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50問 | 成家置業③

2020-12-24 澎湃新聞

民法典50問 | 成家置業③

2020-08-2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叮~~

《民法典》人生50個問答

第七期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從人的出生到身故,進行了全面規定,「全時保護」人民的人身和財產權利。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民法典》都會為你提供保障。

由榕小法帶你解答

第十二問

《民法典》為人體基因、胚胎研究確立了哪些規則?

答:《民法典》第一千零九條規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第十三問

一對夫妻為瑣事吵架,兩人都提出離婚,於是一起到民政局辦理,如何避免衝動離婚?

答:為了防止夫妻衝動離婚、輕率離婚,《民法典》規定了為期三十天的離婚冷靜期。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條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第十四問

什麼情況下「夫債」不用「妻還「?

答:《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十五問

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一方仍無法挽回對方的感情,雙方分居,一方再次起訴離婚,法院會準予嗎?

答:雙方又分居滿一年,法院應當準予離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規定,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準予離婚。

第十六問

離婚時,此前為家庭付出更多的一方是否有權利請求補償?

答:有。

《民法典》將夫妻採用法定共同財產制的,納入適用離婚經濟補償的範圍,以加強對家庭負擔較多義務一方權益的保護。《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條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十七問

夫妻離婚,孩子過了哺乳期但不滿兩周歲,原則上父母哪一方直接撫養?

答: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後,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願。

原標題:《民法典50問 | 成家置業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講堂】第三講 | 成家置業
    點擊圖片掃描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H51、問:小趙的女友患有重大疾病,但一直對小趙隱瞞,婚後小趙發現,能請求離婚嗎?答:可以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3、問:一對夫妻已經有子女,可以再收養孩子嗎?答:若符合條件,只有一名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若收養孤兒則不受是否有子女的限制。
  • 民法典之成家置業篇(二)
    民法典之成家置業篇(二) 2020-07-27 1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楚鳳學法丨民法典之成家置業篇(二)
    11問:李佳琦的聲音如「Oh my god,買它買它」可以隨便拿來用嗎?答:不可以。《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條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12問:《民法典》為人體基因、胚胎研究確立了哪些規則?
  • 【微普法】民法典百問百答——人格權編
    【微普法】民法典百問百答——人格權編 2020-06-13 0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與旅遊 | 每日一問(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闡釋民法典所蘊涵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群眾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必須遵循的規範,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是全民普法的重點任務。
  • 維權視窗|民法典生活50問之成年之後篇
    ----------往期精彩回顧維權視窗|民法典生活50問之人生之初篇維權視窗|兩狗打鬧撞傷行人,責任如何認定?法院判了!維權視窗|關於工資條,這6個常識必須掌握,事關你的權益!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維權視窗|民法典生活50問之成年之後篇》閱讀原文
  • 維權視窗|民法典生活50問之成家置業篇
  • 近50名高校師生合力創作完成「漫畫民法典」叢書
    原標題:近50名高校師生合力創作完成「漫畫民法典」叢書   「3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經過層層選拔,還有8位老師,他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學院、不同專業,集法律寫作
  • 【你問我答學民法典·一】分居兩年就自動離婚了嗎?
    【你問我答學民法典·一】分居兩年就自動離婚了嗎?薌城法院「你問我答學民法典」欄目今天上線啦薌法通在後臺經常會看到大家的各種提問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會定期篩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來回答
  • 學習宣傳民法典,貴州律師這樣做
    一、宣講成果共80名律師參加「民法典宣講團」,開展活動50餘場次,參加164次《民法典》宣傳工作。2.推進《民法典》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結合村民實際,採取以案釋法、法治講座、法律問答等方式對民法典知識進行宣傳,開展活動共計50餘場次。印製2萬多份民法典讀本、宣傳頁等,由每次民法典宣傳律師分發供村民學習使用。
  • 在香港置業結婚有多難
    其原因在於亞洲金融風暴和樓市泡沫爆破,當地陷入通縮,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企,部分青年失去成家置業的經濟能力;即便有能力者,也擔心自己經濟前景不明朗,不敢作出人生中的重要決定。   等到香港經濟和就業情況恢復穩定,當地結婚數字逐漸回升至每年5萬多宗。
  • 【民法典學習在淄川】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總共1260條,下面小編將帶你走進民法典,分編分章總結50個你關心的問題。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 【NO.112】學習民法典|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總共1260條,下面小編將帶你走進民法典,分編分章總結50個你關心的問題。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 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問 | 學習民法典之7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總共1260條,下面小編將帶你走進民法典,分編分章總結50個你關心的問題。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 陳 頤 | 民法典:回到律例時代?
    這些觀點大家也都說過,每逢這樣的時候,他們總說,建國都已50年了,還有什麼條件不成熟。這說法很讓我吃驚。雖然時間可以證明很多東西,比如愛情;但時間也並不能證明所有的東西,比如所有的愛情。不過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總歸沉默,這是我無法抵禦的大棒。新中國50年,熱熱鬧鬧地忙活著制定民法典已非頭一遭。
  • 關於房子、婚姻及繼承等生活50問 | 學習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總共1260條,下面小編將帶你走進民法典,分編分章總結50個你關心的問題。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 【法官來講民法典】學習民法典專題活動開篇語
    【法官來講民法典】學習民法典專題活動開篇語 2020-07-02 0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究竟是什麼
    對普通百姓而言:民法典是一部社會生活的規範大全。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屬於民法典的規範內容。按照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行為和做事就不會違法,因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線。換個角度也可以說道德不允許的事就是違反民法典。侵犯個人隱私的騷擾電話被民法典列為非法行為,侵權者需要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 民法典公開課摘要來了!
    5月29日,在民法典通過後的第一時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民法典,並就貫徹實施民法典發表了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民法典實施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民法典實施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民法典實施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氛圍。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做好民法典實施工作,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
  • 【民法典】雲浮:組織主流媒體採訪報導 確保民法典有效實施
    【民法典】雲浮:組織主流媒體採訪報導 確保民法典有效實施 2020-12-31 2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