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希臘和土耳其的恩恩怨怨,不禁讓人想起了一部電影——《香料共和國》。
男主叫做凡尼斯,是個伊斯坦堡的希臘裔男孩,一直暗戀著土耳其小姑娘姍美。青梅竹馬的兩人在凡尼斯姥爺的香料店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時光。
然而,政治和國籍上的強制劃分破壞了美滿的家庭,凡尼斯和父母因為被歸成了希臘人而遭遇驅逐,遷往了雅典定居,身為土耳其公民的祖父則得以留下。
電影中,兩人第一次離別的場景
這段經歷,按凡尼斯的話說就是:「土耳其人趕我們走,因為我們是希臘人;希臘人收容我們,卻又視我們為土耳其人」。直到三十年多年後,已經成了希臘天文學教授的凡尼斯才得以重返曾經的「老家」土耳其,去尋覓自己的初戀....
整個電影很有愛的把希臘東正教元素和土耳其伊斯蘭特色巧妙的融入了故事情節和背景當中,顯得詼諧又不乏智慧。
講真,除了這次合拍電影,半個多世紀以來,可以說,隔愛琴海相望的希臘和土耳其之間,幾乎再沒有進行過其他方面的合作,作為北約「盟友」的兩國,軍事上還長期互為「假想敵」。
它們在歷史上可謂是世仇,到現在還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領土爭端,舊仇新怨不斷。像希臘最知名的高等學府——雅典大學,其下屬的國際關係學院中,學術領域最有成就的,竟然叫做「土耳其和現代亞洲研究系」。
講真,把一個並非世界性大國的國家當成主要研究對象,還成了受國家專項基金資助的重點學科,可見雙方「較勁」的程度之深。
希臘大大方方的把海岸線劃到了土耳其家門口
這兩個國家,有著太多糾纏不清的歷史。
公元1453年,拜佔庭帝國徹底滅亡後,土耳其開始了對希臘近400年的統治。期間,充斥著各種鎮壓和血腥屠殺;但亦有吸收培養他們入朝為官,上至宰相的歷史;在國家最高科研機構裡,也活躍著大批的希臘人和猶太人;基督徒與穆斯林土豪時常成為義結金蘭,一人手按聖經,另一人手按古蘭經,宣誓結義。甚至,16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的實際統治者,蘇丹皇太后柯塞姆,原名安娜西塔希婭,就是個土生土生長的希臘女孩。
土耳其劇《宏偉世紀——柯塞姆》,前六集還真找了個希臘血統的演員扮演少女時期的柯塞姆
然而,總的來看,奧斯曼統治下的普通希臘人,多數情形下,總是被輕蔑的當作二等公民。
對於奧斯曼帝國的公民而言,不同宗教和民族的人們,待遇和權利是不平等的。比如,按照伊斯蘭教的齊米制度,希臘人有保持原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基督教平民被禁止攜帶武器或騎馬;房屋與宗教建築也不能高過穆斯林;不準穿「神聖」的綠色服裝;宗教活動不得與穆斯林相關規定衝突等等。一旦違反這些法令,輕則罰款,重者可被處死。此外,基督徒要比穆斯林上交更多的賦稅,承擔更繁重的雜役。
在各種壓迫下,希臘人掀起過數次起義,但均被蘇丹殘酷鎮壓,直到1821希臘民族獨立戰爭爆發。在英法俄的大力支援下,1833年,希臘徹底贏得了獨立。
在西方眼中,希臘獨立戰爭非常迎合當年民族國家的思潮,更帶著鮮明的宗教色彩。因此,在整個歐洲,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希臘都廣受支持,很多北方的歐洲人為了「解放被穆斯林壓迫的基督徒兄弟」,不但踴躍捐款捐物,有的還選擇親赴南歐戰場,去和希臘人並肩作戰。
著名的英國詩人,拜倫勳爵,就屬於其中一員。但不幸遇到了庸醫,拜倫還沒來得及怎麼發揮,就在希臘英年早逝了。
希臘發行的穿著蘇裡奧特服裝(希臘傳統服飾之一)的拜倫紀念郵票——後世希臘人把拜倫這個英國少爺當成了自
希臘獨立後,通過西方的一手操辦,土耳其被迫把夾在兩國之間的島嶼,直接分了1/2給希臘。
作為回報,希臘自願成了英國人的南歐小弟。再往後,正處於巔峰的大英帝國又陸續把土耳其周邊的島嶼以各種理由轉給了希臘。與此同時,整個西方世界在兩國爭端中,也總是在明顯偏袒希臘。
就這樣,希臘面積一直在不斷增加,而淪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則正好相反,領土被不斷蠶食。
至今,最讓土耳其人耿耿於懷的,當屬兩個涉及希臘的國際條約——1912年的《倫敦和約》和1923年的《洛桑條約》。
1913年5月,作為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戰敗國,奧斯曼土耳其被英法俄狠狠的摁住,籤訂了《倫敦和約》。除了承認巴爾幹半島各國的獨立和主權外,還把愛琴海90%以上的島嶼都劃給了希臘。自此,除了東南部的德卡尼斯群島(十二群島)仍在義大利手中外,愛琴海及愛琴海諸島嶼幾乎全都歸了希臘。
