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的「孝悌園」裡有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嚐糞憂心、為母埋兒、恣蚊飽血、臥冰求鯉等等一些雖高度還原但卻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讓人心生疑問:都2019年了,這樣的「孝道還有必要拿來做榜樣嗎?(7月1 日《人民日報》)
《二十四孝》是流傳於我國家喻戶曉的講述子女孝愛父母的系列民間故事,其承載的孝道文化雖有可取之處,但其中一些故事卻聳人聽聞,對於弘揚現代社會的孝道文化來說已經失去了參照的價值。
例如「為母賣兒」這個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名叫郭巨的人因為家裡太窮,為了節省下口糧供養母親,便決定將三歲的兒子活埋。但在挖坑時,郭巨挖出了一罐金子,一家人從此不必再為糧食問題發愁,郭巨也因孝順名滿天下。這個故事在當時雖然精神可嘉,但如果放在當下,有多少人會以此為榜樣呢?
弘揚孝道的出發點雖好,但不加選擇的地把二十四孝搬出來教育大眾的情況卻很難深入人心,對於過去的倫理道德規範,需要根據當今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應該有所摒棄,如果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很可能會導致孝道文化的走形變樣,這種被曲解的「孝」絕不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也絕非是古人的本意。
其實,孝可能是中國人最為熟知的一個概念,甚至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標杆。一出生人們就被長輩教育百善孝為先,也為此不斷身體力行。但同時,孝又可以說是當代中國人最為陌生的概念之一,許多人的孝還停留在無條件順從父母,認為只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就是盡孝上,孝被認為是子女單方面的責任。這樣的孝順對於父母和子女雙方來說其實是一種相互消耗,加重了雙方的負擔。
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追逐自我逐漸被放在了人生必完成人物清單的第一位,在這條路上人們忙著追逐詩和遠方,孝順父母被認為是實現自我的對立面,更有甚者將孝順父母定義為一種對子女的道德綁架行為。正是一些陳腐的孝愛觀念的沉渣泛起,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變得艱難,因此,什麼才是現代孝道是值得沉下心來思考的。
在新時代,孝順應該回到以個人為本的原點,倡導人性,孝順講的是家庭倫理,不該背負過多的社會意義和宏大議題,應該更有「人情味」。當代社會下真正的孝不是無條件地服從。而是真正的關愛與尊重,這種關愛和尊重很多的時候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孝的本質其實是對自我的約束和對私心的削弱。
我們弘揚孝道,為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狀況盡少發生,甚至不發生;為的是《目送》書中寫到的「那個漸漸消失的背影」真正消失時子女不會留有遺憾。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遵循孝愛道義這條公序良俗都是恆定不變,只是在宣揚傳統美德的同時需要思考如何講好符合新時代情況的孝道故事。
文/李紅婷
來源:紅網
作者:李紅婷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7/03/568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