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大地感知神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1月8日電(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一根頭髮絲粗細的光纖,根據不同地質環境和多場監測要求,穿上不同「定製」外衣,穿山入地、進海過江,就變成了高敏度「大地感知神經」,一旦發生災害異動,遠在千裡的監測系統能立刻發現目標,精準預警。

  8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施斌教授團隊創造性地建立了地質工程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體系,在地質工程災害機理和理論判據方面取得新突破,榮獲了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在地質與巖土工程監測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領先國際水平的科技成果。

項目團隊成員。南京大學供圖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因各類自然和工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人民幣。何以進入了21世紀,各種地質和工程災害造成的損失仍然如此巨大呢?施斌解釋,地質災害和各類巖土工程具有規模大、影響因素複雜、隱蔽性強、跨越區域多、環境惡劣、實時性監測要求高、監測周期長等特點,傳統的點式、電測類監測技術和手段還難以滿足防災減災需求,也給災害的預警預報和防治帶來巨大的挑戰。

  從1998年到2018年,施斌團隊經20年的探索創新,在地質與巖土工程多場多參量分布式傳感介質、長距離解調設備、監測方法與系統集成、地質工程災害機理和理論判據等方面取得了十餘個關鍵理論和技術問題的突破。他形象地將這些成果比喻為「神經」「大腦」和「身體」:

  提出纖-土耦合時效判據,創製出了30餘種適用於不同地質工程條件監測的傳感光纜,為監測提供了堅韌而敏感的「神經」;

  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商用化的分布式光纖應變單端解調設備,為地質工程光纖監測提供了精準而智能的「大腦」;

  創建了邊坡、地面沉降、樁基、隧道等多場分布式光纖監測系統,為地質災害和巖土工程光纖監測提供了強健而高效的「身體」,監測精度大大提高,監測成本大大降低;

  提出地層壓縮潛力新判據,確立了土質滑坡預警應變閾值,提出了錨杆與巖土耦合時效判據等,豐富了地質工程災害預警和防治理論體系。

  如今,只需要一根頭髮絲粗的光纖,就可以對湖底隧道監測區域內每一點的溫度、受力等細微變化進行實時監測;為「國之重器」港珠澳大橋,配備上能夠抵禦海水浸泡腐蝕的光纖表面應變計和帶式光纖傳感器,滿足沉井長期監測的要求……

  據介紹,目前施斌團隊的成果已形成了40餘種產品推向了國內外市場,並在長三角和京津冀地面沉降區、南水北調、三峽庫區、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北京故宮、錦屏電站、延長油田、城建隧道等300餘個項目中得到應用,相關技術產品已出口到英國、美國、義大利、智利、馬來西亞等國,節省部分工程監測費用70-80%,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將光纖變成連接人類與大地之間的『神經』,讓我們能夠感知大地,減輕各類地質與巖土工程災害,造福人類,這是我畢生的追求。」施斌說。

適應不同環境的傳感光纜。南京大學供圖

  時間倒回1998年,施斌從美國訪學歸國。這一年恰逢長江特大洪水,施斌與一個日本專家團對長江堤防進行沿途考察,當來到最危險的荊江大堤考察時,他看到幾百號人手牽手在農田裡尋找管湧災害點,施斌感到心情十分沉重:都21世紀了,可災點搜尋還在依靠人海戰術這種十分落後的方式,這遠遠不能滿足國家防災減災的重大需求。

  施斌從考察團裡了解到,國際上正在探索研發一種分布式光纖測量技術,能夠長距離、分布式監測被測物的形變和溫度等物理指標。「獲悉後,我當時十分的興奮,因為這一技術很適合像堤防這樣的地質工程災害的監測,於是,我決心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地質災害預警與巖土工程的安全監測中。可是,當時國際上對中國進行相關技術封鎖;而且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地質體的監測,許多人認為在技術上幾乎不可能,零點幾毫米的光纖一埋入巖土體就會脆斷,無法使用。」但施斌頂住了種種壓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要將這件事做下去。

  2000年,國家「985」工程啟動,在學校的強力支持下,施斌獲得了第一筆研發資金,開始了近20年的科技攻關。

  20年來,施斌團隊完成了從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硬體設備—系統集成—成果轉化—工程應用的全過程創新,並形成了新的技術產業鏈,開創了地質與巖土工程監測新的技術領域,使地質工程監測技術從點式走向分布式,從電測時代走向了光感時代。

  施斌認為,「應用型強的學科一定要和國家的重大需求結合在一起:走出實驗室,在具體的工程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技術,形成產品,走向市場,以滿足國家需求。」(完)

