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大概快冬天的時候,豬豬帶我看了一部電影《相愛相親》,讓我耿耿於懷到現在。
影片開始,便是生離死別。
外婆彌留之際,腦海裡僅存的畫面是與老伴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雖隻字未提,然後女兒惠英懂了:媽媽想要與爸爸合葬。
說實話,看完影片我也不知道這真的是老人的遺願,還是女兒固執的以為。
也許這就是愛吧,可能很難被別人理解認同,但愛著的人一定是在努力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惠英想要把爸爸的墳遷到城裡來與媽媽合葬,本來天經地義,卻遭到了巨大阻撓 ,原來橫亙在外公和外婆之間的還有另外一個女人:阿祖。
許多年前,外公與阿祖被包辦婚姻。
可沒過多久,外公就獨自進城,娶了城裡的外婆,另組家庭。
他以寄錢的方式,替代對阿祖的責任,從此再沒回村。
阿祖則關上心門,自願在農村守活寡。
無兒無女等了四十年,只迎來丈夫的一座屍墳。
看,一個女人苦熬苦等了一輩子,簡短的幾行字就概括完了。
可她的一生太難太可悲了。
這部電影是在鄭州拍的,裡面有很多很熟悉的畫面,酒吧、高架橋、街景····包括阿祖等了一輩子的村落。
外公的屍墳和高聳的貞節牌坊,是阿祖唯一的底氣,也是她不管活著還是死後的唯一念想:不能生同衾,但必須死同穴——她早已備好棺材,就放在睡覺的屋裡。
面對惠英來勢洶洶的遷墳,阿祖默然抵抗,死守在墳前。
是誰說的:愛情裡不被愛的那個人才是第三者。
韓寒也曾說:愛情之外,他人皆是第三者。
外公與外婆當然是相愛的,那一封封的鴻雁傳書讓人動容。
外公與阿祖也有一封封、一箱箱的信,可那是家書。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那個年代並不少見。
歷史上,外公、外婆與阿祖的關係,實際也是魯迅、許廣平與朱安,或者蔣介石、宋美齡與毛福梅的關係。
電影裡,阿祖不識字,但她用一種古老的文字符號,畫成外公的名字,裝裱到牆上。
她固執的堅守著錯誤的婚姻,並為此注入意義「我不能白守這麼多年活寡」。從而越陷越深,用盡一生去堅守自己的愚蠢。
薇薇的到來,讓她明白:愛不該是死守著一份沒有回應的感情,站在原地等待,自我感動式的付出。
當她走進他生前的家,看著一牆的照片,竟然不是她記憶裡的模樣,她卻等了他一生。
她惶恐又不安的念著:不像他啊。
如果他都不是他,她的等待又有何意義?
那一天,她收到了薇薇男友阿達寄來的照片:阿達把她的照片與外公的P在了一起。
下著大雨,照片被淋溼了,她戰慄著雙手去擦拭,卻不小心把他的臉弄花了。
終於她情緒崩潰,嚎啕大哭。
那哭聲裡是愛,更是釋懷。
也許從那一刻她開始明白:虛假的東西,是那麼不堪一擊。
終於,遷墳隊再一次到來的時候,她沒有阻止,而是對著屍墳說「我不要你了」,然後手一揮,「進城」。
折磨阿祖的,不是外公的絕情,而是,她一直心存幻想的期待。
可有些念念不忘,一生都不會有迴響的。
與其執著地等待,在一段不被珍惜的關係裡反反覆覆地折磨自己,不如放手,走出來去等一個願意跟你一起努力的人。
與其思念成疾,不如把深深的遺憾交給歲月。
總有一天,那些,你無法跨過去的坎,走著走著就填平了。
忘不了的都是回憶,繼續下去,才是生活。
你要相信:你沒有和他在一起的運氣,是因為你有更好的運氣。
惠英人到中年,強勢又脆弱,常把「為你好」、「我知道」掛在嘴邊,是那個年代典型的母親形象。
外婆的遺言誰都沒有聽到,但她堅持的以為:那就是母親生平最大的希望,並把這份希望強加給每一個人。
早年與丈夫的結合也靠強勢入侵:為其父母掃地刷碗,以現實的利益俘獲對方。
寡言的丈夫曾吐槽:就算住一起一輩子,也不能說就是相愛吧。
面對叛逆、自我的女兒,想要走進對方卻總是適得其反。
起初我以為不被愛的女人,大概就是這樣把自己活成了一隻刺蝟,一旦有人靠近,就不自覺地把刺支稜起來。
但看到後面,發現並不是。
中年婚姻的危機,各自心猿意馬著又心照不宣。
沉默的丈夫,默默地包容著一切,對妻子幾乎有求必應。面對妻子與女兒的爭吵,總勸女兒要退讓。
教師節寫給妻子的卡片:
英:
以往的日子清苦,總盼著能過好點。如今日子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這麼多年,你心頭有什麼不快樂的,那真是我的錯。別跟自己過不去,洗個澡好好睡一覺,咱們的路還長著呢。
孝平
惠英夢裡的男人,其實正是丈夫年輕時的模樣。
影片最後,惠英和丈夫開著新買的車,終於要去實現他們年輕時的夢了。
——你還記得90年,咱倆帶著微微去北京,在火車上有一小夥子,拎著一個錄音機,從這頭走到那頭,從那頭走到這頭,就放著這首歌,你不記得了?
