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平壤;拍攝於1978年。【攝影:Hiroji Kubota】
平壤(朝鮮文:),全稱為平壤直轄市(朝鮮語: ),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朝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平壤歷史悠久,是朝鮮民族的發祥地,在朝鮮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傳公元前2333年,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稱王儉)建立朝鮮國,其都城阿斯達就位於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儉城」之稱。
中國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逃到朝鮮,並取代箕子朝鮮,稱為「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滅亡衛滿朝鮮,攻佔王險城(即平壤),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置於漢朝的管轄之下,其中平壤一帶即為樂浪郡,是漢四郡的中心。
313年,崛起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利用西晉衰落之際南下朝鮮半島,吞併了樂浪郡,並恢復了平壤的古稱。427年,高句麗第24代王巨連(又稱長壽王)正式遷都平壤。
1269年,高麗西京都統領崔坦、李延齡投降蒙古,平壤遂為蒙古所佔,後成為元朝遼陽行省之東寧府,隸屬元朝直接管轄。1290年,應高麗忠烈王的請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仍為元朝間接領地(高麗為元朝的徵東行省)。
1592年發生壬辰倭亂,日本攻陷平壤城,後來朝鮮在明朝援軍的幫助下與日軍激戰,收復了平壤。1894年,清朝和日本的軍隊在平壤開戰,最後清軍戰敗。1945年,日本投降,平壤為蘇聯佔領。1948年,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以金日成為內閣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定都平壤。
朝鮮板門店;拍攝於1978年。【攝影:Hiroji Kubota】
板門店(Panmunjom)位於朝鮮半島中西部、北緯38°線以南5公裡處,以前這裡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這裡籤字,板門店揚名於世。板門店是當今朝韓雙方最為敏感的前線陣地。2012年7月22日,板門店被曝光地雷埋設密度居世界第一。
朝鮮;拍攝於1978年。【攝影:Hiroji Kub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