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的孟宗,既是史上著名孝子,也是東吳後期良臣

2020-12-23 插畫師的三國夢

導語:《二十四孝》中《哭竹生筍》故事的主人公孟宗,不僅是著名孝子,也是東吳良臣。而且他還有一件更加體現孝心的事情,即違背孫權命令冒死奔喪。

相對於三國中前期,三國時期的後期的熱度要明顯遜色,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的東吳政權的後期就更加是這樣,哪怕是位至三公的重臣,在人們印象中也是大眾臉、路人甲一般的存在。但是有一些"冷門"人物留下來的典故又很有名氣,比如《二十四孝》中《哭竹生筍》一則的主人公孟宗。孟宗因為孝心而留名千古,其實在當時也算得上是東吳的重臣、良臣,不過其光彩卻被他的孝心所掩蓋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孟宗這個人物。

從基層做到三公之位

提到東吳的政權,可能很多人會想到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就是江東士族。可以說東吳中後期很多政治資源是被江東士族所把控,不過孟宗並非望族出身,也沒有家族或者父輩蔭庇而來的政治資源,孟宗是東吳政局中一個從基層做到高位的典型,他所依仗的東西就是名望。

孟宗字恭武,是荊州江夏郡鄂縣人,這個鄂縣就是後來東吳的首都之一——武昌。因為孫皓的表字為元宗,孟宗為避諱孫皓而改名為孟仁。《三國志》中頻繁記載的孟仁就是孟宗了。孟宗在《三國志》中無傳,事跡多分布於其他人的傳記中,不過在《吳錄》中有個人傳記,因此其形象還算是較為豐滿。

孟宗少年時期從學於南陽李肅。孟宗的母親為孟宗製作比較寬厚的被褥,目的是為了讓孟宗能夠幫襯一些同樣求學於李肅但是家貧的學者,好締結一些人脈網絡,未雨綢繆。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兩件事,第一孟母很睿智,懂得在人際關係上進行投資;第二孟宗家庭或許不算貧困,但是遠非名士望族,"無德致客",所以需要用這種方式以便躋身荊州的文化圈子。

這個李肅也是東吳大臣,不過在《三國志》中也沒有個人傳記,需要參考裴松之引注的《吳書》。李肅"少以才聞,善論議",有點東漢末年清流名士評點人物的味道。這種人物的影響力小編以為對漢末三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會了解。曹操正是從喬玄、何顒、許劭等名士那裡拿到評語,然後舉孝廉為郎官,做洛陽北部尉。曹氏的家族力量固然是曹操入仕的主要推力,但這些名士的評點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相類的情況還有司馬徽推舉龐統;龐統推舉陸勣、顧劭、全琮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孟宗在學習的時候極為刻苦,達到"夙夜不懈"的程度,引起李肅的注意和好感。李肅評價孟宗:"卿宰相器也",短短五個字,實則是為孟宗推舉鍍金,為他的仕途鋪路。事實上孟宗也並沒有辜負李肅的好意,最後在東吳作為司空一職,位列三公。不過孟宗被人廣為人知,還是因為他的孝順。

"哭竹生筍"與冒死奔喪

孟宗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哭竹生筍"。這件事也被收錄在《二十四孝》之中。大概的過程是這樣的:孟母愛吃竹筍,但是在冬天不長竹筍。孟宗進竹林苦尋無果,不由得哀嘆,竹筍馬上就長出來了。於是孟宗用這些竹筍供養母親。

講道理這件事是從裴松之引注的《楚國先賢傳》中傳出來的,而《楚國先賢傳》與《襄陽記》、《會稽典錄》等史料類似,屬於"郡國之記",難免進行一些誇張,"務欲矜其州裡。"而且"哭竹生筍"帶有一些神異色彩,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對一些明顯有悖於史實的內容進行自己的分析判斷,但不涉及一些神異色彩的內容,在今人看來則有些疑惑。所以孟宗這個人物的孝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哭竹生筍"的故事不可完全當做信史。

如果"哭竹生筍"不可盡信,還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證明孟宗的孝心的呢?其實正史上是存在的,而且說服力要強於"哭竹生筍"。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三個政權互相對抗,要想在亂世中維持一個安穩的秩序,那肯定要比在治世中困難大、任務重,所以也會有一些不近人情的硬性規定。比如孫權制定法律,家中出現喪失的官員不可以私自去官奔喪,還要停留在工作崗位上。

然而這個法律由於違背人心,又沒有硬性地執行,所以一直都是很鬆弛的狀態。在東吳嘉禾六年(即公元237年),孫權又把這件事拿出來商量,最後得出的結果是:"以殺止殺,行之一人,其後必絕",用重法。後來孟宗的母親去世,孟宗寧死回武昌奔喪,然後自拘於武昌等通知,最後是因為上大將軍、右都護陸遜求情,才被減死罪一等。另外《吳錄》中還有孟宗作驃騎將軍朱據部下監池司馬的時候,親自捕魚作鮓寄母的記載,但是時間對不上,朱據成為驃騎將軍是在東吳赤烏九年(即公元246年),晚於孟母去世的時間。

