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今,各個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層出不窮,但是在民間美術中,除少數作品在個別孝子人物上與元郭居敬所輯《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所列的孝子故事有所區別外,大部分表現「二十四孝」的作品,都以元郭居敬此書為版本。
如清代《二十四孝圖》刺繡掛屏、清代安海龍山寺石窗《二十四孝圖》透雕、現代山西新絳年畫《二十四孝》條屏等。在一些圖文並茂的「二十四孝圖」中,其文字解釋甚至是照搬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的原話,或僅將原話做小幅改動。
如民國高密撲灰年畫《二十四孝圖》八條屏,每個條屏由三幅長方形單獨的的孝子故事圖組成,每幅故事都帶有解說。這組年畫不僅二十四個孝子故事與郭居敬所輯「二十四孝」相同,每幅故事的解說也都與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對於故事的描述所差無幾。如漢文帝親嘗湯藥一幅,其文字解說為:「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病三年,帝為之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親口嘗弗進。仁孝聞天下。」這條解說與郭居敬對於漢文帝親嘗湯藥一篇的描述僅有三字之差。
出現於西漢時期的孝子圖,歷經魏晉隋唐時期的發展,於宋金時期形成了故事題材相對穩定的「二十四孝圖」。而自元代郭居敬輯成《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之後,之後歷代「二十四孝圖」多以此書所收錄的故事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