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中國紀檢監察》雜誌刊發了湖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王立山的署名文章《鍛造全面過硬的紀檢監察鐵軍》。文中說,2017年以來,湖北省共查處「一把手」5144人,包括曾任襄陽市長、荊門市委書記的別必雄,曾任隨州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的劉安民,孝感市委原書記潘啟勝,省應急管理廳原黨組書記、廳長郭唐寅,原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杜雲生等正廳級幹部60人。
不到4年,僅湖北一省,就有5144名「一把手」被查,一方面,說明反腐敗力度不減,持續高壓,違法犯罪者,無論身居何職,皆被拿下;另一方面也讓人痛心:國家花費大量財力、精力培養出的領導幹部,尤其是作為關鍵少數的「一把手」,卻成了黨和人民的罪人。
作為黨政領導集體的「班長」,「一把手」擔負著把方向、抓大事、謀全局、帶隊伍的重任,特別是主政一方的「一把手」,更是對當地的政治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等起著重要作用。風成於上、俗形於下,「一把手」以身作則,清白做官,幹事創業,其他人就會上行下效,乾淨做人,努力工作。反之,「一把手」不檢點,不清爽,不乾淨,很難想像其他人會怎樣。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湖北省近4年查出5144個「一把手」一事,再次給我們敲響警鐘:必須加大對「一把手」的監督力度,確保「一把手」始終做到忠誠乾淨擔當。
注重對「一把手」苗頭性問題的監督。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說:夫禍患常積於忽微。俗語也說: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一把手」犯錯,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過程。如果小問題不及時抓、小漏洞不趁早補,日積月累就會形成「木桶效應」,最終釀成大禍。強化對「一把手」苗頭性問題的監督,就是要高度重視「一把手」所在地方群眾反映的,所在單位幹部職工舉報的一些小線索,小細節,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查清問明後,及時對其進行警示教育,從而在第一時間將「一把手」身上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解決在「起於青萍之末」的萌芽狀態。這,既是對「一把手」最大的愛護,更是為了防止「一把手」因小問題、小毛病造成「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注重對「一把手」在人財物關鍵事項上的監督。作為單位「一把手」,特別是一個地區的「一把手」,在很多時候,對本地區的幹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大額資金審批和使用等,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決定權,而涉及人事、資金、項目等事項,往往是「一把手」最容易出事的地方。對此,上級有關部門不僅要按照規定,對「一把手」分管的這些事項進行嚴格審查,還要採取定期抽檢、組織專業人士核查等辦法對其監督,比如抽調財政人員對有關資金的來往進行審計,組織人事幹部對其幹部任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督等,從而使「一把手」在這些最容易栽跟頭的地方,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不斷強化自我約束。(李紅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