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戰以來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模型人和視覺效果單元統治著視覺特效電影的世界。電腦特效的時代即將到來,只是世界上所有特效製作團隊還需解決一個小小的問題——色彩。」——安迪·司多特
二戰末期,邁克·鮑威爾和艾莫力·皮斯伯格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拍攝一部增進英美兩國之間友誼的電影。然而,他們卻拍出了《太虛幻境》(1946),一部探索英美關係的先鋒之作。影片講述了一位英國皇家空軍在天庭前得以重返人間,與其心上人再續前緣的故事,在同時期的電影中大放異彩。隨著傳奇攝影師傑克卡迪夫及其無與倫比的攝影技巧的出現,這部影片中的一些特效鏡頭也被載入史冊——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長長的通往天堂的階梯。另外,這部影片對色彩的運用也是革命性的,例如真實世界中採用彩色拍攝,而任何發生在天國的事情都採用黑白色彩拍攝。
在白天,特效師也傾向於採用黑白色彩,因為將這門新技術與已知技術結合起來,再融入到高深的特效技巧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慢速膠片庫存意味著彩色電影必須要在極強的白光下進行,這首先就至少排除了對背面投影屏幕的使用。為適應這個變化,活動遮片技術需要作出調整,而繪景技術更是需要幾乎徹底的改變。曾經只需要灰度級別與原始鏡頭相匹配,現在所有的顏色和陰影都需要匹配,這在當時普遍只有慢速膠片庫存的背景下對特效師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亂世佳人》(1939)極有可能是第一部將色彩效果推向極致的電影。
《亂世佳人》
由於戰時特殊經濟,電影業被迫為國家宣傳,40年代的大多數電影都是黑白電影(的確,直到20世紀60年代廣播電臺能夠購買彩色電影,電影業才將彩色影片投入大規模生產)。與此同時,建模技術的新勢力正在迅猛成長起來。這種技術為歐洲和太平洋國家的大銀幕提供了一個新的範本:海軍軍艦漂浮在攝影棚內龐大的水箱中,戰鬥機組穿著電線從攝影機前飛過。
將時間快進到50年代,也許最顯著的變化不僅僅是為戰艦建造模型,模型師們還在為50年代異軍突起的科幻類型影片建造太空飛船的模型。其中一位模型師即將成為一顆巨星——哈利豪森單槍匹馬的創造了一個新的流派和人物特寫風格,直到今天還在為人們所用。除了與他齊名的定格動畫技術外,這些特寫還採用了多種技術以達到效果。例如1959的電影《辛巴達的第七次歷險》就採用各種透視法分離蒙版和各種型號的支柱,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歡樂滿人間》
《神奇旅程》
特效領域中的技術革新,尤其表現在一種以鈉蒸氣燈照明的新型可移動影像形板系統,以及原始運動控制系統上。前者是眾多採用不同照明背景幕的技術之一,這種技術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並且產生有史以來最精準的影像形板效果。另外,這種技術還可以使透明物體(例如液體)影像可見,例如《歡樂滿人間》(1964)、《群鳥》(1963——以手搖式轉描機技術拍攝布滿飛機的鏡頭而著名)。當時的運動控制技術還包括錄音筆和傾角運動,後者有一根針放在老式的塑膠唱片上,這樣可以重放錄音並複製原始動作。
然而,20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也卷進了軍備競賽當中,拍攝的陣容和成本被視為營銷戰爭的重要因素。這是一個實際效果重於特殊效果的年代,一個以砸下重金拍攝,撞毀真實的飛機和汽車以達到震撼效果為自豪的年代,而不再是用縮圖或攝像機重建模型的年代,就連1966年電影《神奇旅程》也啟用大量完全尺寸的潛艇來完成本可用微型模型便可完成的鏡頭。
《2001:太空漫遊》
一部改變了一切的影片,可以說是特效影片歷史上最重要的影片。電影改編於阿瑟克拉克的一篇短篇故事,《2001:太空漫遊》成就了斯坦利庫布裡克,並成功改寫了未來——至少改寫了一小撮英國的特效師的其中一位——道格拉斯特拉姆布爾的未來。這位仁兄後來成為20世紀末期特效界最傑出的幻想家。
這部影片最大的創新在於對正面投影的運用。這個技術從「人類的黎明」開始貫穿了整部電影。拍攝時,攝影機和投影機互成90度,一個50%反光的光束分裂鏡呈45度角放置在它們中間。投影機將這反光的50%背景影像通過鏡子投射到演員身後高反射性的屏幕上。這種方式再次加強了光線,並引導背景影像再次通過鏡子直接反射到鏡頭中去,同時,照在站在前景的人或物的光線被折射到屋內的每個角落,在正確布光後全然可見。前景物體遮住了自己的影子,產生完美的影像。與背面投影技術相比,這種影像的拍攝可在更小的空間,更短的時間內完成。
到了拍攝電影中的龐大的宇宙飛船模型時,運動控制技術已變得更為精準。人們具有這樣一種規模大小意識是因為片中的一些飛船模型尺寸已接近18米——在另一部著名的電視劇《星際之門》開發出一個全新的技術——狹縫掃描技術。簡單來說,這個技術將在狹縫中拍攝的移動中的藝術品通過長時間曝光一幀來完成鏡頭。世界上的嬉皮士們肯定很感激這門技術。
影片中宇宙飛船船身的電腦繪圖元素,當然了,是手繪上去的。上世紀60年代末,還沒有哪個電腦如此強大到能使這種可視物體環繞船身。
這種技術即將出現,但尚未到來。
《星球大戰第四集:新希望》
70年代見證了一些超級票房災難影片以及更多好萊塢參與拍攝的縮圖模型拍攝的電影。然後,我們進入1977年,兩位導演:喬治·盧卡斯和史蒂芬·史匹柏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遊戲規則。
《星球大戰第四集:新希望》使得盧卡斯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特效工作室,以製作出影片中多種多樣的特效鏡頭。這個工作室如今已成為著名的「工業光魔公司」。當時,所有的技術——影視繪景,靜態運動,化妝的運用都被推向了極致,而例如電腦化動作控制技術等其它技術則被專門運用到拍攝真實運動模糊的藍幕模型鏡頭中去。
《第三類接觸》
最終,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效獎,但很難說完全是史匹柏的功勞,《第三類接觸》是一個偉大的技術飛躍。就像2001年那部採用正面投影的電影一樣,道格拉斯特拉姆為特效把關,使用透視模型,運動控制,雲箱和模型巧妙的在煙霧繚繞的空中拍攝出大型物體。有趣的是,史匹柏是那個時代少數幾位想到用電腦合成圖像來拍攝電影結束場面的導演。儘管這個想法在前期製作階段就被否決了,但這在當時普遍使用簡單的向量圖序列來描繪,呃,電腦繪景來說,已經是很超前的了。
《電子世界爭霸戰》
兩部電影都敲響了一個時代終結的鐘聲。他們完美地向世人展示了不用電腦也可以達到的驚人效果(當然了,22年後的1999年,喬治盧卡斯利用電腦繪圖技術再次發行《星球大戰》第四部,證明了數碼技術並不一定能製作出更好的效果)。他們利用從過去數十年中開發出來的技術,並將手頭上的技術運用到了極致。時至今日這兩部影片的效果仍然令人驚嘆,充分說明幕後特效師們的技巧和智慧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但是,就在不遠的將來,有人發動起光循環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