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海建
新近熱播的電視劇新《三國》在「諸葛亮躬耕地」之爭上再點一把火,因將躬耕地「搬」到了襄陽而引起南陽的強烈不滿。5月29日上午8點,南陽數百網友在臥龍崗山門前的「千古人龍」牌坊下,拉起條幅,30名小學生齊聲誦讀前《出師表》,與市民一起籤名聲援抗議活動。(6月9日 《大河報》)
據說新《三國》給諸葛亮搬了家,這讓與諸葛先生八輩子也打不著關係的一干人等義憤填膺,又是拉橫幅、又是砸電視,搞得很行為藝術。不管你理解不理解,這樣的事情大約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但活動中的一幅圖片很是驚人:數十名小學生捧著紙張誦讀出師表,前面是「保衛文化遺產、拒看新三國」的醒目條幅。
如果說幾十個孩子,拉個「拒看奧特曼」的條幅,我們還比較容易理解,畢竟,他們對奧特曼還是有發言權的,愛看不愛看,還真是孩子們的大事——但是,一部明顯成人化的歷史片子,大人都未必顧得上看幾眼,搞得孩子們非要上街拉橫幅拒看不可,背後的曲折真是欲蓋彌彰:這些孩子真是諸葛亮的粉絲?他們都看過新《三國》、並個個覺得「慘不忍睹」?他們又是怎麼聯合起來與「網友」一起站到橫幅的面前?
孩子是無辜的,他們只不過扮演了揚聲器的角色——相當於領導下訪時的「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壯壯聲勢,鼓鼓士氣,好讓大家都覺得這新《三國》真是罪孽滔天了。我無意於評價一部電視劇的好壞,倒是綁架孩子做「拒看秀」的做派,恐怕也只會壞了諸葛亮的胃口:靠這種形式給一部電視劇施壓,很難讓人相信這是「正本清源、捍衛歷史真相」的義舉。
學歷史、明是非,這些帽子實在富麗堂皇得很。但問題是,你叫別人去「學歷史、明是非」,自己卻「枉顧歷史、搬弄是非」,孩子們遲早還是會看穿「皇帝牌新衣」。一部電視劇,錯就錯了,擺事實、講道理,大家都不是瘋子,何苦依仗一場場聲勢浩大的儀式、綁架著各色民意民聲,威逼著人家認錯懺悔?這樣的邏輯,在歷史上非民主時期見識得太多了;這樣的作為,也許比給諸葛亮搬家更值得公眾警惕。
還是網友說得實誠:南陽不是要投巨資打造臥龍崗文化嘛,現在播出的新《三國》會向公眾傳達錯誤的信息,這將給南陽的臥龍崗改造和文化建設造成巨大的衝擊!如果外地人都認為三顧茅廬發生在襄樊,那臥龍崗開發還有什麼意義?——真是一語中的,也許這才是「小學生拒看新三國」的內驅力。
諸葛亮在哪裡躬耕?這是一個歷史命題。明辨,審思,總會有個答案。有理不在聲高,我們不需要運動呼號的「真相」,我們也無法接受喪失誠意的立場。據說,國外有個模仿奧斯卡金像獎的金草莓獎頒獎典禮,每年都搶先在奧斯卡之前揭曉,藉以向備受傳媒批評的劣片致敬。某種意義上說,「小學生拒看新三國」完全可以角逐金草莓獎,也許還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的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