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網 市場分析】今年受特殊時期的影響,加上第二批、第三批集採政策的落地,給藥品市場帶來了劇烈的變化。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醫院診療服務迅速恢復,中康CMH-醫院市場藥品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Q3全國公立醫院藥品市場規模達到2571億元,季度環比增長19.2%;Q4強勁恢復,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2600億元,單季度環比恢復正增長。
從整體情況來看,2020年前9個月,全國醫院藥品總體規模為6559億元,同比下滑-13.3%,預計全年總體規模將達到9160億元,同比下降8.2%。
就全國醫院藥品市場表現來看,化學藥恢復比較快,Q3同比增長率-2.3%,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受腫瘤藥和免疫調節劑的驅動;中成藥Q2有所回升,但在Q3同比仍有-8.9%的降幅。
據《中國藥學會2020年上半年醫院用藥監測報告(化學藥品與生物製品部分)》顯示,近5年內,在樣本醫院全藥不同ATC分類中,使用金額增幅至大就是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頻度增幅至大的則為心血管系統藥物。
今年上半年,樣本醫院配備的通用名層面品種總數為2169種,品種數量結構總體相對穩定。其中,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的增幅高達19.05%。品種數居於前4位的大類為消化系統用藥、神經系統用藥、抗感染藥、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累計佔總品種數近一半的份額。
另外從醫院級別看,三級醫院使用全藥總品種數為2124種、二級及以下醫院為1915種。三級醫院全藥院均使用金額是二級及以下醫院的4倍之多,使用頻度則是二級及以下醫院的近3倍。
與化藥相比,中成藥的安全性問題一直受業內質疑,使用也因此經常受限。近些年來,國內一些知名三甲醫院都曾發文拒絕中藥、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進院。例如有媒體消息稱,南京某三甲醫院在其新藥登記須知中明確列出:輔助性、營養性等高價藥品、中藥注射劑等列入「南京市醫療機構重點監管清單」的品種將不予新藥登記。這其中就包括醒腦靜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兩款注射劑品種。
業內認為,中成藥、中藥注射劑要發揮出真正的效用,需要「適得其所」,需要會用且擅用的中醫人,需要能承載其應用的中醫機構。
實際上,今年以來,可以看到國家更加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例如日前國家醫保局針對一提案做出回應,明確表示不宜對中成藥在醫療機構的配備使用政策進行強制性約束,一刀切要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機構的中成藥使用比例不低於40%」。
此外,國家醫保局還透露,當前,青海、浙江金華、河南濮陽等地已針對部分需求大、金額高的中成藥品種開展了集採探索,並取得明顯的降價成效。下一步將繼續指導地方開展藥品集中帶量採購,根據臨床用藥需求,完善採購方式,合理確定集採範圍,確保藥品質量和供應,滿足群眾用藥需求。
對此,業內認為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實施下,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成藥市場面臨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