相關焦點

  • 中石油摘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記者 | 朱釗通訊員 | 江如意今天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揭曉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道為獲獎代表頒發證書中國石油共斬獲三項大獎
  • 高文、周志華等學者入選,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初評結果...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此次公布的國家三大獎項初評共有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通過初評。獲獎項目已在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http://www.nosta.gov.cn)公布。
  • 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公布,盟員企業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
    浙江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7月17日在杭州舉行。297項科技創新成果榮獲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其中浙江科技大獎2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自然科學獎43項,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26項;技術發明獎11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40項,其中一等獎20項,二等獎73項,三等獎147項。
  • 公告精選:大連電瓷參與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大連電瓷:參與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大連電瓷(002606)1月9日晚公告,公司參與完成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堅瑞沃能:沃特瑪獲10.98億元動力電池採購訂單堅瑞沃能(300116)1月9日晚公告,全資子公司深圳沃特瑪電池於近日與湖北新楚風汽車籤署《採購合同》。新楚風汽車擬採購8408組電池組總成,總金額10.98億元。
  • 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揭曉 浙江海洋大學獲三項大獎
    7月17日,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杭州舉行,由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和浙江海洋大學共同申報的「浙江近海漁業資源養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成果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此外,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牽頭、浙江海洋大學參與的「陸源入海碳通量動態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項目成果獲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由寧波大學牽頭、浙江海洋大學參與的「東海可食性滸苔設施化養殖及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產業示範」項目成果獲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瀋陽父女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這對父女真給瀋陽人長臉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來自瀋陽的一對父女雙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被傳為佳話。父親曾定尹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他主要參與研究的科研項目「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女兒曾榮作為總製片人一手打造的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榮表示關注醫療題材,與她深受醫學世家的影響密不可分。
  • 這部紀錄片何以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20年1月10日,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  《急診室故事》由恆頓傳媒和東方衛視聯合製作出品,2014年12月26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共播出兩季。
  • ONLEAD科創成果│海太歐林合作項目喜獲第十一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
    10月25日,中國林學會發出《第十一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的通報》,海太歐林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之一,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相關企業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實體木質材料高質高效低碳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第十一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
  • 為什麼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確實要比南京大學更厲害一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南京大學,概括起來差不多有五個共同之處:①都是老牌的C9高校,最早的985/211工程國內頂尖名校;②都是著名的「華五」名校,處於長三角經濟帶核心城市重點大學;③都是36所「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④都是國家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全國重點大學;⑤
  • 黃埔區皇上皇等6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黃埔區、廣州高新區6個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數同比增長50%。6個項目中有5個為企業承擔項目,其中4家為高新技術企業。黃埔區、廣州高新區獲獎的6個項目分別是: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廣州市科虎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草魚健康養殖營養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廣州皇上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傳統特色肉製品現代化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這些民主黨派成員獲省級科技獎項
    民革黨員李明喜參與的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民革黨員雷智平參與的項目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民革黨員解京明、陳建江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7月9日,2019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昆明召開。民盟盟員、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國家保密學院執行院長魏志強主持完成的項目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民 建民建會員陳豐華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於7月19日公布,民建會員陳豐華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獲2019年度上海科技進步二等獎。
  • 我市獲省科學技術獎項數創歷史新高
    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日前召開的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發布了2019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我市的安徽金禾實業喜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我市以企業為申報主體首次獲此獎項,也是我市時隔23年後再次獲此殊榮。
  •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公布!鐵騎力士集團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4月21日上午,在蓉舉行的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公布了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由四川農業大學、鐵騎力士集團等共同完成的「碳水化合物提高母豬繁殖效率的調控機制研究與應用」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這部紀錄片何以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牆內看花)
    2020年1月10日,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  《急診室故事》由恆頓傳媒和東方衛視聯合製作出品,2014年12月26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共播出兩季。
  • 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何以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20年1月10日,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急診室故事》由恆頓傳媒和東方衛視聯合製作出品,2014年12月26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共播出兩季。
  • 關於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項目公示的通知
    原標題:關於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項目公示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關於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的通知》(國科獎字〔2013〕63號)要求,現將我部擬推薦項目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13年12月18-24日。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 食品領域32個項目入圍
    食品夥伴網訊  近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8月3日,科技部在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http://www.nosta.gov.cn)公布了初評通過的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
  • 華訊方舟集團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日前,在成都舉辦的2020中國信息通信大會上,正式揭曉了本年度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結果。由華訊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華訊方舟集團)聯合廣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完成的《大帶寬小型化微波通信集成電路設計方法》項目榮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目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汕頭大學,香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華醫學會一等獎(通用項目)序號編號
  • 華東師範大學首獲上海科技進步特等獎
    另有3項作為參與單位完成的成果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與近年相比,獲獎質量與數量均獲突破。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由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牽頭的「分子超快行為精密測量與調控」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