人的傳記中,不過在《吳錄》中有個人傳記,因此其形象還算是較為豐滿。
孟宗少年時期從學於南陽李肅。孟宗的母親為孟宗製作比較寬厚的被褥,目的是為了讓孟宗能夠幫襯一些同樣求學於李肅但是家貧的學者,好締結一些人脈網絡,未雨綢繆。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兩件事,第一孟母很睿智,懂得在人際關係上進行投資;第二孟宗家庭或許不算貧困,但是遠非名士望族,"無德致客",所以需要用這種方式以便躋身荊州的文化圈子。
這個李肅也是東吳大臣,不過在《三國志》中也沒有個人傳記,需要參考裴松之引注的《吳書》。李肅"少以才聞,善論議",有點東漢末年清流名士評點人物的味道。這種人物的影響力小編以為對漢末三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會了解。曹操正是從喬玄、何顒、許劭等名士那裡拿到評語,然後舉孝廉為郎官,做洛陽北部尉。曹氏的家族力量固然是曹操入仕的主要推力,但這些名士的評點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相類的情況還有司馬徽推舉龐統;龐統推舉陸勣、顧劭、全琮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孟宗在學習的時候極為刻苦,達到"夙夜不懈"的程度,引起李肅的注意和好感。李肅評價孟宗:"卿宰相器也",短短五個字,實則是為孟宗推舉鍍金,為他的仕途鋪路。事實上孟宗也並沒有辜負李肅的好意,最後在東吳作為司空一職,位列三公。不過孟宗被人廣為人知,還是因為他的孝順。
"哭竹生筍"與冒死奔喪
孟宗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哭竹生筍"。這件事也被收錄在《二十四孝》之中。大概的過程是這樣的:孟母愛吃竹筍,但是在冬天不長竹筍。孟宗進竹林苦尋無果,不由得哀嘆,竹筍馬上就長出來了。於是孟宗用這些竹筍供養母親。
講道理這件事是從裴松之引注的《楚國先賢傳》中傳出來的,而《楚國先賢傳》與《襄陽記》、《會稽典錄》等史料類似,屬於"郡國之記",難免進行一些誇張,"務欲矜其州裡。"而且"哭竹生筍"帶有一些神異色彩,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對一些明顯有悖於史實的內容進行自己的分析判斷,但不涉及一些神異色彩的內容,在今人看來則有些疑惑。所以孟宗這個人物的孝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哭竹生筍"的故事不可完全當做信史。
如果"哭竹生筍"不可盡信,還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證明孟宗的孝心的呢?其實正史上是存在的,而且說服力要強於"哭竹生筍"。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三個政權互相對抗,要想在亂世中維持一個安穩的秩序,那肯定要比在治世中困難大、任務重,所以也會有一些不近人情的硬性規定。比如孫權制定法律,家中出現喪失的官員不可以私自去官奔喪,還要停留在工作崗位上。
然而這個法律由於違背人心,又沒有硬性地執行,所以一直都是很鬆弛的狀態。在東吳嘉禾六年(即公元237年),孫權又把這件事拿出來商量,最後得出的結果是:"以殺止殺,行之一人,其後必絕",用重法。後來孟宗的母親去世,孟宗寧死回武昌奔喪,然後自拘於武昌等通知,最後是因為上大將軍、右都護陸遜求情,才被減死罪一等。另外《吳錄》中還有孟宗作驃騎將軍朱據部下監池司馬的時候,親自捕魚作鮓寄母的記載,但是時間對不上,朱據成為驃騎將軍是在東吳赤烏九年(即公元246年),晚於孟母去世的時間。
孟宗的良臣形象
除了孝子以外,孟宗還是東吳的良臣。首先來看看孟宗的工作履歷。孟宗開始時為朱據郡軍吏,被朱據賞識後遷監池司馬;遷為吳縣縣令,因奔喪被免官,這些上面都說到了;在孫亮時期被重新起用,累遷至光祿勳,位列九卿;在東吳永安五年(即公元262年),孟宗升為右御史大夫(漢制中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但東吳官制不清楚);在寶鼎三年(即公元267年),孟宗升為司空,位列三公。最後在建衡三年(即公元271年)去世。
《三國志·吳書》中不乏關於孟宗或者孟仁的記載,但是都有些平淡如水,比如東吳權臣孫綝廢黜少帝孫亮時由孟宗祭告祖廟;孫休與孫綝關係惡化時,孫綝通過孟宗請求將自己調離政治中心,出鎮武昌;孫皓時期在建業修建孫和(孫皓父)的陵寢——清廟,孟仁等人將孫和靈柩從明陵遷到清廟。
唯一體現出孟宗的個人形象的記載在《虞翻傳》引注的《會稽典錄》,孫皓暴虐無道,丁固、陸凱、孟宗等人"同心憂國"(丁固與孟宗的名位大概相當,陸凱為東吳後期丞相)。不過陸凱、丁固等人策划過廢黜孫皓的計劃,多少有一些實際行動,名單上並沒有見到孟宗。
總而言之孟宗在東吳的名望很高,畢竟做到了三公之位,陸機所作《辨亡論》中也提到了孟宗,"左丞相陸凱以謇諤盡規……、之徒為",三個人盡數上榜,被評價為"股肱猶良"。不過孟宗畢竟沒有什麼具體的事件,良臣的形象十分單薄,所以還是孝子形象更加突出和鮮明一些。
參考文獻:《三國志》、《漢書》、《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