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寫的,補發)
1. 到處都是frozen2的周邊...迪士尼爸爸圈錢割韭菜大戶。
2. 好聽,想唱。然鵝歌曲確實沒有第一部那麼朗朗上口。點名批評into the unknown也太不好唱了!主歌節奏不好唱,副歌除了idina menzel還有誰能唱。但我不得不說一句真香。
3. 劇情很弱,經不起推敲。不過很多小彩蛋和讓人會心一笑的梗(印象深刻的有個安徒生梗),太用心了。
4. 日版翻譯《安娜和雪の女王》,就特別淺顯直白而且重點抓錯了的感覺…「安娜與女王」給觀眾的心理預期是「以人物關係發展為主的百合大片」,進電影院會深感被騙。
5. 中文翻譯《冰雪奇緣》又太泛泛而談,雖然不直白但沒有記憶點。真正有信息含量的只有「冰雪」這一個詞而已,而「奇緣」到底是什麼意思?「奇緣」這個詞自身顯然什麼附加信息都沒有,作用只不過是強行把兩個字的題目擴充成四個字而已。我印象中「xx奇緣」這一偷懶的翻譯公式還應用在風中奇緣(pocahontas)、魔發奇緣(tangled)上。就像那一系列「xx總動員」一樣(所以「總動員」到底是什麼意思?),信息含量超級低而且根本記不住。
6. 這時候德語系給出必殺意見:「芙洛岑。」然後加腳註:「該詞是雙關語,可以理解為...。」然後我們獲得一個長約五米的電影標題,這就是德語系對歸化翻譯方法的奧伏赫變。
實際上德語版翻譯為Die Eiskönigin——看來翻譯者把這個電影理解為Elsa的獨角戲。
希伯來語系本科同學補充:希伯來語版翻成的是「破冰」,也挺有意思的。英文標題明明是「凍上」。
7. 迪士尼大電影的標題越來越簡潔(通常是一句punchline,一個畫龍點睛的形容詞),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要怎麼樣才能抓住重點,要怎樣才能傳達出一種「感覺」,要怎樣才能保留雙關語的狡黠,要怎麼顯得不刻意、不笨拙?希望翻譯從業者們不要辜負我一個老年迪士尼粉絲的殷切期待,別再用「xx奇緣」和「xx總動員」來敷衍觀眾了。
8. 迪士尼與時俱進。自我意識膨脹的現代人厭煩拿喬、講大道理,喜歡自嘲、不完美的真實、意義的消解。從wreck it ralph2開始,迪士尼勇敢地拿自己往昔搖錢樹一般的「公主公式」開涮,反而贏得了觀眾強烈的好感和共鳴。frozen2在這個方向走得更遠,電影中體現得很明顯,就不一一列舉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回經典的「the princess dream song」並不是犯相思病的公主捧著心在水邊唱的,而是安娜的小透明男友唱的——這樣一來就完全脫離迪斯尼套路了!這可能是第一次吧,公主的戀愛對象完全沒有事業心,唱了一首純純的情歌讚揚公主的人格而不是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