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類最具人氣微信平臺!
讀者可在本文最右下方進行評論!
《舞蹈風暴》得失談
陳偉科
湖南衛視綜藝節目《舞蹈風暴》進行到一半時,筆者在光明網上實名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別讓變成「沙塵暴」》,闡述了觀看節目後的一些拙見。後來向該網站編輯提議將題目改成了《:讓關注點留在舞蹈本身》,使用筆名「錢多多」進行了發布。本想藉此掩飾過去,但在發布之初就被各大網站就紛紛進行了轉載,引發了眾多觀眾的「吐槽」。
後期,筆者與《舞蹈風暴》的相關評委、選手進行了一些交流,並且持續關注著該欄目的節目,此前的一些看法也隨之發生了一些改變。基於此,現在再以《得失談》為題撰文,重新闡明觀點以正視聽。
>《舞蹈風暴》綜藝節目劇照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用過於苛刻的眼光看待事物容易使自己的認知變得狹窄,甚至有可能深陷其中,致使「職業病」發酵,進而「病入膏肓」。不過有時候苛刻的眼光也能夠成為藝術作品的試金石,畢竟若批評無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舞蹈風暴》綜藝節目劇照
從藝術傳播的角度來說,央視的《舞出我人生》《舞蹈全民星》、東方衛視的《舞林爭霸》、湖南衛視的《奇舞飛揚》、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舞蹈》等舞蹈類欄目的確點燃了大眾對舞蹈的興趣與熱情,一些參加節目的評委和選手也因此為公眾所熟知。不過,《舞蹈風暴》的前幾期並沒有深挖舞蹈的內涵,只是讓大眾了解到了舞蹈的皮毛,甚至還傳播了一些具有爭議的觀點,顯得不夠嚴謹。這讓人不得不懷疑主辦方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過度消費舞蹈的嫌疑。
但在後幾期,隨著選手們的表現越來越好,以及一些知名編導、舞蹈前輩加入欄目,《舞蹈風暴》的目標從簡單的傳播升華到了藝術的傳承,層次提高了一大截兒。例如總決賽的時候,前輩陳愛蓮老師和舞者劉迦合作表演了雙人舞《雷雨·周萍之死》,觀眾欣賞到的不再是簡單的肢體語言,而是舞蹈動作中蘊含著的舞蹈靈魂,從而感受到了老藝術家陳愛蓮對於舞蹈的堅守,以及舞者劉迦對舞蹈藝術的追求和敬畏。
>《舞蹈風暴》綜藝節目劇照
實事求是地說,主辦單位雖然在節目製作上還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探尋舞蹈藝術發展規律方面尚欠缺一點經驗,在舞種分類、對於技術技巧與舞蹈之間關係的認識上還不夠科學,但是卻能夠始終對舞蹈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主持人採訪舞蹈演員,或者評委點評選手時稱舞蹈演員為「老師」,這一聲「老師」無形中提高了舞蹈的地位,也增強了舞者的榮譽感。謙卑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胸懷,在這一點上主辦方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
>《舞蹈風暴》綜藝節目劇照
誠然,我們還是要感謝電視舞蹈綜藝節目,因為這些節目以電視為媒介,為普羅大眾走進劇場欣賞高雅藝術提供了機會。但我們同時也希望這些綜藝節目能夠走進舞蹈、深入舞蹈、深挖舞蹈,嚴謹對待每一個輸出的鏡頭,引領觀眾去感受舞蹈人身上獨具的魅力,去找尋舞蹈史中藝術發展的蹤跡,主動吸收那些足以滋養靈魂的營養。
舞蹈行業的文藝工作者們也不能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交流,不發展,固步自封。但與眾多藝術門類相比,近些年來我們的舞蹈事業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在行業協會的領導下,舉辦了各類藝術活動和跨界藝術交流,踏上了惠民深扎之路。而電視媒體的鏡頭朝向年輕舞者,不拘一格地將年輕人推向更廣闊的天空,無疑給我們帶來了一份新的驚喜,讓我們看到了行業未來的希望,這正是《舞蹈風暴》另一個值得稱讚的地方。
>《舞蹈風暴》綜藝節目劇照
得失本就是相輔相成的。重新翻看視頻,令人尊敬的評委沈偉老師和沈培藝老師,以及那些日漸熟悉的舞蹈演員,都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藝術精品需要反覆打磨,電視欄目同樣如此。我們不妨將《舞蹈風暴》的第一期看作一個良好的開端,努力去吸收更多有思想的舞者,經過細膩修改和精心打磨後,去大膽迎接一場不一樣的「風暴」。
本文作者陳偉科系青年編導、舞評人,90後作家。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創作實踐與理論,藝術評論寫作。
圖片選自湖南衛視舞蹈風暴官方微博,攝影者不詳
責任編輯:劉瀟瀟
舞蹈類最具人氣的微信公眾平臺