——沒聽你說你要買新車。
——我想帶你去兜風啊。
——我哪都不想去,你花了多少錢?
——你都不記得了?你那時候說,咱們倆退休了以後,買輛屬於自己的車,我們一起去兜風。
現在車有了,歌兒也有了,你倒沒興致了。
也可能是我的錯吧,這麼多年,讓你受這麼多委屈,如果你要是願意的話,我也可以放手,你可以再重新過一次。
我自己肯定是要出去,有你在是最好,你要是不在,我就自己去。
他們一個哭著,一個笑著,眼裡都是幸福的樣子。
他們不是沒有愛過,只是世俗的瑣碎,使他們方向偏離,只記得如何「相親」,卻漸漸忘了該如何去愛。
後來想起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度忘了它是「相親相愛」還是「相愛相親」,後來才逐漸體會到,也許這就是張艾嘉用《相愛相親》來命名這部電影的用意:告訴我們無論何時,都不要忘了如何去愛,尤其夫妻之間。
外公選擇了愛情,惠英的丈夫選擇了責任與家庭。
但他們都有了美滿的結局。
所以,你說幸福是什麼?
大概就是不被定義。
薇薇的男友阿達,是一名駐唱歌手。
外公沒有給阿祖少寄一分錢養家,甚至多寄5塊錢讓她做件襖。
但外公自始至終把阿祖當親人,當家人。
阿達也曾把所有的積蓄給了另一個女人。
但阿達願意為了薇薇停下追夢的腳步,留在一個二線城市渾噩度日。
所以,你說愛與責任,到底孰輕孰重?
阿達試著躺進阿祖為自己準備的棺材,他想到自己有可能邁入一場世俗的婚姻,自此埋葬自己的理想與追求,麻木與恐懼深深的籠罩著他。
他哭了,決定遠走他鄉。
有人說,一個家裡,如果母親太強勢,兒子會懦弱,而女兒會像她的媽媽一樣強勢。
薇薇最怕聽到的就是:你怎麼像你媽一樣。
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兒,叛逆又自我,張揚著青春獨有的活力,同時也有著那個年紀對未來深深的不安與迷茫。
她一邊篤定自己能養活自己,一邊一遍遍的問阿達有多少存款。
她面對男友的遠走北京,一邊說著「我不會等你」,一邊又跟媽媽講,我會等他一輩子。
有人說:看《相愛相親》,像飲一杯茶。
初入口味烈,中間段暖緩。尾聲過後,回味無窮。
它的海報上,寫著:
她相信一輩子
我相信一句話
你只相信,一剎那
概括了三個年代下,三個女人的三種狀態。
她們很多地方相似,細微之處卻又不同。
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文藝片,有家長裡短,有情理法的交融。拍攝地在鄭州,私心覺得是一部被嚴重低估了的好電影,強烈建議觀看。
年輕的時候總是看到什麼是什麼,還不懂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比如一個人,一個城市,一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