這時的土耳其人雖然心有不甘,但無奈根本不是眾列強的對手,只能任人宰割,承認了愛琴海島嶼的劃分。
這也為不久後的一戰埋下了伏筆。
1914年,一戰爆發後,作為同盟國的奧斯曼土耳其,把最後的賭注都押在了奧匈帝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這兩個盟友身上。
誰知,沒成想,這兩個看似強悍的大帝國,竟然倒的比「西亞病夫」奧斯曼還快。
最終,再次成了戰敗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不但沒能「翻盤」,反而被肢解的四分五裂。到了1920年,趁著土耳其政變引發的內亂,希臘人直接出兵佔領了安納託利亞半島(土耳其半島)的東部,大有一副光復「拜佔庭帝國」的架勢。
鑑於希臘人實在太高調,整日自詡為東羅馬帝國遺產繼承者,動輒就高呼重回安納託利亞,重塑拜佔庭帝國的榮光。一時間,讓西方大國們深感不安。
畢竟,以英國為代表的戰勝國們,誰都不希望看到一個新崛起的地中海大國。
因此,權衡利弊後,英法放棄了對希臘的支持。絕境中的土耳其也意識到了,如果協約國的其他成員是想從奧斯曼帝國的屍體上撕下一塊塊肥肉的話,希臘人則是來徹底滅亡土耳其民族的。在生死存亡之際,土耳其人終於被激發起了迴光返照般的戰鬥力,奮力反擊,把希臘人趕出了安納託利亞半島。
然而,作為戰敗國,來自協約國的懲罰,土耳其自然難逃。只不過由於土耳其的反抗和凱末爾「脫亞入歐」的革命,懲罰變輕了而已。
1922年,土耳其在對希臘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協約國同意廢除徹底肢解掉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並在瑞士洛桑重新展開和談。
1923年,廢除了蘇丹制,已經成了「共和國」土耳其政府,同協約國籤署了《洛桑條約》。
雖然跟《色佛爾條約》比,《洛桑條約》保障了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範圍內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確認了土耳其從黑海到愛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間的邊界。但總的來說,仍然充滿了對土耳其的打壓和限制。其中最明顯的當屬,根據條約,土耳其在愛琴海的領海範圍被限制在了3英裡以內。
顯然,這也意味著,只有距離本國海岸線不超過3英裡的愛琴海島嶼,才屬於土耳其。
不過,對於戰敗後猶如西方刀俎下的魚肉般的土耳其,仗著最後爭了口氣,趕走了希臘軍隊,能在地中海方向留下海岸線就不錯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而正是這個《洛桑條約》,奠定了現代土耳其的版圖。
但讓土耳其人更難受的是,二戰後,美英等國為了拉攏希臘,搞了個《巴黎和平條約》,又把周邊原屬義大利控制下的德卡尼斯群島直接劃給了希臘。
由於多德卡尼斯群島緊鄰土耳其本土,而條約並未對所轄的眾多島嶼,尤其是小島和巖礁的歸屬作出詳細規定。這樣一來,就給日后土耳其和希臘之間產生爭端,埋下了隱患。
紅色部分為多德卡尼斯群島
自此,土耳其人徹底失去了絕大部分愛琴海和轄區內諸島——兩國之間的2500個島嶼,希臘人佔了2400多個,驕傲的把國界線一直劃到了土耳其家門口。
可以說,對於土耳其的船隻來說,在地中海方向,只要一出海,沒走兩步就到了希臘的地盤。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長期以來,一提土耳其的海洋優勢,大家想到的都是其作為北約在黑海對峙蘇聯/俄羅斯最前線的「人設」,而其西南部沿地中海那漫長的海岸線,幾乎被眾人直接略過。僅在涉及希、土兩國的賽普勒斯爭端議題上,偶見新聞報導。
而這種情況,其實正屬於歐美大國們的理想狀態。長期以來,土耳其為了討要好處,動不動就用黑海進出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卡別人的脖子,連聯合國五常這種世界性大國,都曾吃過這方面的虧。
那麼,在地中海方面有了希臘的制衡,明顯削弱了土耳其跟大國「鬥法」的能量。
目前,國際間對於島礁的歸屬,主要是採用了歷史沿革和條約割讓的方式,一些介於之間或之外容易引起爭議的,則幾乎都是秉承著「用實力說話」的原則。再加上大國的偏袒,當今的土耳其除瞭望地中海興嘆,日常詛咒一下對方,貌似,已經基本再沒什麼翻盤的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