孟宗的良臣形象

除了孝子以外,孟宗還是東吳的良臣。首先來看看孟宗的工作履歷。孟宗開始時為朱據郡軍吏,被朱據賞識後遷監池司馬;遷為吳縣縣令,因奔喪被免官,這些上面都說到了;在孫亮時期被重新起用,累遷至光祿勳,位列九卿;在東吳永安五年(即公元262年),孟宗升為右御史大夫(漢制中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但東吳官制不清楚);在寶鼎三年(即公元267年),孟宗升為司空,位列三公。最後在建衡三年(即公元271年)去世。

《三國志·吳書》中不乏關於孟宗或者孟仁的記載,但是都有些平淡如水,比如東吳權臣孫綝廢黜少帝孫亮時由孟宗祭告祖廟;孫休與孫綝關係惡化時,孫綝通過孟宗請求將自己調離政治中心,出鎮武昌;孫皓時期在建業修建孫和(孫皓父)的陵寢——清廟,孟仁等人將孫和靈柩從明陵遷到清廟。

唯一體現出孟宗的個人形象的記載在《虞翻傳》引注的《會稽典錄》,孫皓暴虐無道,丁固、陸凱、孟宗等人"同心憂國"(丁固與孟宗的名位大概相當,陸凱為東吳後期丞相)。不過陸凱、丁固等人策划過廢黜孫皓的計劃,多少有一些實際行動,名單上並沒有見到孟宗。

總而言之孟宗在東吳的名望很高,畢竟做到了三公之位,陸機所作《辨亡論》中也提到了孟宗,"左丞相陸凱以謇諤盡規……、之徒為",三個人盡數上榜,被評價為"股肱猶良"。不過孟宗畢竟沒有什麼具體的事件,良臣的形象十分單薄,所以還是孝子形象更加突出和鮮明一些。

參考文獻:《三國志》、《漢書》、《晉書》

相關焦點

  • 孝子孟宗及其故事的搜集整理與探源考證
    一、孝子孟宗是孝昌縣青山口人,以哭竹為核心的系列故事翔實  (一)孝子孟宗及其故事在史料和辭典上均有記載  1、孝子孟宗出生於孝感東北部,是孝昌縣青山口人,當地有個「哭竹港」,就是因孟宗而得名的。三國時期,孝感屬荊州江夏郡管,在吳國境內,詳見下列史料介紹:  ①一九七九年六月出版的《辭源》第二本0785頁中記載:「孟宗,三國吳江夏人。
  • 《二十四孝》中誰人曾在寒冬為母尋筍而抱竹哭泣,感動天地?
    孟宗,字恭武,今湖北省孝昌縣人,後因避吳末帝孫皓字改名孟仁,三國時期孫吳後期重臣,歷任顯位,官至司空。孟宗是中國古代著名孝子,《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筍」就是關於他的故事。孟宗的母親喜愛吃竹筍,一次臨近冬至時想吃,但此時並非竹筍的生長季節,孟宗無法為母親找到竹筍,只好在竹林中悲泣。此時竹筍卻生長了出來,使孟宗能夠帶回給母親吃。人們都認為這是因為孟宗至孝而感動了上天。後世將這一竹類稱為「孟宗竹」,是重要的冬筍之一。這則故事後來被改編收入《二十四孝》,並附有詩稱「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是由元代郭居業所輯,此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代潘守廉在其所著的《二十四孝圖說並詩》一書中的記載:「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
  • 孟宗哭竹的故事來自鄂州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大司空。後人有詩云: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 至遲在晚唐時期,已經有「二十四孝」的提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孝子圖像,到了唐代卻沒落了下來。雖然在唐代也有一些關於孝子賢孫事跡的記載,但是孝子圖像資料卻很少,目前發現的一些也主要見於佛教壁畫和造像之中,如敦煌《報恩經變》題材壁畫、四川安嶽摩崖石刻第59窟、四川大足《父母恩重經變相》群雕等。
  • 孟宗哭竹冬生筍感應蒼天是孝心
    孟宗哭竹冬生筍感應蒼天是孝心       遂寧蓬溪縣民風淳樸,「孝老愛親」成風。相傳,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的故事就發生在蓬溪縣。
  • 中國「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級市,因盛產孝子而得名,文化源遠流長
    今天介紹孝淵源深厚的城市孝感,它不僅是中國唯一以「孝」為名的地級市,而且還是歷史上三大孝子典故的誕生地,孝文化源遠流長。孝感,簡稱:孝,中國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級城市,中國孝文化之鄉,是距離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武漢市最近的城市,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區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之一,其綜合競爭力在省內排名前六位。
  • 《二十四孝》VS《弟子規》,魯迅也「害怕」了,做孝子太不易!
    小時候,耳朵邊經常除了被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外,還有最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這在中國娃娃的心裡,是常聽到的。今天,我們就聊聊,魯迅先生眼中的《二十四孝》。《朝花夕拾》中,魯迅回憶,自己最早收到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送給他的《二十四孝圖》。那本書很薄,只簡單地記錄著24個故事。在中國人眼裡,那裡面的故事,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
  • 中華自古出孝子,古有孟宗哭竹東生筍孝道永流傳
    導讀:中華自古出孝子,古有孟宗哭竹東生筍孝道永流傳孟宗哭竹東生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也一直在中華大地流傳下去,已經成為中華孝道文化的精髓所在。說起孟宗這個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具體是哪裡人只是知道他的故事,具體擔任什麼官職,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孟宗這個人物。
  • 《二十四孝》中的「變態」孝子,看不見「孝道」,只看見「笑料」
    各種國學班也是十分應景的如雨後春筍般開滿神州大地,其中不乏優良者,但是趁著「國學」熱撈錢的機構也不少。尤其是小孩跟女人的錢尤其好賺,國文班、女德班,雖然教授的內容多是封建糟粕,但仍供不應求,報名都要排隊。可見,國人對於國學,對於文化是多麼饑渴。
  •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
    《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孝道」是中國數千年來根植在骨子裡的道德要求,不僅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這樣的:「善事父母為孝」。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孝」字是「老」與「子」二字的結合,指的正是老幼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應該恪守的倫理綱常。
  • 孟宗《哭竹生筍》的由來?
    孟宗《哭竹生筍》:《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筍》講述了三國時孝子孟宗的孝行孟宗,三國時期江夏人,年少時父親就早早去世,只有體弱多病的母親和他相依為命,一日母親深感不適,孟宗經過求醫間藥,得知用新鮮的竹筍做湯並長期服用就可以醫好母親。
  • 孝子之鄉梅李鎮_江蘇頻道_鳳凰網
    五代十國時,南唐之軍駐於江北,如侵犯吳地,可以從滸浦渡江,登岸入侵,直逼常熟、蘇州,而梅李則是重要的關口,也是防備要地。所以,錢鏐派兩員大將戍此,以擋來犯之敵。結果是梅、李兩將軍之姓,成為這裡的地名,也就很自然的了。明王鏊《姑蘇志》載,李開山墓在常熟東南四十四裡,俗稱「李墓」。梅李是個文明古鎮,也是個孝子之鄉。
  • 母親節看古人如何感恩 盤點三國時期八大孝子(圖)【3】
    陸績 陸績是我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二十四孝》詩曰:孝順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事堪奇。 陸績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 二十四孝故事——哭竹生筍
    二十四孝故事是我國幾千年孝愛文化的結晶,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樸素的真愛,下面一起來看看二十四孝故事。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
  • 孟宗:提及我的詩詞總伴隨著竹與魚
    本篇就來看看孟宗在詩詞中的形象,共計14首。【孟宗本名孟仁,因為要避諱孫皓的表字,這才改為孟宗,他也名列「二十四孝」】《吳孟宗》 宋 張商英孟宗泣竹冬筍生,豈是青青竹有情。大抵主張非有物,人心但莫負幽明。
  • 《二十四孝》埋兒奉母令人髮指,強迫跪地做孝子,這種孝道在吃人
    有一本宣揚孝道的書叫做《二十四孝》,但二十四孝真的就好嗎?或許它裡面有些東西是對的,但是它卻有更多令人髮指的思想。它打著孝感動天的旗號,但這種孝卻在吃人,強迫你跪地做孝子。《二十四孝》其實已經不符合如今的社會發展了。但還有很多人拿《二十四孝》來說事,那些倫理綱常,不過在蠶食中國人的思想。在《二十四孝》裡有一個故事,叫做埋兒奉母。在晉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郭巨家本來家道十分殷實。
  • 中國二十四孝經典民間故事雙語版:孟宗哭竹生筍
    20:Tears That Brought Bamboo-shoots From the Frozen Earth: Meng Zong 哭竹生筍:孟宗   Meng Zong lived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of China's past.
  • 國產電視劇聖母孝,神話邀名炒作孝,「二十四孝」竟是如此這般
    前言昨天寫文章的時候接觸到了「二十四孝」,可把我噁心壞了。那個故事的主人翁還是我們臨沂人,臨沂人民廣場還立著他的雕像呢。我就揣測可能有很多小夥伴太了解這「二十四孝」,索性給大家介紹介紹。我把這二十四個故事分為五類。分別是國產電視劇聖母孝、神話邀名炒作孝、喪心病狂孝、執念孝以及正常孝。
  • 二十四孝故事及圖片匯總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代有不少孝子的故事, 其中流傳甚廣的是「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1. 孝感動天。遠古帝王舜年輕時, 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 於是就有大象和小鳥幫他耕種, 後來帝堯還把帝位讓給了他。2. 戲彩娛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